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贾谊《过秦论》云:“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而延敌,九国之师,遁逃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对此,司马贞《史记索隐》、李善《文选注》均以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释上文之“九国”。后之注者,亦多因袭之。余以为尚可商榷。 “叩关而攻秦”事,当指秦惠王后元七年,即公元前三一八年的一次战役。关于这次战役,《史记》载有如下几条:  相似文献   

2.
《国策》之用语,迄今未得其训者尤多。《赵策三·秦围赵之邯郸》:“彼(秦)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矣,吾不忍为之民也。”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修订本)注:“这句话不好懂,疑有误字。《史记》作‘过而为正于天下。’司马贞《索隐》:‘谓以过恶而政也。’以备参考。”在王先生以前的注释家如宋代姚宏、元之吴师道等均知“此句亦难通”而阙如。昔者余每教于此,亦从前人而阙如。然窃思古人之立言当有所指,故观汉前史籍时时留心,稍有所悟,知“过而遂正于天下”一语不曾有误,其难解者唯“过”“遂”“正”三词耳,今试释之。  相似文献   

3.
令人论及秦汉游侠,依据通常是《史记》、《汉书》的《游侠列传》和《史记·刺客列传》中的人物。吾尝疑之:即然这些人都属于“游侠”,司马迁何以要作《刺客列传》将其一分为二?叉,若谓刺客也是“游侠”,那么司马迁何以要说“自秦以前,匹夫之陕,湮灭不见,余甚恨之”?荆轲、聂政辈不是秦以前的“匹夫”又是什么? 若细读《游侠列传》与《刺客列传》,我们会发现“游侠”与“刺客”实有许多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世以为秦尝尽收天下之兵,铸作十二金人,为弱天下计。按此说源自贾谊《过秦论》,其云:“(秦始皇)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铸鐻,以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①贾谊之文极言秦朝国力之强盛与天下之疲弱,意在以秦朝的覆灭为例,说明仁政之重要,故行文时难免有藻饰夸张之处。窃以为秦政失德固是其速亡之因,然伐秦之师若无寸铁,焉能亡强秦于旦  相似文献   

5.
考证“YI”字为汉《衡方碑》“褘隋”之“隋”辗转而误,“褘隋”与《毛诗·羔羊》“委蛇”音义相同;《隶释》谓“褘隋”出《韩诗内传》,本员兴宗之说,并非洪适臆说;《韩诗》在宋孝宗乾道年间尚未亡逸,《韩诗》亡于五代后、亡于政和建炎间、至宋亡之已久诸说,皆非是。  相似文献   

6.
秦崛起与扩张进程中,在占有土地的同时,亦逐步重视对人口的控制。“徕民”政策的施行,促使作为强势政治实体的秦国愈益强大。秦实现统一之后,在所谓“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的形势下,由于行政方面的问题,民人脱离政府控制的现象多有发生。社会人口“亡秦”“逃秦”“避秦”“遁秦”等情形的普遍出现,可以看作秦王朝行政控制力严重削弱、社会动荡和政治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秦代人口流失,应当与秦短促而亡的史实联系起来理解。  相似文献   

7.
孟子所谓“王者之迹熄而《诗》亡”即西周之礼乐制度崩而《诗》亡。孟子以王道一统天下为政治理想,所以他强调孔子作《春秋》是秉承了《诗》之礼乐血脉,《春秋》所叙即为“天子之事”,这也就是他说“《诗》亡然后《春秋》作”的深层用意。  相似文献   

8.
《史记·陈涉世家》记述:“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以陈胜吴广为首的戍卒九百人首义大泽乡,天下云合响应,终于推倒了秦王朝的统治。汉代人总结秦亡的原因,多将“发闾左之戍”与“收泰半之赋”并称。于是,“闾左”的意义,成为秦汉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題,尤共对于秦末历史的认识至为关键。然而对“闾左”的认识,历来存在着分歧。  相似文献   

9.
释“无已”     
《鲁仲连义不帝秦》中“且秦无已而帝,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的“无已”,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上册第一分册释为“没有止境”。可是,“秦国没有止境”这句话,在意思上显然说不通;而说成“秦国的贪欲没有止境”,虽然意思通顺了,却又犯了“增字解经”的毛病,实际上是改变了文章原意。  相似文献   

10.
以九店《日书》抄录的各条占辞为主,与除睡虎地和放马滩以外再加上秦统一后的周家台秦简和西汉景帝期的孔家坡汉简等各篇《日书》进行比较分析,研讨楚、秦两地使用占卜的关系、占卜与地域性的问题等。认为:(1)九店《日书》全十三篇之中确实流传到西汉时代的占卜只有“往亡”一篇而已。 (2)九店“裁衣”前一半(简94)部分继承到睡虎地“衣”篇而没流传到西汉时代,但后一半的忌日(简95)流传情况不一样。(3)九店“占出入盗疾”是由在战国楚单独流行的四种占辞组成的占卜,秦统一后同一系统占卜或部分占辞仍然在楚故地流传一时。  相似文献   

