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终生奉行的信条,也是他“古仁人”思想的核心,史家简称为“忧国忧民”,笔者以为“忧国忧民”加上“忧己”才是真正的范仲淹。 范仲淹虽说出身“寒苦”,但毕竟是中小地主家庭、世代书香门第。只因二岁而孤、母改适,家道中落。他接受的仍是封建儒学教育,又受恩于封建王朝,自然要为封建王朝服务。有人说他“到处为人民着想”。笔者不敢苟同:他一生忧国忧民,目的全在“固邦本”、“免祸乱”、“宗社灵长”,保住大宋王朝宗祚万代。 范仲淹对那些因失意而生“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之感和因得意到“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的文人骚客不以为然。他主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应加倍报效国家,为皇上分忧:“忧其民”;“处江湖之远”,也不应考虑个人恩怨,应以皇上为重:“忧其君”。从任司理参军直到徙青州病故为止,范仲淹从没违反过自己的理想。  相似文献   

2.
孔见 《中华魂》2014,(21):61-61
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一篇义理相融、富有人生哲理的千古名篇。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这是他自己一生追求的写照,后人也从这里引伸出士大夫应有的忧患意识和为人准则,唤起一代又一代正直的人们忧以天下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3.
“进亦忧,退亦忧”在范仲淹的情感世界中,最突出的是一个“忧”字。看他在《岳阳楼记》写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一连六个“忧”,借楼抒怀,道出了自己那鲜明的忧乐观。  相似文献   

4.
每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心潮总是起伏不已。何以如此呢?由于洞庭湖上阴晴剧变,气象迥异的万千风光?抑或迁客骚人时悲时喜的登楼览物之情?这些自然不应排除,但还有更主要的因素在,那就是对一种抱负的感佩: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  相似文献   

5.
《醉翁亭记》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领导的新政失败,被贬河南邓州.积极参与新政的欧阳修,"慨言上书",一度下狱,后被贬为滁州知州.本文作于他到滁州任上的第二年(1046).他此时的心情和范仲淹应该同样是忧心忡忡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进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实际上就是以忧愁代替了一切正常的心境,排斥了欢乐.这一点我们在分析<岳阳楼记>时,已经说得很明白了.而欧阳修却没有像范仲淹那样"进亦忧,退亦忧",他在<晚泊岳阳>中这样写:  相似文献   

6.
李贺一生有三个难解的情结凝聚于心中,导致他写出悲感浓郁的诗作。李贺诗歌题材的选择、意象的创造,都围绕“写悲”这一中心。他极力描写鬼域和仙界,也是为了抒发现实人生中的悲痛之情。抒写悲慨是李贺诗歌的意旨所在和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幅挂在三一集团执行总裁向文波的办公室右墙上的条幅,显然有座右铭的意思。向文波淡淡地说,这幅用笔如铁而略带拙意的字正是他已经去世的父亲所写。虽然向文波平素放言无忌,但仰视写着北宋中兴名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的条幅,他却是一脸穆然和孤独。  相似文献   

8.
范仲淹《岳阳楼记》这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其写作目的是什么,至今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其中有一种认为作者意在规劝滕子京谨言远祸的说法,近些年来颇为流行。持这种“规劝”说的主要材料依据,是宋代范公偁《过庭录》中的一段记载: 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嫉。自庆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范仲淹)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  相似文献   

9.
恕人责己     
罗日荣 《社区》2017,(29):14-14
范纯仁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二儿子,虽文学才华不如其父,但为人处世却为当世之人称颂、后世之人仰慕。范纯仁有一段名言,可以概括他为人的宗旨:“吾平生所学,唯得忠恕二字,一生用不尽,以至立朝事君,接待僚友,亲睦宗族,未尝须臾离此也。”他在告诫子弟时也曾说:“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尔曹但常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圣贤地位也。”  相似文献   

10.
辛弃疾作为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之一,其词作于“剪红刻翠”之外“另立一宗”。本文试着从辛弃疾的登临词入手,来探究辛弃疾雄豪中见悲婉的艺术风格,具体表现为:登临时的“感心之物”,即富有形象性的自然界景物和以用典为主的人世间事象;登临时的“感物之心”,即他内在的“想为”和外界环境对他摒斥压抑所致的“不让为”两种力量的相互激荡。这种雄豪中见悲婉的艺术风格遂使得辛弃疾的登临词既拓其境又具词之眇。  相似文献   

