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主张将道德区分为"道德应当"和"道德必须"两个层次.首先,从基本特征上说,道德应当是劝导性规范,而道德必须是约束性规范;其次,从价值意蕴上说,道德应当是自由的选择,而道德必须是平等的要求;再次,从直接根源上说,道德应当源于个人人格,而道德必须源于社会契约;第四,从核心内容上说,道德应当集中表现为奉献,而道德必须集中表现为正义;最后,从社会功能上说,道德应当是"内圣"的道德支持,道德必须是"外王"的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2.
“道德冷漠”及社会道德问题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看待中国当下社会道德现状?道德"社会病"症结何在?应该如何根治?已经成为国人集体思考的重大社会问题。本文在分析导致当下社会道德问题诸多原因的基础上,从加大道德教育和社会道德弘扬的力度和密度,完善相关立法和制度建设并加强国家和社会的公共管理,积极进行社会道德文化的软实力建设,确立重建道德社会的发展思路等方面,为如何根治当下社会道德问题提出了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国民收入核算已经历了由"黑色GDP"向"绿色GDP"的演变。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升和经济形态的转换,国民收入核算还必将再次经历由"绿色GDP"向"道德GDP"的演变过程。"道德GDP"是指在考虑"道德成本"或经济增长不以破坏社会道德为代价的条件下所实现的GDP。国家应该建立以"道德GDP"为核心的指标体系来进行国民收入核算,打击非道德产业,实施道德差别税率和道德差别利率,以规范企业和地方政府的行为。  相似文献   

4.
卢梭的道德教育思想是其道德共同体政治构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其任务在于培养自然人及道德公民,两者统一于人的自由的实现这一总体目标。符合人性发展规律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贯穿于自然人教育过程中的核心线索;而培养具有国家整体向心力的"爱国公民"则是道德公民教育阶段的终极旨归。卢梭的道德教育思想对于解决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道德教育功利化、道德价值多元化等问题,重塑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有效发挥道德教育的育人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年来发生的道德事件主要集中于公共领域的陌生人群体,因此当前中国令人诟病的道德问题实际上主要体现为陌生人道德问题。通过对这些陌生人道德事件的分析,我们会发现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一个在家里或单位里能够严于律己的人一旦进入陌生人领域或者面对陌生人时,其道德自律性水平往往会降低,甚至表现为"缺德",而这正是本文所说的"陌生人道德困境"。"陌生人道德困境"的形成与当前我国道德建设的滞后具有内在联系,具体来说就是中国陌生人伦理的缺失、道德与利益关系认识的僵化及道德维系力量的语境错位等。要消除"陌生人道德困境",就必须建立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的新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6.
论道德传统     
高扬传统道德而贬抑道德传统认知误区的消除亟待道德传统研究的推进。道德传统亦称伦理道德文化传统,它是以道德生态为存在境遇,由道德价值、道德规范、道德理念等构成的具有历史特殊性、多元综合性、开放变迁性、生态合理性的变体链。以理性存在者所处当下为界点,分别前溯后展,可把流变中的同一个道德传统分成两段,即"被建构的道德传统"和"建构的道德传统"。"被建构的道德传统"具有既定、先在性,是活着的历史的产物;而"建构的道德传统"是"被建构的道德传统"的自然延续,具有开放性;二者经由道德承续实现彼此沟通。  相似文献   

7.
“道德力”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中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主体“道德力”的培养和开发问题。“道德力”是主体活动的一种能力。是主体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能力;“道德力”是主体的“内得”和“外施”能力,即道德修养力、实践力和影响力;“道德力”是主体的“道德选择能力和道德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8.
"道德认同"问题内生于主体道德意识的自我觉醒,反映的是道德意识内部以及道德意识之间的深层矛盾,而这些矛盾在现代社会显得尤为激烈并使个体道德意识陷入困境:道德自我认同的内在纠葛、自我认同与他人认同的紧张以及道德自我与伦理实体的背离。如何应对此困境,传统伦理思维和现代道德建构都将为我们的思考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9.
"道德共识"困境是全球化过程中道德领域的"多"对"一"的消解。现代性是引发全球化时代"道德共识"困境的内在诱因,而全球化时代出现的个体权利的膨胀、价值观多元化思潮、文化相对主义以及大众文化构成了"道德共识"困境的外在助因。"道德共识"困境往往表现为3种形式:道德个人主义、道德相对主义和道德虚无主义。在全球化时代,"道德共识"困境的存在直接关乎着道德主体的道德选择、道德生活的范导以及道德教育的路径依赖。全球化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描述性的动态过程,也是一个内含复杂战略图谋、利益立场、需要主体能动参与并进行话语争夺和"共识构建"的开放结构。"道德共识"困境消解与"道德共识"构建是同构的。全球化时代破解"道德共识"困境,应秉持"平等主体的对话"和"辨证互动中的矫正"两个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0.
明晰道德权利和道德义务,是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从"职业教师"向"专业教师"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道德从"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转型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从教师劳动的专业特点出发,教师应当享有获得尊重、获得人格尊严保障、获得教学话语表达、获得荣誉和公正评价等道德权利;同时,教师除了履行在社会交往关系中的普通公民的道德义务之外,还应当主动地提升自身的道德人格,自觉地尊重受教育者的发展主体性,不断加强道德自律,增强"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专业道德义务感。  相似文献   

