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2015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其中,针对完全或是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社会保障来实现兜底扶贫。社会保障兜底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相关参与主体基于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整合联动,通过资金筹集、精准识别、保障发放与监督管理等途径保障目标人群的基本生活。在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中发挥社会保障兜底扶贫作用,需要继续完善农村贫困地区社会保障制度,优化社会保障兜底扶贫机制设计,健全贫困地区社会保障筹资机制等。  相似文献   

2.
韩锋  李开新 《社区》2010,(34):39-41
民政安全保障是民政部门在组织民政活动中依照法律或者约定负有的保护特定人的人身与财产免受侵害的义务。民政安全保障的重点是社区民众、救灾救助对象、社会福利工作对象等,其中,城市社区建设的安全保障以及与之紧密联系的特殊群体的安全保障尤为重要,本文从安全保障的角度作以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3.
民政工作同民生改善及社会建设息息相关,而民政干部能力直接影响民政工作成效。本文在对上海市民政系统从业人员的问卷调查基础上,构建了以需求为本的民政干部能力指标体系。研究发现,面向基层弱势群体、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目标的社会工作服务已经成为民政干部的核心能力需求,也是亟待强化、更契合于现代民政实践的发展取向。据此建议:深化迈向社会工作服务的民政干部能力建设,促进民政工作与社会工作的互融性发展及制度性协同,进而真正实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民政理念。  相似文献   

4.
人口老龄化会导致老年贫困风险增加,且老年贫困风险呈现出长期性、多维性、差异性和致因复杂性的特点。社会救助因其自身的特点发挥着兜底保障的重要作用,既是应对老年贫困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保证。目前,我国老年社会救助还存在一些短板,影响其兜底保障作用的发挥,为此,首先需要从明确理念入手,确立“保障与发展并重”的老年社会救助理念,其次要完善与优化老年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最后要加强老年社会救助经办管理并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  相似文献   

5.
王丽惠 《社区》2014,(16):46-46
近日,笔者从江西省上高县民政局、财政局了解到,为了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民政公共管理服务公开、透明,今年,上高县把“数字民政”作为一项重要惠民工程来抓,县政府安排专项资金10.56万元,全面启动县、乡镇、社区三级“数字民政”服务应用平台建设,打造一条民政公共管理服务的“高速公路”。  相似文献   

6.
后脱贫攻坚时代农村社会救助反贫困的困境及政策调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脱贫攻坚时代,中国农村反贫困形势进入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并存的新阶段,面临着新形势:“两无人口”数量巨大,兜底脱贫压力激增,相对贫困问题更加突出,已脱贫人口返贫风险大,农村贫困人口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当前中国农村社会救助政策运行中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反贫困“造血”功能不足,救助标准过低,兜底脱贫作用有限,救助政策简单叠加,能力提升政策缺失,低收入群体争当“贫困户”。面对后脱贫攻坚时代农村反贫困的新形势,农村社会救助政策亟需强化兜底脱贫保障和政策衔接,更加关注相对贫困和多维贫困,规避救助依赖,建立贫困风险预警机制,注重贫困者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7.
《社区》2017,(31):7-7
按照“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的工作思路,我国积极推进健康扶贫工程,截至目前已分类救治360万大病和慢性病贫困患者。  相似文献   

8.
“十四五”时期,我国民政事业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依然严峻。民政事业作为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投入、城乡发展、供给结构、代际保障方面表现不平衡,在有效供给保障、思想观念解放、社会力量参与、产业潜力释放方面表现不充分。经济发展水平、政策法治环境、人口构成变动和城乡二元结构是这些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健全法治环境,做好民政平衡充分发展的分阶段工作规划,继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城乡融合发展,鼓励多主体民政工作改革创新,建立复合型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培训机制,灵活运用信息化技术,是促进中国民政事业平衡充分发展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当前对兜底条款的主要解释方法为同类解释规则,但该规则在学术理解和司法适用过程中出现了误区和困境.该解释方法不能概括兜底条款的全部适用范围,还存在任意解释的缺陷,不能准确划定兜底条款的解释范围.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一方面,来源于同类解释规则本身的标准尚未统一;另一方面,滥觞于规范保护目的对兜底条款的指导功能被遗漏忽视.立法活动总是围绕规范保护目的进行,例示条文与兜底条款作为法律文义表达的部分内容,均受具体条文的规范保护目的制约,发挥规范保护目的对兜底条款解释的指导作用有助于限定行为入罪范围.此外,相较于模糊、抽象的兜底条款,例示条文具有明确行为类型的作用.因此,就同类解释规则的标准而言,应采用行为类型标准说,更有利于行为刑事违法性的判定,以避免规范保护目的成为兜底条款的唯一解释依据,从而产生将实质违法性作为唯一入罪理由的风险.重视规范保护目的及例示条文对兜底条款解释的双重制约,有助于实现法安定性与灵活性的协调.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费用保障现状的研究,诠释了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财政兜底及其它补充构成的医疗救治费用保障制度,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财政承受能力、社会捐赠、医疗费用的审计与过程保障等多方面剖析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费用保障存在的问题,阐明医疗救治费用内隐的社会医疗保险基金与医疗卫生服务缺陷。针对短板漏洞,从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费用保障的长效机制提出相关建议,为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费用的安全保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金陵瞭望》2011,(16):I0022-I0022
近年来,栖霞区民政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保障民生、发展民主、服务社会为主线,以建设人民满意民政为目标,  相似文献   

