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十三世纪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横扫亚欧大陆以后,几百年来,在一些西方人的头脑里,不时忽隐忽现地萦绕着“黄祸”的幽灵.到了近代,尽管许多东方国家都处于遭受西方殖民主义压迫、侵略的境地,但一些欧美国家里的少数帝国主义分子,依然经常大肆宣传各种离奇的“黄祸论”.他们在编造一些耸人听闻的“黄祸”神话的同时,又鼓吹用武力入侵、向东殖民、传播基督教等各种恶毒办法,来阻止中国的复兴,使中国永远沦于愚昧落后、贫穷衰弱的境地,以此来防止所谓的“黄祸”.孙中山从走上革命道路,直到推翻清朝、建立民国和设计建国方案的整个历程,恰好就在“黄祸论”最泛滥的时间;而他所从事的一切革命活动,始终是为了复兴中国,这就与“黄祸论”者处在尖锐的对立地位,他不可能对“黄祸论”的种种叫嚷置若罔  相似文献   

2.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黄祸论",实际上是列强为争夺世界霸权及瓜分中国而推行的一种"合纵联横"式的外交策略.列强鼓吹这一谬论的目的,或想缓解彼此关系,或想挑拨敌对国与他国之间的关系、恶化敌对国国际环境.为此,列强在"妖魔化"中国为"黄祸"的同时,甚至也相互攻击对方为"黄祸".  相似文献   

3.
“黄祸论”是19~20世纪之交出现的帝国主义政治话语,是西方列强对自身基于强权得到的利益有可能丧失的恐惧的表征。本文梳理了这一政治话语的产生及其在经济和政治上的意味,考察了无政府主义者巴枯宁在陈述“黄祸论”时不同于资本主义的逻辑,最后概观了中国舆论和知识人对“黄祸论”的批判,指出“黄祸论”不过是帝国主义之间博弈的修辞,与中国无关。  相似文献   

4.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德国帝国主义提出了野心勃勃的“世界政策”,除了大力扩张海军外,还把“东进”作为主要方向,进一步加强了对近东、小亚地区的攻势,巴尔干半岛则成了“东进”的前哨。德国帝国主义在巴尔干追求的不是一般性的侵略利益。这一地区不仅是德国经济渗透的重点,而且从一开始它就与德国的“世界政策”、欧洲霸权问题有密切联系,在德国战前整个对外政策中占有特殊地位。德国的政策在使巴尔干成为欧洲的“火药库”、第一次世界大战策源地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一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德国帝国主义利用巴尔干国家政治分立、经济落后的条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从"黄祸论"的实质、中华民族爱和平的天性、中西文化的本质差异等方面,对"黄祸论"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批判.强调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只有中国的独立、统一和富强,世界和平才更有保障;必须发扬中华民族济弱扶倾、抵抗强权的传统美德,肩负起反对帝国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6.
三国干涉与"黄祸论"曾一度加重了日本的人种意识忧虑。当日俄战争临近,面对再度喧嚣的"黄祸论",为避免引起列强的猜疑与干涉,日本极力在舆论和外交上消除"黄祸"的不利影响。但另一方面,像对俄军事活动中利用人种意识为其服务那样,继续通过宣扬"同种联合"论调对中国进行接近与渗透,无疑有利于其扩大和独霸在东亚的利益。日本这种针对东西方时呈现出的两面性人种意识,在随后的对外侵略扩张中多次体现,成为其战败前实用主义外交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7.
百年梦呓──“黄祸论”与“中国威胁论”透视吴建国自上个世纪末叶起,西方世界就流行着一个针对中国人的谬论──“黄祸论”。其主要论点是说以中国人为代表的黄种人对欧美白种人构成了全面的祸害与威胁。由于鼓吹者们都是世界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因而使这一谬论流行长...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初梁启超帝国主义观二题马永山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资本主义变成了帝国主义。”(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国人最早接触“帝国主义”这个概念,是通过日本人浮田和民的《帝国主义》和幸德秋...  相似文献   