11.
卫宏云:“秦以前以金、玉、银以方寸玺。秦以来天子独称玺,又以玉,群下莫得用。”(《后汉书·徐璆传》注引。)按是说一出,几成定论。学者相沿用而未改。下面且以几部有代表性的著作为例: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玺,“盖古者尊卑通称,至秦汉而后为至尊之称。” 《辞海》:“印。木为统称,秦以来专指皇帝的印。”  相似文献   

12.
出荆州城东门,过草市后向北行走,在一片田野之中,有一座土城静静地横卧在那里,城内远处的树林之中,偶见几幢平房,这儿就是郢城的遗址。对于郢城,史籍都语焉不详,说法也不一致。《荆州城》载:"郢城,曾是楚昭王时的楚国都城。"《荆州府志》记载:"郢县秦置,后汉省人江陵。"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郢后,秦置郢县,属南郡。汉置郢县,治郢城(《水经注》)。《荆州漫步》一书则认为郢城是楚平王时所建都城。西汉末年,王莽建立新朝,改郢县为郢亭;东汉时  相似文献   

13.
“有以……”和“无以……”在古代汉语里是一种常见的句式,而“无以……”用得更多一些。例如: ①杀人以挺与刃,有以异乎?(《孟子梁惠王上》) ②河曲智叟亡以应。(《列子·汤问》) “有以异”和“亡以应”(即“无以应”,“亡”wu,同“无”),都作为连动式处理  相似文献   

14.
《史记·李将军列传》“三人亡马步行”一句,一般选本皆忽略不注,有的选家虽有诠释,如王伯祥先生《史记选》注为“亡马步行,无马而徒步行走。亡通无。”(见《史记选》四四七页注三七)北京大学《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也注释为:“‘亡’通‘无’。言此三人并没有马,只是步行。”(见该书三五五页注四二)此说未必的当。“亡”在古音阳部,“无”在古音鱼部,两字同属微母,故为双声通假,这毫无疑问。但此处“亡”训作“无”,“亡  相似文献   

15.
关于秦国的“少内”,古文献不见记载。东汉大儒郑玄在注《周礼·天官上·职内》时,也不曾提及;清代学者桂馥在考证古“少内”印时,也认为只有汉代才置“少内”。近、现代的专著如《秦会要订补》和金少英先生的《秦官考》,都未曾提到秦的“少内”。  相似文献   

16.
以《影梅庵忆语》、《浮生六记》等为代表的“忆语”文是清代文人记录私人琐屑生活的回忆性文字,然其文体应归属于小说还是散文,学界仍颇有分歧。而文体分类的主要依据是艺术表现和内容特征。本文认为“忆语”文在内容上具有纪实性、生活化、文人性、私密性等特点,当属于回忆性言情散文。  相似文献   

17.
殷墟卜 辞命辞中的“亡(彳)”一词,丁山先生释读为“无尤”.半个世纪以来,学术界并无异议.近年来有学者提出新说,认为“(彳)”字应该是“拇”字的表意初文;又据声韵将其读作“吝”,“亡(彳)”就是《周易》、《归藏》等卜筮类文献的“无吝”.这个词汇在殷墟卜辞中出现频率很高,且与卜辞释读关系甚大,因此仍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分析该字字形以及“无吝”一词产生年代,此新说不能成立,丁山先生将“亡(彳)”释读为“无尤”应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18.
秦朝成为短命王朝,并非千百年来史坛众口一词所认为的只是“酷刑”、“暴政”所致。秦速亡的根本原因是秦统一后不适时地一味推行准军事化的法治国策和统治方式。揭竿而起的陈胜吴广仅是秦速亡的纵火者,而集国仇家恨于一身的六国旧贵族的激烈反抗导致了秦王朝的迅速倾覆  相似文献   

19.
秦结束战国干戈扰攘、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历二世而亡,仅15个春秋。恐惧心理在秦朝"其亡也忽焉"的命运中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一是秦始皇出于对"亡秦者胡也"的恐惧极力戍边和出于对六国旧贵族的恐惧而焚书坑儒;二是当朝权臣出于恐惧而只能偷合苟容而导致"秦皇帝居灭绝之中而不自知";三是违背伦理纲常的严刑刻法使普通民众难以适应而时时刻刻都处在胆战心惊之中。社会变革力度远远超越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而导致帝王、群卿乃至庶人都处于恐惧之中而又没有合理的消解渠道,这才是压倒大秦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相似文献   

20.
很久以来,有相当多的人抱有一种“诗词有别”的观念。以宋人为例:陈师道就批评过苏轼的词,认为他是“以诗为词,要非本色”(《后山诗话》),晁补之评论黄庭坚词“固高妙,然不是当行家语”(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李清照更是干脆提出,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