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文信息》2008,(4):90
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福建省晋江石狮两市沿海、面积3400公顷,1992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海底古森林和牡蛎礁遗迹。深洲湾处于深炉—金井地堑断陷带,濒临台湾海峡,在潮间带和潮下带埋藏着距今7000—8000年的古油杉林,分布区长约400米,宽约50米,  相似文献   

2.
总体而言,基于中西方在旅游发展阶段、民主化进程、民间组织的发育程度以及土地所有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中国国内的社区参与旅游项目开发的利益点、主动性和程度是不同于西方的.目前,中国的旅游项目开发以旅游者为主要服务对象,社区居民在旅游项目开发中被边缘化.基于整体保护、持续发展等理念,本文将旅游项目的开发与旅游地区的社区发展相结合,探究景区项目与社区项目的互动关系,探讨政府、企业和社区各相关者参与旅游项目开发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3.
发展四川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业的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雪梅  甘丽 《天府新论》2003,(1):106-108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内容之一。四川是个旅游资源大省 ,有着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和文化传统内容 ,四川目前未能充分发挥名城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对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要在保护的基础上 ,加大其开发、利用 ,深入挖掘其内涵。  相似文献   

4.
渤海是唐至五代期间由■■族为主体在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主、并包括朝鲜半岛东北部和俄罗斯滨海边区在内的广大区域里建立的民族地方政权。迄今,在上述区域内陆续发现了大量的渤海遗迹,通过有计划的调查和发掘,全面系统地整理这些遗迹及其遗物,对于探讨和研究渤海的历史、探讨和研究我国东北地区以及东北亚的历史,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渤海遗迹的发现 对于渤海历史及其遗迹的记载,唐宋两代即已开始。两唐书都专门为渤海立传,其中《新唐书、渤海传》比《旧唐书、渤海传》增添了中央与地方的机构设置、各地区物产等大量内容,据考…  相似文献   

5.
江日青 《南方论刊》2014,(11):91-93
广西南丹土司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上产生过较大影响。南丹土司文化旅游开发,有利于增进人们对广西壮族历史文化的了解,保护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在开发中要做到深挖史料,搜集遗物遗址,突出文化内涵;精心打造旅游产品商品,展示文化魅力;整合特色旅游资源,实现联动开发;广泛宣传,拓宽营销渠道;要与保护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为张鹏翮的人品与文品一辩李朝正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始终坚持对历史人物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它摒弃了个人仇隙、恩怨,其标准与尺度是史料,而不是传闻和诳言。张鹏翮一生精覃,位极人臣,清操自矢,众多史料皆称誉其德政,唯汪景祺的《读书堂西征...  相似文献   

7.
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框架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内在借鉴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研究成果及实践的基础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概念、保护、开发及经营理论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及实践探讨。成都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积淀丰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两个领域开辟新的研究课题,以系统观为指导,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保护模式、旅游主题形象策划等八个方面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武陵山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武陵山区域是我国西部地区黔、渝、湘、鄂、桂五省市区的边区相邻结合部 ,聚居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仡佬族等十多个少数民族 ,民族文化和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区域内所属行政区域不同 ,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上缺乏长远的规划性整合 ,影响了旅游业的全面整体开发。应加强武陵山区域的协调与合作 ,确保区域各种旅游资源的传承性保护和合理整体性开发利用 ,以促进区域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书法史上,书法遗迹版本问题的大量出现是在宋代,宋以前不明显.宋代书论文献中涌现出的书法遗迹版本问题,是与宋代大的历史文化背景相关联的.它不仅是宋代书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极具学术价值与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三亚今存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分为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及石碑刻、近现代重要史迹与代表性建筑五大类。通过专家把脉、加大资金投入,科学规划,三亚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开发,但也存在着群众保护意识淡薄,一些资源保护措施没有及时有效地落实,历史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开发经验不足等问题。三亚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和开发要坚持地方抢救挖掘和专家论证相结合,政府导向和民间参与相结合,提高全民保护意识,避免房地产业高速发展有可能带来的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漠视甚至破坏;运用现代技术深入挖掘,科学开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同时加大保护执法力度;注重相关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赵献涛 《晋阳学刊》2009,(6):113-116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代杂学之家,其知识构成可一言以蔽之,曰:“杂学”。鲁迅杂学知识结构的形成与清代学术精神、杂家著述以及章学诚史学理论的影响有着密切关系。杂学涵养了鲁迅博及古今中外的文化内涵,养育了鲁迅反抗正统、敢于怀疑的人格,奠定了鲁迅“新文学开山”的地位。杂学不仅是鲁迅杂文思想的历史资源,而且对其杂文创作态度和艺术特色有很深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吴佩孚和康有为这两个有着不同文化背景、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张的名人,在张勋复辟事件中由对立而相知。康之所以对吴极力拉拢、借重,一是希望借助其军事力量实现他君主立宪的美梦,二是由于两人都对儒家文化情有独钟,三是康认为与吴有一些相投之诉求。吴对康若即若离的原因,一是对当时局势有着清醒认识,二是对康的政治主张不敢苟同,三是借康"文圣人"的名望装点门面。康、吴二人冲破文人、军人之界域践行理想,尽管均以失败告终,然其中所昭示的借鉴意义和价值,如吴佩孚的一统主张、康有为的军权认知等等,都在历史演化之中成为隐含的积淀,合力铸就民国进程。  相似文献   

