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信息时代,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使信息传播突破了原有的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更兼有开放性、交互性和综合性。网络已经深深的扎根于当今大学生的生活,网络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及由此引发的道德层面的讨论也一直在继续。净化网络,去弊留益,这不仅要靠提高维护网络安全环境的技术,更要加强网络的使用主体———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使大学生在充分享受信息化带来便利的同时,规避网络风险。网络道德建设应该纳入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范畴,统筹规划,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2.
寇英秀 《云梦学刊》2003,24(4):92-93
互联网以其受众广、时效性强、多功能、交互式等特点,已成为重要的大众传媒和开展德育教育的现代媒体。信息革命的冲击波对大学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对高校的德育工作也带来了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改革高校德育工作,利用并正视网络技术的发展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空前机遇与挑战,科学地提出构建网上德育阵地的对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问题及建设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互联网的拓展和高校计算机的普及,为大学生触网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机会。在充分体验到互联网方便快捷的同时,网络带来的价值冲突、责任感弱化以及网络犯罪等等,也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网络道德的窘状,而大学生正置身于这一令人堪忧的道德境遇之中。因此,分析大学生的网络道德问题,切实加强网络道德建设,能引导大学生及时摆脱困境,树立起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相似文献   

4.
从学习、科研到休闲、娱乐,大学生与网络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随着网络使用频率的升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问题逐渐显现出来,比如,诚信缺失、价值观错位等等。本文在着力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危机的基础上,提出应对危机的主要对策——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从网络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等方面进行初步阐述。  相似文献   

5.
符昌昭 《琼州学院学报》2011,18(6):45-46,40
本文针对目前网络环境的现状,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相关问题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6.
王丹  张梅 《理论界》2014,(3):193-195
大学生道德智慧教育已成为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这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现状的要求,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需要。在大学生道德智慧的培植中,要培养大学生拥有道德智慧型人格,要立足道德事件,加强道德实践,并注重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道德智慧。  相似文献   

7.
汪雪娇  丛大川 《理论界》2014,(3):189-192
当代大学生道德状况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少数大学生的道德缺失状况亦令人担忧,主要表现为:在道德境界上缺乏奉献精神;在道德实践上偏重物质享受;在道德观念上以个人为中心;在道德理想上表现为理想追求较低。导致少数大学生道德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观念冲突的社会现状、脱离实际的学校道德教育、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德育、独生子女不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应对大学生道德缺失的对策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即改变道德教育理念、采用道德内化方法、营造培育美德的环境、健全道德的奖罚制度。  相似文献   

8.
为使人们的网络行为得到规范 ,使网络社会得以有序运行 ,应在增强网络法制体系、提高技术监控能力、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强化主流文化建设等方面特别予以着力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培养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的培养,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受匿名性存在和虚拟状态的网络影响,大学生网民经常游离于现实与虚拟之间,道德认知模糊,道德情感匮乏,道德意志薄弱。为使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高等学校要多方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此,本文从提升大学生网民主体意识;提高教育工作者道德人格;强化校园网络教育阵地;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这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浅论大学生网络道德主体性的失落及其重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德  曾立荣  黄有梅 《兰州学刊》2004,46(2):198-200
网络作为高科技产物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的知识和文化水平 ,拓宽了大学生的生活领域 ,为大学生全面而自由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 ,在给大学生提供广阔发展前景的同时 ,也导致了大学生主体性尤其是道德主体性的失落 ,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健康发展。因此 ,从网络的角度出发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主体性的失落有助于我们制定和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弘扬大学生网络道德主体性。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是社会整体文化素质水平较高的青年群体,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公德的修养和实践水平有更高的期望和要求,然而在当代大学生中却存在着道德知识和道德行为的不对称现象。论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不遵守社会公德现象的基本现状及造成这一现象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个人方面的原因,并据此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除了要重视教师和家庭的作用,还要优化社会环境,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等措施。  相似文献   

12.
网络在给学生带来便利信息资源的同时,也带来很多严重的网络伦理问题。通过对小学、中学和大学学生网络伦理方面问题的调查,研究当前学生网络伦理的热点问题,分析问题成因并探求其解决对策,以规范学生的网络伦理道德行为,从而正确使用网络资源,促进网络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丰富大学生道德教育内涵,改进教育方法,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等问题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4.
王艳红  赵玉华 《兰州学刊》2008,(Z1):105-107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未成年人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一直也是社会热点问题。文章分析未成年人道德认知发展的过程和特点,并结合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对其的影响提出几点预防的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宗教道德·道德·人性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恒敏 《齐鲁学刊》2006,3(6):121-124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一经产生就以自己特有的社会功能对社会施加影响;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人性是人之为人的特性,主要是指人的社会属性。宗教道德、道德与人性的内容因社会关系的不同而不同,又在社会关系进步的基础上进行互补。  相似文献   

16.
儒学的一种缺弱:私德与公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大华 《文史哲》2006,(1):30-36
在被儒家伦理观念笼罩的社会生活中,通过儒学的“公私之辨”,也能彰显出一种儒家的公德精神;但通常是在一种巨大的伦理危机的情境中,才能将这种精神激活。儒学主要是通过伦理关系来实现自我认同、社会认同的理论特性,使儒家在公共生活领域中发生认同障碍,阻滞了道德感情和道德行为的释放,表现为公德的缺弱。这里是儒学笼罩不住的空间,但也是儒学会有新的生长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虚拟社会化进程中的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工具,已成为当代青少年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对青少年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启迪智慧等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虚拟社会化作为网络发展的衍生物也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化范式,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加强虚拟社会化进程中的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规范其网络道德行为,成为思想政治工作及青少年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道德失范和缺位,一是市场经济的冲击;二是民众素质心态和社会舆论氛围;三是道德窘境和社会制度;四是道德教育的乏力。微博对大学生社会道德问题传播具有正效应和负效应。微博环境下对大学生进行社会道德建设,要关注社会导向在微博中的传播,避免舆论对道德问题的过分夸大,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有效完善舆情监测系统,积极教授微博救助的技术,努力净化微博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9.
儒家道德与近代西方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而确立起来的道德体系有着明显差异。前者强调道德的内在性,认为道德是人的本性;后者强调道德的外在性,也即功利性,认为人们追求道德是为了得到利益。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道德体系,应当充分吸收两种道德观的精华,对道德的内在价值和功利基础都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性道德教育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代大学生的性观念开放 ,性行为增加 ,这对大学生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为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为了我们的现代化事业 ,我们必须关心大学生的性道德教育 ,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性道德品质和修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