9.
八十年前,中国大地上爆发了义和团反帝斗争的大风暴.包括沙俄在内的八个帝国主义国家侵略联军血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整个西方资产阶级及其舆论工具歇斯底里的狂呼胜利,再一次制造了所谓“黄祸论”.就在这时,一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俄历十二月十一日),列宁在亲手创办的《火星报》第一期上,发表了不朽的《中国的战争》.这是列宁关于中国和中国革命问题所写的第一篇文章. 十九世纪末年,资本主义各国先后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对中国疯狂地掀起瓜分的  相似文献   

10.
以西方人眼中极具代表性的中国人形象“傅满洲”作为研究对象,以文本研究方法,对傅满洲的形象以及该形象形成的原因进行探讨。认为傅满洲这一形象沉淀了两个多世纪以来西方表述中国的历史话语,又契合了20世纪初“黄祸论”的现实语境,映射出西方社会东方主义的话语和文化霸权。  相似文献   

11.
德意志帝国是俾斯麦推行“铁血”政策的产物,在其成立时的政治架构特征具有联邦主义色彩,随着帝国统一的日益巩固和力量的强大,逐渐向中央集权主义方向发展,并最后导向专制主义。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帝国内部也出现向民主化和议会政体转变的迹象,然而由于封建势力的强大,德意志帝国政治长期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到20世纪初,德国依然是一个以容克贵族势力为主、资产阶级参与统治的“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国家德意志帝国是俾斯麦推行“铁血”政策的产物,在其成立时的政治架构特征具有联邦主义色彩,随着帝国统一的日益巩固和力量的强大,逐渐向中央集权主义方向发展,并最后导向专制主义。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帝国内部也出现向民主化和议会政体转变的迹象,然而由于封建势力的强大,德意志帝国政治长期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到20世纪初,德国依然是一个以容克贵族势力为主、资产阶级参与统治的“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国家  相似文献   

12.
德国法西斯的兴起,既有现实的原因,也有历史的原因。所谓历史的原因,即历史的继承性、历史的惯性力所然。纵观德国从资本主义产生到帝国主义时期的历史,由于德国长期处于封建割据状态、资产阶级出世晚又没有完成德国统一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使德国资产阶级在政治上极端软弱,德国社会长期保留有浓厚的封建专制主义、民族沙文主义、军国主义历史传统,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容克贵族融合在一起,变成容克资产阶级。这是不同于其他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独特的“德国现象”,是德国法西斯兴起不可忽视的历史原因。认真分析德国近代社会历史的发展轨迹,不难看出,德国法西斯产生并夺取政权,是20世纪2、30年代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德国历史合乎逻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德国法西斯的兴起,既有现实的原因,也有历史的原因。所谓历史的原因,即历史的继承性、历史的惯性力所然。纵观德国从资本主义产生到帝国主义时期的历史,由于德国长期处于封建割据状态、资产阶级出世晚又没有完成德国统一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使德国资产阶级在政治上极端软弱,德国社会长期保留有浓厚的封建专制主义、民族沙文主义、军国主义历史传统,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容克贵族融合在一起,变成容克资产阶级。这是不同于其他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独特的“德国现象”,是德国法西斯兴起不可忽视的历史原因。认真分析德国近代社会历史的发展轨迹,不难看出,德国法西斯产生并夺取政权,是20世纪2、30年代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德国历史合乎逻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布哈林是苏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重要的理论家,也是经典的帝国主义理论家.他既为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也是从列宁到斯大林的政治与思想的历史性过渡的重要环节.他对资本主义的理解可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提出的“帝国主义是全世界范围的资本积聚和集中过程的再生产”理论;“战时共产主义”时期提出的“有组织的资本主义”与“消极扩大再生产”理论;“新经济政策”时期提出的资本主义发展进入“相对稳定阶段”理论.最为重要的是第一阶段.布哈林的帝国主义论是一种封闭与半封闭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他的资本主义总危机理论则是一种简单的直线过渡假设.总体而言,布哈林是一位“不完全了解辩证法”的帝国主义理论家.  相似文献   

