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朱汉民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5-9
湖湘文化是一个由各种文化要素组合起来的整体结构,它本身又由诸多子系统构成,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子系统是湖湘学术系统和湖湘人格系统。而湖湘文化发展史本来就是一个文化诠释和历史建构的过程,从湖湘文化的渊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湖湘文化处于一个不断被承传、更新、丰富、重组的建构过程。同样,现代学者研究湖湘文化也是关于湖湘文化的历史建构。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民间信仰的多元一体化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道超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4):7-15
我国民间信仰存在多元一体化之格局。所谓"多元",是各地民间信仰表现的极端多样化;所谓"一体",是全民族大体一致的以"天地君亲师"为至尊的信仰秩列。民间信仰多元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原因;形成之路径,主要有民族迁徙与神道设教、感恩祈福等方面。民间信仰以社神和祖先崇拜为根基,"天地君亲师"五位亦以地(社)、亲(祖先)为核心,故中国民间信仰宜称为"社祖教"。 相似文献
3.
赵德利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0(4):86-90
20世纪中国民间信仰是以巫教为基础,融合了道教、儒教和佛教等多教多神的信仰。总其思维类型,可以"人——物——灵"三维关系转换的交感思维一类统之。20世纪作家利用民间信仰思维的转换超越功能,突破生活的局限,以审美批判之笔,展示了人物愚顽心理、民族文化劣根和理想与现实互渗中的斗争感受,实现了对民族文化重建和人生悲剧的审美超越,显示出文学民间化、仪式化审美建构的独特功能。 相似文献
4.
中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各民族民间信仰表现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坚持科学独立之精神,避免与学术无关因素的影响,合理利用各种材料,秉承传统治学方法的同时,加强与世界其他地区研究者的合作与对话将是中国民间信仰研究发展的方向。对中国学者而言,研究本国民间信仰虽有地缘优势,但是对其加以深层次分析将更难,因为这种研究不是对他者文化的解构,而是对自我的一个解剖,原有各种研究没有历史没有文化的民族的理论需要加以修正或补充。只有做到这点才能真正地分析和了解自己,而不至于在他人宏大理论的指引下迷失自身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论述了信仰是人对"终极对象"的一种主观态度,是人类对"至真至善至美"境界的永恒追求与向往;指出在当前多元文化与价值观的背景下,大学生的信仰出现了功利化、世俗化等倾向。分析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信仰观,引导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信仰中进行合理选择;辩证对待宗教信仰;坚持信仰教育与其他课程、信仰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是信仰教育的应然路径。 相似文献
6.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6):97-105
清代江西吴城民间信仰神灵众多,主要有万寿宫许真君信仰、睢阳庙张令公信仰和顺济龙王庙龙王信仰等。解析吴城民间信仰文化,有助于探讨民间信仰文化中的国家权力与地方社会有机互动,认知和了解吴城民间信仰神灵的主要社会功能。由此,以民间信仰文化为视域,建构吴城当代文化发展的主要路径为打造吴城民俗主题生态园、庙会民俗文化节和建设吴城历史展览馆,符合时代新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7.
苏东来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1(1):63-67
清初以来,广东、福建、江西等地的客家人跋山涉水迁居成都,择成都东郊龙泉山脉而居(东山地区)。客家人的到来不仅把原乡的生产技术带到蜀地,更是把原乡地的传统文化信仰带到四川,极大地融汇和丰富了四川地区的民间信仰内涵。成都东山地区由此呈现出独特的客家民间信仰习俗。 相似文献
8.
