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邓恒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0(5):43-48
通过对专利无效程序中所涉的技术内容及技术方案之概念分析,再阐述式地提出技术方案之间的涵盖关系,并将专利侵权诉讼程序中现有技术抗辩与专利无效程序中新颖性判断各自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比对方式进行了比较性分析后,得出结论:“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被现有技术所涵盖者,不具备新颖性”。 相似文献
2.
专利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受专利说明书以及审查者的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局限,专利权的范围的界定存在一定困难,这便导致问题专利的产生,大量问题专利增加了专利部门的工作压力。问题专利往往会阻碍社会的创新与发明,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并导致资源的浪费。由此,专利无效判定制度应运而生,可见专利无效判定制度所具有的普世价值与功能,其价值与功能不仅说明该制度存在的合理性,也说明完善专利无效诉讼制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循环诉讼”和审理结果矛盾等问题自从专利制度建立以来已愈趋严重,尤其是在专利侵权纠纷中。强化司法判定之权威是现行趋势,在对知识产权审理模式进行改革的问题上,我国完全可以在现有“三审合一”的探索上逐步作出改变,以区域性知识产权上诉法院为现阶段的改革目标,最终将知识产权案件从普通人民法院中独立出来,建立单独的知识产权法院隶属于最高人民法院的体系,为专利无效之司法判定创造外部条件。这不仅能够解决我国现有专利无效诉讼存在的问题,也能树立一个良好的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4.
杨志敏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5)
专利无效是专利侵权诉讼中最常见的抗辩方式。专利有效性可否由人民法院判断确认,这一问题已在司法实践中突显出来,受到社会和学术界的关注①。本文就此作一探讨。一、我国现行法在实施中存在无效反诉与侵权诉讼审结逆时差等问题,而为此设置的中止程序又难完全奏效1无效反诉与侵权诉讼审结逆时差带来的问题。众所周知,专利无效请求与侵权诉讼有较强的关联性,因为前者往往是由后者引发的。根据我国专利法第48条、第60条规定,请求宣告专利权无效不能在侵权诉讼案中直接向同一的人民法院提出,而只能作为另案向专利局复审委员会提出。然而,无效… 相似文献
5.
权利要求用以限定专利的保护范围,是维护专利权人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因此在权利侵权和无效案件中,权利要求书中的错误和瑕疵便成为对方攻击的要害,权利要求书表述的严禁与否往往决定着这类案件的最终处理结果。论文从权利要求书的撰写和专利纠纷案件中权利要求的作用着手,论述权利要求书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张迎春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
近年来,专利无效案件逐年增多,现行专利无效诉讼程序的设置以争议一方为复审委来确定无效诉讼案件适用的诉讼程序,缺乏对专利无效程序性质、价值的理性考量,致使专利无效诉讼程序运行中出现循环诉讼,浪费大量行政司法资源,影响司法权威。为了解决现行专利无效诉讼程序设置的不理性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需要以专利无效诉讼程序的法理基础、价值位阶为角度,构建理性的专利无效诉讼程序,实现专利权人与社会公众的利益平衡,节约行政司法资源,维护司法权威。 相似文献
7.
马宁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8(3):149-152
以专利复审委员会为被告的专利无效诉讼在实践中导致循环诉讼,成为我国专利无效诉讼制度改革的主要问题。传统的比较法研究模式试图通过寻找法国法中专利复审委员会的对应机构及其涉诉时诉讼性质确定的相关理论,以求借鉴。本文通过对法国专利无效审查体制的介绍和分析,否定了上述传统研究思路的可行,认为上述传统研究进路应予抛弃,并通过法国司法、行政二元体系下诉讼管辖权划分基本原则的介绍,论证了新研究进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随着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完善,等同判定原则日益为各国所采纳。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已明确以司法解释的形式确认了专利侵权中的等同判定原则。三要素标准是判定等同的基本准则,四种辅助判断方法以及等同判定五要件标准是等同判定的最新原则。 相似文献
9.
从国际法角度对专利无效司法审查问题进行探讨,并通过案例分析、法理分析、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角度分析,研究发现:专利无效司法审查是法院的职权范围,应遵循合法审查的原则,应当从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进行审查;在实体方面的审查结果,可以根据案情直接作出专利无效或有效的判决;在程序方面,可根据不同情况作出撤销原审查决定、撤销原审查决定并责令专利复审委重新作出审查决定或维持审查决定的判决或裁定。 相似文献
10.
11.