11.
当前道德生活中存在的一系列怪圈一是"不平"与"不公"的循环--道德心理的怪圈;二是"遁规"与"从俗"的两难--道德行为的怪圈;三是"言教"与"身范"的背离--道德教育的怪圈;四是"道德"与"得道"的悖反--道德机制的怪圈.形成道德怪圈的原因是复杂的,走出道德怪圈的对策也应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2.
共识是道德之为道德的基本前提,是道德合法性的终极依据,因此,道德天然是"共识的道德"。"道德的共识"之所以成为当今社会的现代性焦虑,是因为将社会的"道德"困境误读为"道德共识"困境,将道德共识的"改组"简单理解为道德共识的"分化"。缓解道德共识的焦虑,必须达成道德共识的共识,即通过道德妥协以实现不同质态的道德共识之共存,承认有限共识以实现道德共识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3.
道德教育是杜威庞杂的思想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杜威比较系统地提出,道德有三个部分,即知识、感情、能力。杜威的道德构成"三部曲"论明确地回答了道德的基本内容,对当前的学校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道德教育的基础是传承和发展道德理念(道德知识);道德教育的主线是培育道德情感;道德教育的灵魂和归宿是养成道德能力。  相似文献   

14.
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中"治学的道德"专章,分析了治学道德具有科学精神、个人良好的品德表现、职业道德三重涵义,指出治学理想与现实是有矛盾的。联系中国学术界出现的道德危机,应加强学者治学道德的规范,强调治学道德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丛莲 《山西老年》2008,(11):44-44
近日,北京某企业在付出沉重的失信代价后,幡然醒悟:"经营道德是最大的经营"。为此,该企业专门开设了"道德帐户"。无独有偶的是河南南阳卷烟厂日前也成立了"道德银行",开展"美德储蓄"活动。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市场经济与职业道德,经营道德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或者说,如果没有市场市场经济所要求的职业操守,  相似文献   

16.
围绕着救亡图强、启蒙民众的现实需求,梁启超提出了许多富有深刻意义的关于"道德"的思考。从本体论的角度,梁启超对"道德"设定了诸多含义,确立了道德利群和群己相谐的目的性,并从道德的特征上指出公德和私德两方面的内涵和道德"行非言"的本质。与此同时,梁启超将理论与现实进行有机结合,提出了"道德革命"的思想。一方面,进化论的思想为道德革命观点奠定了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改造近代国民劣根性的需求为道德革命提供了现实依据。梁启超所提出的道德本体论和道德革命的思想是近代借道德人心治理国家思想的重要缩影,对近代国民道德改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道德的基本特性是主观性。这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道德与自我意识分不开,另一方面,道德与主体的实践经验及情感意志分不开。而道德理想主义是道德的越位,也是道德的"不在场"。道德理想主义的实践之所以都遭失败,就在于它把道德理想与政治实践直接挂钩,通过道德理想的意识形态化(或宗教化)从而既从形式上背离了道德,也最终在内容上发生了道德的异化。当然,道德理想主义由于它怀着对道德或道德理想的始终关注,因而也有它强盛不衰的魅力。  相似文献   

18.
在黑格尔看来,道德作为"主观意志的法"和"自由意志的内在定在",本质上是将自身作为他物的远距离反思.因而,只有与内在的善和外在的现存世界相互对待的自我反思着的自由意志才能称之为道德.就其过程而言,道德乃是"向善"和善现实化自身的辩证运动,善及其实现既是道德的"他物",更是道德的"应当",亦即道德所希求的目的.这不仅表明道德处于自由意志的"应然"而非"必然"阶段,而且凸显了其向伦理推进的独特内在超越途径.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社会变革时期出现的道德严重"沙化"现象,是对五六十年代社会道德的辩证否定.它并不意味着我国社会道德的整体颓废与堕落,相反,这一客观现实背后却孕育着中国社会和中国人对道德建设的强烈愿望和要求,也充分反映了我国社会道德曲折前行的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20.
"人肉搜索"是近年来在互联网上兴起的一种主要以搜索人为主要目的的网络搜索方式,它体现了人们对社会公平、正义和道德的追求。然而,伴随着这种搜索方式的盛行出现了愈演愈烈的"网络暴力"以及对个人信息和隐私权的侵犯,产生了极大的消极负面影响。为何"人肉搜索"在维护社会道德的同时,却用了"反道德"的行为;在捍卫道德的旗帜下,却给被搜者造成不道德的伤害?面对中国式"人肉搜索"的悖论,我们希望从圣经故事里耶稣对待罪人的原则中学习如何在进行网络道德审判时,将爱和公义相结合,做到面对违反道德的人,不仅要有道德审判,还要有人性的救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