11.
范仲淹是北宋中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一生忧国忧民,“行求无愧于圣贤,学行有济于天下”,继承并发扬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积极谋求固邦厚本之道,并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他对时弊有着清醒的认识,既提倡量才为用的做法,注重选拔经邦济世的官吏,又从整顿吏治的目的出发,主张实施连坐,重视官吏的监督和考核。为官员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做出了贡献。他曾主持著名的庆历新政,提出改革时政、厚禄养贤的策略,与当今西方发达国家高薪养廉的做法,颇有异曲同工之妙。范仲淹的廉政思想、改革方略和人格魅力,对于今天的廉政文化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北宋的政治舞台上,范仲淹深受人民拥戴。他主张革新,敢于直言,成为“庆历新政”的领袖之一;他立德、立功、立言——为人、为政、为文无不从爱民出发;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集中反映了他的爱民思想。范仲淹锐意改革,指陈政事,是他爱民思想的主要体现。从真宗至仁宗,赵宋王朝有江河日下之势。统治阶级日益腐朽,官僚机构庞大,文恬武嬉,辽与西夏屡次侵犯中原,“俘掠人民,焚荡庐舍”,致使“农桑废业,闾里为墟”因而兵员剧增,全年赋税用于养兵的竞达六分之五。辽与西夏的首领欲壑难填,而赵宋王朝一味屈辱求和,许以大量白银、绸绢、茶叶,以致“国帑虚竭,民间十室九空。”阶级矛盾和民族危机日趋严重,北宋统治  相似文献   

13.
杜苟鹤,一个生逢乱世的社会底层文人,一生奔波求取功名?经历坎坷,身心遭受了巨大的痛苦。他的诗歌体现了晚唐的衰世之音。杜苟鹤诗之悲情主要表现在乱世亡国之悲、命运之悲、人格之悲。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大多背诵过范仲淹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而那句脍灸人口“先天下之忧而忱,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迈诗句,正是范仲淹一生的写照.同时也成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一切有志之士的座右铭:  相似文献   

15.
范仲淹的词<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写的羌管忧愤,慷慨悲壮,书写出戍边将士身孤而心不悲,力薄而思建业的可贵精神,奏响了一首名留千古的戍边之曲.本文就此进行了赏析.  相似文献   

16.
刘畅  穆艳梅 《21世纪》2010,(2):36-38
李鸿章的一生,伴随着清王朝走过风风雨雨四十载,从鼎盛走向衰落,直至灭亡。无论生前还是死后,他都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康有为称李鸿章是“维新之同志”;梁启超评价他:“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毛泽东在《讲堂集》中说“水浅而舟大也”,叹息李鸿章这只大船在晚清的浅水中无法行驶,进退维谷……  相似文献   

17.
萧姝 《社区》2013,(17):18-19
北宋名臣范仲淹一生奔波仕途,屡遭同僚抵牾,甚至他的朋友、同窗、老师对他言事无忌也颇多争议。他人官的推荐人晏殊就曾责备他“好奇邀名”;当朝另一位宰相吕夷简也说他“务名无实”。  相似文献   

18.
一启发式教学的思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的。他主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启发”一词即由此而来。所谓“愤”,即憋闷,困惑。朱熹解释为“心求通而未得之时”;所谓“悱”即“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就是说,只有当学生通过积极思维进入到愤悱状态,即达到似有所悟或似有困惑,  相似文献   

19.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以“爱满天下”的真情,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了一生,实现了他“捧看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誓言。他逝世后,周恩来同志在给党中央的电报中说:“陶先生一直跟着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的正确路线走,是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这不仅是对他一生的崇高评价,也概括了他思想发展所达到的高度,即达到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高度。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他是“由卓越的民主  相似文献   

20.
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岳阳楼记》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我觉得用分号并列出这样三个分句不妥,把三个分句合成一个大句子作前面设问句的答句也不妥。带着这个疑问,我参看了好几家注本,发现问题变复杂了:《古代散文选》是在第一个分句后用分号,而第二、三两个分句之间则用逗号;《中华活页文选》则是在第一分句后用冒号,在“是进亦忧”句前增加一个破折号;其它一些注本有的分别与课本或前两家标点法大致相同,另亦有在第一分句后用句号的。看来,这里是个难点、疑点。 这里只想针对课本的标点来说。我认为,应该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后断句。理由有二:(一)前面设问句的意思是,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有人不同于以上两种,这是什么缘故呢?而“不因外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