13.
成语典故文化是邯郸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成语的翻译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也是连接不同文化的桥梁和纽带。在成语翻译的过程中,结合邯郸旅游文化的特点,运用异化和归化的翻译策略,以促进文化的传播,从而加速邯郸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张载上书范仲淹的时间当以《宋史》所载"年二十一"为准;张载并非范之门人也无师承关系,范对张载思想的转变的确起到了重大作用,但经历了一定的过程;张载之学是在与二程的相互交流和影响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独立的思想体系,"京师论《易》"对其易学体系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张载与邵雍观点的不同,体现了宋代易学气学派和数学派的对立;张载卒时以吕说为妥,主要卒因是病逝,虽然政治失意对其心理和身体会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张载是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其所创立的"关学"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深远影响,不仅如此,其思想在当今社会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张载的"变化气质"学说指引着人们朝着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其"民胞物与"思想为社会的和谐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其完善的教育思想也为现代教育制度的构建提供理论指导。但是,理解张载的思想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要充分考虑到其现实的实践意义,也就是从当下出发去寻找其能够实现的生活化路径。  相似文献   

16.
王佐是海南历史上的一代名贤,但后世对其研究却十分薄弱。我们需要在对其作品做具体细致研究的基础上,放在整个海南文化、文学史上,与其他历史人物进行比较,才能作出合乎事实的评价。王佐有关唐宋贬谪海南人士的吟咏,代表着其咏史诗的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海南士人的某种心态。《海外四逐客四首》最具感染力;《读宋史》《崖州裴氏盛德堂》则是通过历史著作和历史遗迹的感发,扩大所涉及的历史人物,表现其"宋史情结";对李德裕的态度有别于"四名臣";对苏轼虽持有异议,但诗中所表现的完全是一片景仰之情;卢多逊、丁谓则成了其笔下的反面角色。他擅长于将人物放在政治大事中进行歌咏,将人的命运与政治得失紧密结合起来做出深沉思考。  相似文献   

17.
张之洞在出任两广总督期间,关心和重视海南的文教事业,通过客观分析海南的文教形势,他采取了一些有利于文教事业发展的措施:兴办义学,奏请增设科举名额,访查李德裕遗物及后裔、整修苏东坡遗址,捐资建立祠堂等。虽然这些措施最终未能持续实行,但是它们具有近代开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骞是北朝赵郡李氏代表人物之一。近年来《李骞墓志》的发现,为研究其生平以及赵郡李氏的有关问题提供了新史料。结合墓志和相关史料可知,李骞原名希义,字景让,后改名骞,再改字希义;李骞家族原来聚居平棘,后来迁居柏仁;李骞庶长兄长钧未被记入《李骞墓志》,李骞长女宝信当为高延宗妃;李骞生于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公元508年),卒于东魏孝静帝武定七年(公元549年),曾在北魏和东魏担任多种官职;《李骞墓志》出土于河北省赞皇县。  相似文献   

19.
国粹与国学——评章太炎的学术思想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桃坊 《云梦学刊》2009,30(1):14-20
中国近世的革命家和学者章太炎是国粹学派的重要人物,又是第一位具有重大影响的国学大师。他是从固有的学术观念来保存国粹,提倡国学的。他以为国学的内容即是儒术和读经,治国学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小学而研究经学。他所理解的经学是中国学术史上的古文经学派的经学,其治学目的和途径是遵循古文经学派的道路。由于受国粹派保守思想的影响和古文经学派门户之见的局限,章太炎在有关国学论著里表现出复古的倾向.他不是以求真的态度来对待新资料和新学科的,由于好奇和恶新使其治国学的道路陷于困境与歧途,为我们现在研究国学留下深刻的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