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卜时红 《云梦学刊》2002,23(1):121-123
中美两国语言都有丰富的恭维语 ,它们起着问候、鼓励、致谢、开启话题及缓解矛盾等作用。比较中美恭维语在语言形式、应答、恭维目标几个方面的差异 ,指出跨文化交流中恭维和接受恭维造成误解的原因 ,对于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所谓行为文化误译是指没有准确翻译出原文中有关行为活动方式及规范方面内容的错误翻译。而行为文化的正确传输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对行为文化误译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文化研究为视角来进行翻译研究,详细阐述了行为文化误译的概念、产生的原因、判断标准、如何避免行为文化误译,旨在尽量传输原作的文化信息,避免行为文化误译,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翻译行为文化,促进中俄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3.
邹照兰 《云梦学刊》2005,26(5):130-132
阅读过程是个复杂的心理语言过程。阅读中,不仅受到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影响,而且还要受到中西文化因素的干扰。教师在教学时,应从文化差异入手,鼓励学生经常浏览一些有关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历史地理、政治与社会、文学与艺术、宗教与信仰的书刊资料,来缩小文化差异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陈岚 《南方论刊》2010,(1):58-59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并非消极地、机械地转换、传达或者反映信息,而是处于能动地位,并以读者、研究者、作者、改写者、创造者、征服者、调解者、代言者等多种角色的出现。本文探究了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能动性以及其扮演的多重角色。  相似文献   

5.
谈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翻译的预处理过程和后处理过程的分析,阐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同时提出了主体意识在翻译活动中要正确、适度地发挥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季羡林的多元文化观和文化交流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蔡德贵 《齐鲁学刊》2003,6(1):109-114
季羡林先生的义理之学集中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文化多元观 ,其二是文化交流论。文化的产生是多元的 ,不能说是一个地方产生文化 ,或者一个民族产生文化。民族不管大小 ,都对世界文化做出过贡献。文化一旦产生 ,就必然要发生交流。交流是双向的 ,而不是单向的。交流的双方都获益 ,并由此推动整个人类文化不断前进。鲁迅提倡的拿来主义已经证明不是全面的 ,应该既拿来 ,又送去。拿来主义与送去主义相结合 ,就会使我们的文化政策比较全面 ,也会使中国了解世界 ,世界了解中国  相似文献   

7.
宋潇潇  唐德根  宋德生 《云梦学刊》2005,26(3):133-134,137
译者作为翻译主体,在翻译过程中常常需要调和语言形式和内容的矛盾,从而使译文有别于原文,其部分心理特征和风格特征会自然而然地体现在译文中,表现为译者可见性。译者可见性是客观存在的,无须遮蔽。本文拟从格式塔完形认知和译者的创作心理对其进行论述。译者可见性并不妨碍译者的客观性,译者风格应尽可能与原作者相适应协调,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表现自然流畅。  相似文献   

8.
论外语教学与文化输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外语教学中输入文化内容 ,是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地将语言本身所负载的文化内容纳入外语教学的总体系中去 ,使“传授语言”与“介绍文化”同时展开 ,以达成语言习得与文化习得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跨文化交流在历史发展中的定性和定位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文化交流”作为目前全世界范围的人类文化行为 ,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我们正处在一个一种社会基本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基本形态转变的时代。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们习惯于把现有的社会基本形态称为“文化”。所谓“跨文化交流”在今天一方面指的是现有社会基本形态的成员为维护自身存在而进行的努力 ;而另一方面客观实质上指人们 (有意识或无意识地 )为建立一种新的、大于现有社会基本形态的社会基本形态而付出的努力 ,因此也将成为新社会基本形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干扰信息与冗余信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过程中 ,存在着大量的干扰信息与冗余信息 ,这些信息往往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递与接收 ,因此 ,有效控制和利用干扰信息与冗余信息 ,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效果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1.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交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跨文化交际有两种途径: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非言语交际系统与言语交际,都是一定社会文化的产物。二者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他们都属交际,即一个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信息通过某种途径传递给另一人的过程;所不同的是信息从发出者到接收者之间传递的途径。在跨文化交际中,弄清非言语交际与文化的关系很重要。  相似文献   

12.
跨文化交际中的感知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琼 《琼州学院学报》2011,18(3):104-105
本文对感知影响跨文化交际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交际语境由各种不同而相关联的因素构成。这些因素可以归纳为外显因素和内化因素这两大类。交际是交际参与者不断调整自己从而顺应外显语境因素和对方的内化语境因素的一个动态过程。从交际语境、语言语境和文化语境三大跨丈化交际语境要素入手,运用顺应理论阐释跨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者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如何进行语境顺应,有助于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浅议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应具有以下特点:其一,它是以文化意识(culturalawareness)的培养为中心;其二,这种培养模式应注重态度和情感层面,也包括认知层面,特别是批判性的反思能力;其三,它并不局限于目的语文化,而是通用于与任何他文化成员之间的人际交往。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分为跨越和超越两个层面。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主要有:加强对比、扩大获取文化信息的渠道,加快文化适应的速度、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等。  相似文献   

15.
跨文化交际学在中国日益受到各界学者的重视。本文旨在对其近些年来在中国的传播作一概括总结,并由此提出一些新的见解和意见,希望对我国的跨文化交际学的健康发展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张丹 《阴山学刊》2021,(2):107-112
跨文化交际同ISEC项目的外语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外语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实现。然而在ISEC项目日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教师角色传统与教学定位模糊、学生认识偏差与学习方法单一、教学资源匮乏与文化体验缺失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为提高ISEC项目日语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开阔的国际视野和优秀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ISEC项目日语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要从把握日语语言行为的文化特性、重视非语言交际行为、构筑对异文化的认同感、构建适宜日语习得的体验式活动四个方面养成跨文化交际思维。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英语(以下简称中色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用来表达中国特有事物与现象的一种英语变体.它表达的是中华文化中最富文化个性的内容.由于在西方语言中没有对应词语,在双语转换过程中往往形成对应空缺现象,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障碍.中色英语就是因对应空缺而产生的.本文探讨了汉、英两种语言由于文化的差异所产生的词汇空缺现象以及如何实现两种文化对接的翻译应对问题.  相似文献   

18.
语言与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国度、不同种族之间以相同或相似的语言形式传达不同的信息。因此,中国与西方进行交流时应注意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避免走进交际的误区。我们不但要承认差异、理解差异,还要学会逐渐地适应差异,将对方的文化融入自己的母语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19.
跨文化传播学中文化适应研究的路径与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适应研究是当今国外跨文化传播学界最关注的主题之一.它在心理学、传播学和人类学等不同层面展开,形成了引人瞩目的理论景观.另一方面,由于不同学科关注的重点不一,研究和分析的方法各异,文化适应理论体系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景象.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反思不同层面文化适应研究的理路,探求不同学科间文化适应研究的联系与分歧.本文认为惟有广阔的视野、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和丰富的知识体系,才能使跨文化传播领域的文化适应研究更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文化背景对语言交际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交际手段,语言受制于使用者的文化背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跨文化敏感度是成功交际的关键。本文旨在通过实际调查,了解有着东方文化背景的中国人在运用英语同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人交往时,为了达到成功交流的目的,对对方文化的关注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