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王词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49-51
国际汉语教育及汉语国际推广都不仅仅是语言问题,更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对于国际汉语教育来说,文化与语言结合的程度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而汉语国际推广的中心工作也是以汉语为载体和媒介,以中国文化为主要内容。本文对于文化在国际汉语教育及推广中的作用及意义进行分析,以期为汉语与中国文化的推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世界文化呈现多样性与多元化的趋势,在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之林里,中华文化怎样才能再现奇葩,这不仅需要鼓起对中华文化的自信,更需要一种文化自觉意识,对外汉语教学与推广肩负着这一重任. 相似文献
3.
郭熙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1):54-59
汉语的国际地位正在提升,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或正在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汉语在未来可能成为仅次于英语的强势语言,我们必须全面认识汉语在国际传播中的优势和不利因素。采取有利措施,积极推动汉语的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4.
刘传清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1(6):71-74
汉语国际推广,作为我国的一项文化战略,旨在通过汉语的国际传播,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树立我国良好国际形象。汉语的国际传播对当前汉语的规范化、标准化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汉语要走向世界,就必须有科学、统一的规范。汉语规范所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就是汉字的规范化问题。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汉字系统内存在严重的汉字异形现象,破坏了汉语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地位。在当前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下,制定统一的汉字规范,实现汉字“书同文”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5.
罗兵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127-130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人类文化虽有融合,但其多元的特性并未发生根本改变。人类文化的发展应该遵循人们自主选择不同文化的规则,而不是某种强势文化对其他文化的吞噬。国际传播应该摒弃人文中心主义,坚持多元文化主义思想,接受文化差异,着眼于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6.
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国文化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冬梅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3):50-53
论述了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文化传播的媒介。指出作为五千年中国文化的载体,汉语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的同步,决定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是文化教学、文化传播的过程。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根据语言教学的特点,有其自身的分类及循序渐进的导入过程。 相似文献
7.
韩凤芝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38-141
近年来,以孔子学院为主传播渠道,以留学生国际流动、出入境旅游、商贸交往等多途径进行的汉语国际传播蓬勃发展。汉语与汉文化日益国际化,有利于化解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冲突,能够抑制"中国威胁论"的国际市场,打击"妖魔化"中国的行径,有助于"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等敏感且重要问题的解决,从而让世界正确地认识中国,客观、全面地了解中国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另外,在经济层面,汉语国际传播在彰显中国语言背后的经济力量的同时,有助于促进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我国吸引国际人才与资本,有助于我国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有助于加快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8.
阎嘉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61-67
汉语文学批评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不是世界范围内的“全球化”和“多元化”,而是汉语文化圈内部的多元化。学术上的“无根”状态,摆脱不掉的中西碰撞和交融,生活世界与理论建构的疏离,精英文化在通俗文化冲击之下的日益“边缘化”,以及“现代化”焦虑症等,是汉语文学批评面临的真正问题和困惑。批评家和理论家的当务之急不是建构各种理论体系,而应当把注意力放在对本土文化语境的认真反思、分析和理解之上。 相似文献
9.
姚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6,(4):91-95
语言传播现象由来已久,相关学术研究则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中国,随着近年来汉语国际传播事业的蓬勃发展,语言传播研究也迅速开展。从宏观语言传播规律性研究,到具体语言如英语、汉语的传播研究,特别是在汉语传播领域,成果颇丰,但仍未臻完善。纵观可知,我国语言传播的学术研究与汉语国际传播实践是互为促进的。 相似文献
10.
张艺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110-114
汉语国际教育是传播安徽文化的重要舞台.在汉语国际教育中要树立对外汉语教师地域性教学意识和地方文化意识,充分发挥对外汉语教学中安徽文化各传播途径的作用,结合语言教学多角度展示安徽文化,加强留学生体验安徽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 相似文献
11.