清洁能源是人类为减缓气候变化,解决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世界性问题所选择的能源创新。而专利制度的变革是对清洁能源创新的适应性调整。美国通过《美国发明法》等一系列专利制度改革,加快创造清洁能源的本土专利资源,迅速扩张清洁能源的国际竞争优势。中国清洁能源的专利囿于国内创新,缺少国际创新;重视专利作为商业创新的手段,忽视专利促进技术创新的目标功能。因此,借鉴美国专利制度应对清洁能源创新的变革举措,对于中国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具有借鉴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杨宇静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1):123-128
清洁能源竞赛中, 专利诉讼不仅是保护知识产权的司法救济, 也是限制竞争对手进入新能源市场的商业手段。实力雄厚的跨国企业是清洁能源专利诉讼的主角;ITC的337调查与法院的专利侵权诉讼并举是清洁能源专利诉讼的主要策略;反垄断诉讼是抑制竞争对手专利滥诉的有效手段;在先技术的司法认定是清洁能源专利诉讼的争议焦点;司法力量的增强和专业化是应对新型专利诉讼的时代需求。梳理通用电气与三菱重工之间在风力涡轮产业的专利诉讼脉络, 论述美国清洁能源专利诉讼案件的特点以及发展趋势, 以期为中国的企业和政策制定者参与清洁能源竞赛、应对清洁能源专利诉讼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詹爱岚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7-51
专利制度在美国成长为科技大国的过程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2011年,美国迎来了自1952年建立专利制度以来的最强劲而全面的专利法改革。此次改革内容宽泛,其中涉及专利申请与审查变化的内容主要包括:"先申请"原则、"绝对"新颖性审查标准、发明内容披露的宽限条件、授权后审查机制、国外优先权限制、补充审查以及最佳实施例等七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试论日本企业专利战略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冯晓青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4(3):30-34
日本是发达国家中实施专利战略最为成功的国家。“二战”后日本经济的腾飞,与其在政府支持下,工业、技术、贸易、法律多方密切配合,以企业为单位,将专利作为其发展和振兴经济的重要手段这一成功的专利战略具有很大关系。本文探讨了日本企业专利战略的主要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企业值得借鉴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15.
刘强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2(5):99-101
我国专利行政机关授予专利权的行为属于行政许可的范围,应当受到行政许可法的规制。我国专利制度的设立和运行基本体现了行政许可法的立法精神和要求,但也有部分具体的制度还需要改进,从而更好地符合行政许可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专利与科技奖励双轨制之下,专利奖励是在专利授权基础上的奖励,其实质是一种科技行政奖励。在实体上它要服从科技奖励的规律,在程序上必须遵循行政奖励程序。对专利奖励的法律规制,最根本是要通过立法的完善,包括完善专利奖励的一般的原则性规定,明确有关专利奖励条件、范围、标准等关于奖励结构的实体性规定,最后是从程序法的角度对专利奖励程序和法律救济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17.
吴广海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69-75
故意侵犯专利权的认定及其赔偿数额的具体增加是故意侵犯专利权惩罚性赔偿的关键问题。美国对故意侵犯专利权的认定标准经历了从“适当注意的积极义务”标准到“客观上不顾后果”标准的演进,并在司法实践中确立了认定故意侵犯专利权成立及赔偿数额增加的具体要素。我国应在借鉴美国相关理论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故意侵犯专利权惩罚性赔偿问题进行规定。 相似文献
18.
王重远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6(1):135-140
随着生产效率提高和经济发展,美国职务发明专利权经历了由个人的自然人身权利转为基于契约关系的法人财产权的演进。这既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说明职务发明制度只有与经济发展和创新形式相适应,才可能对创新形成正向的激励作用。因此,我国职务发明相关法规应当紧密地与本国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制度保持协调,积极保护我国目前创新的主要决定性因素,明确发明者作为创意产生的主体地位,成为促进产业技术水平提高的有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9.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6):83-91
美国最高法院深南包装公司案判决导致美国国会立法明确规定了美国专利法的域外适用。美国专利法的损害赔偿条款可否赔偿外国损失,美国最高法院在维森盖克案中作出了肯定回答。由于缺乏对损害赔偿条款能否域外适用的深入分析,导致该案之后,美国法院针对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侵权行为,都可以允许赔偿国外损失,美国专利法的域外适用已经突破专利法的地域性成为不可逆转的法律现象。中国也面临着专利法一定条件下应该域外适用的需要,我国过去的专利司法实践表明,我国专利法应该域外适用,对出口侵权设备部件的行为,以及进口侵犯中国专利权产品等间接侵权行为给予规范。 相似文献
20.
王运亮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8(4):541-545
在美国规章制定程序和行政裁决程序中,行政机构不将其意志强加于利害关系人,通过规章的正式听证、协商程序、生效等待期、国会审查,以及行政裁决程序中的行政法官、ADR等制度,保障利害关系人的民主参与和决策权,相应达成行政机构与利害关系人的意思表示一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