15.
德国强租胶州湾,引起帝国主义强盗瓜分中国的狂潮,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对这次事件本身,几乎包括全部有关的近代史论著都进行了比较充分地揭露和遣责。而对于德国夺取中国军港的早期阴谋则缺乏应有的揭发和批判。虽然有作者曾指出:“德国早就蓄意在中国夺取一个港口,作为它侵略远东的海军基地”;也有的说:“早在甲午战前,德国就想占领我国胶州湾”。但这些说法不仅缺乏对史实的具体说明,而且时间概念也过去笼统,以致成为历史教学中的一个疑点。为此,有必要对德国夺取中国军港的早期阴谋做进一步地揭露,有必要寻找出这个阴谋产生的比较确切的时间。  相似文献   

16.
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八年欧洲国际关系史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帝国主义争霸世界的历史,这场争霸斗争直接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当时,争夺世界霸权的德国和英法帝国主义,为了欺骗人民,麻痹对方,风尘仆仆,频繁会晤。“和平”协定,庄严“保证”一个接着一个;“裁军”计划,“保障边界”花样不断翻新。一个阴险狡诈玩弄声东击西,一个居心叵测妄图祸水东引,双方为了争夺欧洲这块肥肉进行着疯狂的斗争。当时不少国家为帝国主义的“和平歌唱”所迷惑,不少国家在帝国主义制造的所谓“国际保证”虚幻安全下失去警惕,以而在战争中吃了大亏。历史是一面镜子。剖析一下一九三三——一九三八年这段欧洲国际关系史,将有助于我们拨开“缓和”迷雾,揭穿超级大国假和平、真备战的本质,提高我们贯彻执行毛主席革命外交路线的自觉性,从精神上和物质上作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为进一步巩固我国无产阶级专政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和法西斯德国,这两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主要交战国,在1939—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前,中断六年之久的经贸关系突然热切起来,被人们称为“密月关系”。苏德经贸关系为什么能骤然升温?仍然是人们探索的问题。本文试就这一问题略抒己见。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为冲破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封锁,恢复和发展濒于崩溃的经济,利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于1922年同德国签订了《拉巴洛条约》。条约的签订,在帝国主义对苏的包围上打开了一个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世纪初,发源于欧洲的“帝国主义”一词经日本传入中国。得益于《清议报》,译自日本的帝国主义理论成为中国人最早接触“帝国主义”概念的开始,而浮田和民与幸德秋水的思想更在中国产生了广泛影响。在外来译介知识的影响下,清末中国人开始对“帝国主义”的成因、特征、帝国主义国家、帝国主义侵略以及如何抵抗帝国主义等方面都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与认识,梁启超等人的言论更成为其时具有代表性的论述。在对“帝国主义”有所认识后,中国人将自身所面临的境遇与外来词语相结合,阐发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帝国主义话语体系。特别是在立宪派、革命派的政治论争中,夹杂进了丰富的“帝国主义话语”。在从译介、认识到话语利用的过程中,中国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渐趋多元与复杂。  相似文献   

19.
结盟的历史是灾难的历史 自从人类有了阶级、有了国家、有了战争,就有了结盟现象。结盟的目的之一通常是防止侵入,结盟国家往往都说结盟是为了自卫。但在当代的国际关系中,“自卫”又往往成了掩盖自己同盟进攻性的一个借口。因此结盟常常成为列强争霸世界的一个工具,一部20世纪的结盟史,是一部人类灾难的历史。 20世纪以来,世界有几次影响深远的结盟经历。第一次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为了重新瓜分世界,结成“同盟国”与“协约国”两大集团,并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二次结盟是20世纪30年代德、日、意法西斯结成的“轴心国”同盟以及此后中、苏、美、英等国为反击侵略组成的反法西斯同盟。第三次是以美苏争霸为特征的“北约”与“华约”两大阵营的对峙。由于特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列宁有关帝国主义的论述,通过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比较研究,指出,美国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托拉斯帝国主义”,按其当时的经济特点和参与国际事务的实际状况,阐述了“金元帝国主义”更切合美国当时的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