元宇宙时代的文化传播具有辐射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增强、互动黏性高等特点,给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带来诸多机遇与挑战。抢抓机遇、提升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力,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加快组建元宇宙文化创新战略联盟;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多元协同传播体系,形成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强大合力;溯源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将中华文化的精神标识、世界价值提炼和展示出来,打造文化品牌,着力提高中华文化感召力。 相似文献
12.
“西口”作为一种历史现象,近年来被提升到了“文化”的高度。西口现象何以被称作文化,目前没有学者做出过明确的界定。文章通过对文化的内涵与外延的比较,确定了西口作为文化现象的各种因素,即西口现象符合作为一种文化所应具备的条件,并给予西口文化以确切的定义。文章作者认为西口文化是以山西右玉杀虎口为核心,军事文化为基础的,明清时期与南方主流文化相对应的、西北地区特有的一种俗文化现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界定了西口文化的特征,阐述了这一文化现象是在中国文化传统这一宏观背景下的局部异化现象,是对古代中国文化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3.
汉语的国际传播: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梦娟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25(6):76-80
汉语热涉及的不只是一个教学问题,从战略的高度来看,它关系到汉语的国际传播乃至汉语在国际语言生活中的地位及作用。针对当前汉语热的“内冷外热”、师资严重匮乏、教材“足难出户”等问题。政府决策、机构实施、国民认同这三个层面应该既各司其职又互为补充,共同促进汉语争取更多的国际话语权力。 相似文献
14.
军垦文化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半个多世纪以来屯垦戍边历史中逐步积淀而形成的一种有着独特内涵的文化类型,它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其中凝聚了诸多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的先进性因素。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发挥军垦文化的精神作用,就要尊重军垦文化的传播规律,强化军垦文化的传播意识,树立军垦文化的营销传播观念。 相似文献
15.
李建秋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3):82-87
手机作为传播媒介,迅速影响到现代社会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步取代了书信、电话、电子邮件等,成为人们亲情祝福和朋友拜年的主要方式。手机短信以其强大的传播功能,强化了人们传统节日的时空意识和节庆仪式,丰富了传统节日的娱乐活动,拓展了节庆祝福和信息传递的表达形式。节庆中的手机祝福和拜年短信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喜爱与继承,表明了新媒体并不是解构传统文化的,而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与传统文化双向互动,从而形成了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传播文化。 相似文献
16.
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中,<泰西新史揽要>经由西方传教士李提摩太的翻译和广学会的刊印传入晚清社会,一时间举国争诵,"洛阳纸贵".由于其内容上对"变通观"和"进化论"的侧重以及与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相结合的特点,这本在西方并不为人看重的历史作品得以在较广范围和较深层次冲击了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阶层,特别是对维新派人士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这一文化传播中的"郢书燕说"现象也揭示了文化增殖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褚耿芳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4):50-55
法律文化传播是各国了解及借鉴世界先进法律文化的前提,而政治、经济交往、法律移植及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是法律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近百年来,学习、吸收西方法律文化,使中国刑法从传统走向现代,从人治走向法治.法律文化传播大大缩短了中国刑法的现代化进程,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刑法之间的互相交流与融合,促进了中国刑法的国际化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广告的文化属性与文化传播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玉书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3(1):60-64
广告是一种文化形态,一种文化传播载体。广告的传播特性和社会影响力使之在文化传播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这些因素决定了广告的文化属性和文化传播意义。广告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在纷繁复杂的文化世界中以独特的现象与意义出现,与其他文化形态同构社会文化的大系统,形成一个焕发着勃勃生气的多元共生的文化生态环境。而无论哪种广告都应该传播先进、健康的文化,成为现代社会文化的积极力量。 相似文献
19.
王小燕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20,33(3):48-58
美国华裔作家通过文学作品赋予中医药文化鲜活的文化意义阐释功能。一方面,中医药文化表征成为作家笔下的“调和符码”与“对立符码”,以对应美国主流的主导文化符码;另一方面,华裔文学作品的中医药文化表征实践,作为写作手法和写作需求,不仅让美国华裔文学研究走出了唯文化批评的漩涡,而且促使读者更多关注华裔文学作品与中医药文化,有力地推动了中医药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