民间信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向柏松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6(5):66-70
文章从文化生态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信仰的关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几个主要部分如节日民俗、民间艺术、人生礼俗、民间知识等的产生与传承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民间信仰是我国相当大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之源和生存土壤,提出了要保护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必须正确地对待和处理民间信仰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李猛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8,(6):126-129
信仰是一种文化中的文化。贵州民族民间信仰承载着本土与外来文化的冲撞和融合,并在长期的文化传承中起着非物质资料保存、传播媒介,道德价值体系构建和精神彼岸引渡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张祝平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
每一种文化都有着其自身特殊的力,一个民族的文化体系,也都有着其自身独到的文化力。在当代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文化力充当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已成为核心竞争力。传承至今的民间信仰文化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和谐社会建设中重要的本土性文化资源。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进程中,应当正确处理民间信仰文化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发展的关系,积极解放蕴含其中的文化力量,努力使丰富的文化资源变成优质的文化资本。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民间信仰中包含了丰富的伦理资源,其伦理价值通过一定的信仰活动表达和呈现,在某种意义上,民间信仰具有催生个体向善与推动社会向善的作用。具体言之,其通过各种形式的信仰活动中的道德实践,规范了个体的道德行为,表达了朴素的德福一致观与善恶报应观;民间信仰虽然有其明显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外,但是,依然具有引导民众向善的伦理价值,具有促进"公众之善"、推动"善世"的形成的社会作用。辩证地看待民间信仰的伦理价值,对于深入理解大众的道德生活,促进社会道德建设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问永宁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8(3)
深圳民间宗教和港台、特别是香港道教的情况比较相近,其实质是具有深圳特色的民间宗教信仰.其信众和神谱的构成比较复杂,明显吸收了其他宗教的因素.民间宗教信仰没有明显的宗教活动中心、地域和核心人物,甚至没有专门的神职人员,缺乏合法的宗教活动场所,一般是在文物保护单位等名目保护下的经过翻新了的旧寺庙进行宗教活动,由流动的和尚、道士或外来人员管理日常活动,祭祀大量用纸钱等物,人神之间交换的经济成分很浓.香火钱和捐款是主要的经济来源,寺庙的所有者是村委会.深圳民间宗教信仰的健康发展,需要专门的道教寺庙和有较高道教理论水平和影响力的神职人员进行整合. 相似文献
13.
宗教与民间文学的互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尚鸿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7(1):169-173
宗教深刻影响着民间文学的生成与发展,它通过搜集、整理和再传播,不自觉地保存和保护了民间文学。同时,民间文学必然取材于宗教,并通过传播,深刻影响宗教的发展演变。当前正在进行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宗教将是民间文学作品搜集与整理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内容。如何理解在宗教影响下的民间文学保护,使民间文学中的宗教因素成为先进文化建设中的积极因素,需要对其二者之间的互用关系进行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试论湘西地区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田茂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1(2):92-95
21世纪的旅游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建设中的支柱产业。湘西地区山川锦绣, 人文灿烂, 拥有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民俗旅游资源是湘西地区实施开发带动战略,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也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扩大湘西地区知名度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聂德宁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2):127-134
东南亚华人社区流行的华人信仰,其源头就是历史上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普遍存在的民间信仰.在新加坡和马来亚地区早期华人社会组织机构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民间信仰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间信仰也广泛根植于新马早期华人的社会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16.
原始宗教下荔波水族民俗体育文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访谈法等,从原始宗教的视角对居住在荔波县境内的水族民俗体育文化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信仰原始宗教的荔波水族,民俗文化、民俗体育文化与原始宗教密切联系,这原始纯朴的信仰使其观念、思想、民俗文化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国政治中的民间宗教与秘密结社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辉湘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4):44-48
民间宗教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广大民众共有或相通的宗教情感与心理 ,秘密结社是清中叶以来不断发展壮大的民间社会团体。它们在近代社会历史事件中有各种突出表现。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 ,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与民间宗教和秘密结社的关系就十分密切 ,宗教与社会政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紧密联系 ,任何民间的民众的群体活动 ,尽管表现形式上有秘密结社的方式 ,但宗教无一例外不是作为重要的思想武器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8.
萧平汉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4(3):14-19
南岳衡山的民俗文化是在崇拜衡山山神司天昭圣帝的基础上 ,融合佛、儒、道文化与民间文化、民俗民风于一体产生的。这一文化的基本内容表现为元旦朝圣、南岳庙会、八月香火等三种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19.
胡安宁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1):61-72
文章系统回顾了中国民间宗教研究中的社会学与人类学传统,并提出了未来民间宗教在社会学领域内的三个发展方向。具体而言,将人类学的民间宗教研究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并分别探讨了其特征。之后,阐释了杨庆堃及其后的宗教社会学者们对于社区性民间宗教的分析。最后从民间宗教概念的扩展、民间宗教与主流社会学理论的结合以及民间宗教的跨地区跨文化研究三个方面论述了未来中国民间宗教研究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张进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6):95-100
太谷学派在早期传播过程中,周太谷等各传山长为了扩大影响和组织,采用民间宗教传播的神秘方式,营造出一定的"超个人魅力"。他们对传统儒学采取了组织化、宗教化等处理方式,使得太谷学派兼具学术性和宗教性,从而表现出鲜明的儒学世俗化特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