12.
离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还有不到2年的时间,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任务非常重,还有较大规模的贫困人口,以及较高的贫困发生率,亟需加快做好"弱有所扶"的民生建设,助推弱势群体如期实现脱贫。基于武陵山地区X县16村的问卷调查发现:民族地区贫困农户人力资本严重缺乏,老弱病残人口多,劳动力严重不足,家庭经济十分脆弱;"弱有所扶"的民生建设存在低保兜底保障效用有限,医疗保障不足,对残疾人扶助缺失,养老保险缴费压力大,因贫困"摘帽"的目标压力,贫困农户受助机会显著降低等突出问题。聚焦民族地区弱势群体基本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亟需加快建成基于兜底保障、"医疗-养老-助残"、社会参与和发展扶持为主导的"弱有所扶"多层次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3.
现行《刑事诉讼法》第238条第1款第5项是程序违法发回重审理由的兜底条款.对全国人民法院2761份刑事裁定书的分析表明:二审人民法院自2013年以来适用该兜底条款发回重审的案件数量不断攀升,存在滥用、错用、误用该兜底条款,以及混用该兜底条款导致"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案件发回重审仅限一次之规定形同虚设的问题.为合理适用该...  相似文献   

14.
罪刑法定原则要求法律明确性和禁止溯及既往,以此满足国民预测可能性要求,从而为人们行动自由提供前提性条件。法律的稳定性使得刑法一时难以应对社会情势的变迁,为了严密刑事法网,于是刑法条文中出现了兜底性条款的规定。为了满足司法明确性的要求,司法机关对兜底性条款作出补充解释,使得兜底性条款外延不断扩张.如司法机关对非法经营罪的解释是一明显例证。由于司法解释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使得国民难以预测自己行为的合法性,从而限制人们行动的自由。为此,应秉持罪刑法定原则,对刑法中兜底性条款作出合理的限定。  相似文献   

15.
为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民政法律制度,推进民政法制建设,有必要对民政法制进行系统研究。要明确民政法律制度的概念以及构成;民政法律制度具有多元性、数量多内容广泛、保护对象特殊、更新变化快、重程序操作性强、多政策性立法等特点;民政法律制度的发展有着从无到有逐步建立、顺应经济社会需求等规律。  相似文献   

16.
《社区》2002,(19):55-56
近年来,上海市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步统一了各级民政系统干部思想,明确了以社区建设为载体,推进民政事业发展的思路。同时,选择了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五项重点工作,即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区服务、社团管理和社会事务作为切入点,推进“五社进社”,构筑了新形势下城市“大民政”工作格局,初步形成“两个体系、三个平台”。一、推进社会救助进社区,构建统一完善的社区保障体系。上海市从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出发,以社区为载体,积极探索社会救助保障的新机制。一是利用社区的综合优势,在全市所有街道、乡镇建立了社会救助管理所,在居(村)委…  相似文献   

17.
潘同启 《社区》2014,(22):14-14
城乡低保作为最基本的社会生活保障,被形象地称作“兜底的保障”,它是由救灾救济演变而来,最初叫“农村(城镇)特困救助”,后改为“城乡社会救助”,简称“城乡低保”。这项惠民政策已实行十年有余,在21世纪初中国社会经济大变革、大发展,贫富差距加大,城乡特困群众尚未温饱的历史环境下,为保民生、保稳定功不可没。然而,随着全面温饱生活的实现,大病医疗、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民政事业的重要性,从经验研究的角度,通过对民政事业经费投入和使用的现状分析,找出民政事业发展的问题所在,讨论加大民政事业经费保障机制的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19.
2020年脱贫攻坚战取得历史性圆满成果后,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但在扎实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背景下,在贫困动态变化过程中如何预防返贫、解决相对贫困等动态问题至关重要。而这一前提在于弄清贫困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如何作用贫困动态变化的机制。为解决这一问题,基于三省六县在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前后4个时期(2010年、2012年、2015年和2018年)的农户样本实地调研数据,构建基于贫困强度调整后的贫困发生率指标,重点将扶贫政策作为影响因素,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发现:产业发展、文化教育、易地扶贫搬迁以及兜底保障对贫困动态变化均有异质性影响。其中,产业发展、兜底保障有助于降低贫困发生率;文化教育、易地扶贫搬迁在特定时期和区域可能会提高贫困发生率,前者可能受财政教育资金相对趋紧和人口流出所致,后者可能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不具备短期增收效果所致。上述分析为新时期预防返贫、处理相对贫困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引和政策启发。为此,我国应该继续深化推进农村产业发展以提升农民造血能力,稳步提升以兜底保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供给水平,持续推进教育领域的财政体制改革,建立高质量教育体系,并因地制宜地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的后期扶持,以更好地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早日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20.
翻译已成为与对外开放同步前行的社会文化热点之一.民政术语的翻译是民政文本翻译中的难点.通过介绍民政术目前翻译的状况,指出了民政术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民政术语的特征,提出了民政术语汉译英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