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唐初三帝主张道教居先的一个共同原因是借助道祖老子以抬高皇族李姓的门第名望。除此之外,唐高祖为了对道教徒的兴唐之功表示回报,唐太宗在与其兄李建成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中曾得到道教徒的大力支持,唐高宗为了利用道教徒阻止武则天篡位等,也是其主张道教居先的具体原因。唐初三帝在道教居先的前提下,又给费教以合法地位,使其与道教共存。之所以如此,除了由宗教的性质及其对统治阶级的作用这个共同原因所决定外,唐太宗想和天竺建立与保持正式的友好外交关系,唐高宗慑于佞佛的武则天的淫威等,也是一些具体原因。  相似文献   

2.
论唐高宗与武则天的矛盾和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永徽六年(655)十月,唐高宗不顾长孙无忌等元老重臣的反对,在李义府、许敬宗等人的支持下,立武则天为皇后。这样,武则天经过艰难而激烈的角逐,取得了实现自己目标的第一个胜利。但是,刚刚登上皇后宝座的武则天,十分清醒地认识到,皇后的地位并未给她带来她想得到的那些权力。为了夺得更大的权力并最终登上皇帝的宝座,武则天不失时机,利用各种机会、各种借口,一个又一个地打击双方抗自己的掌权者,唐高宗和武则天的矛盾就这样展开了。  相似文献   

3.
贞观八年(634),唐太宗为其父李渊创建大明宫,次年五月,因太上皇驾崩而停废。龙朔二年(662),唐高宗又因"风痹"而重修大明宫,并徙居新宫。从此,大明宫便成了唐长安城内三座宫殿之中规模最大而使用时间又最长的一座宫城。文章从唐太宗与其父李渊之间关系的发展、唐太宗奉行"孝治天下"的治国方针,唐高宗与皇后武则天之间的感情变化以及政治局势的变动等方面,深刻揭示了唐太宗创建大明宫和唐高宗大明宫的历史背景和深刻原因。  相似文献   

4.
由刘晓庆主演的电视剧《武则天》已于1995年7月播出,为张艺谋策划的电影《武则天》,也有可能摄制成功。在此以前,已有五部叙写武则天的中长篇小说问世。说九十年代中期的中国出现了“武则天热”,并不为过。但出现这一现象,并非偶然。在中国文学领域里,还在唐代即已创造出武则天的形象。其后,有关武则天的作品不断问世。中国文学中的“武则天现象”早就出现。从中国文学的“武则天现象”中可以见出中国人文化心理的膻变。牛肃《纪闻》中的《苏无名》,最早描写了武则天。牛肃约生于武后圣历(698-700)前后,卒于代宗朝,曾官岳州刺…  相似文献   

5.
唐高宗昏庸懦怯,这在史学界早已成为定论。陈寅恪说“高宗本庸懦之主”,岑仲勉说唐高宗“昏庸”,范文澜说唐高宗“昏懦”,类似看法不胜枚举,因而唐高宗在唐史中的地位几乎完全被抹熬。如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认为,从655至705年是“武则天统治的五十年”,近年出版的十院校教科书《中国古代史》(朱绍侯主编),长达九十余万言,提到唐高宗  相似文献   

6.
武则天与洛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朝建都长安,称洛阳为东都。从唐高祖至唐高宗,都是以长安为其政治中心。但武则天亲自执政以后,洛阳取代了长安的地位,成为武周的政治中心。原因何在,本文拟作探讨。 (一) 弘道元年(683)十二月四日,唐高宗死,七日,中宗即位。光宅元年(684)二月六日,武则天废中宗为庐陵王,另立睿宗。从此,武则天就成了实际上的皇帝。九月,武则天又改东都为神都。从唐高宗死到武则天退位的二十多年间,武则天除了长安元年(7O1)十月到三年十月的二年住在长安以外,其余时间一直住在洛阳,神龙元年(705)正月,武则天退位,中宗重新上台。二月,就又改神都为东都。显而易见,武则天的政治生命是与洛阳共始终的。  相似文献   

7.
历代对武则天的评价王双怀武则天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她从一个普通的女子成为唐太宗的才人,继而成为唐高宗的皇后,再成为“大周”的皇帝,先后在政治舞台上活跃了将近半个世纪,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干二百多年以来,她的是非功过,始终是人们谈...  相似文献   

8.
黑齿常之是唐高宗和武则天时代的边关大将,原为今韩国境内的百济国人。唐高宗显庆五年(660),曾派遣邢国公苏定方率兵侵犯百济,百济战败,苏定方“献百济王扶余义慈、太子隆等五十八人俘于则天门。”当时,黑齿常之在本国任“达率”之职(这一职务相当于唐代的刺史;一说相当于唐代的兵部尚书,在百济属二品官),也随降来到了中国。  相似文献   

9.
读罗元贞先生的《武则天传》王常则罗元贞先生毕生从事于武则天研究,是解放以来运用新观点重评武则天的第一人。他的遗作《武则天传》问世(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11月出版),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拜读罗先生大作,获益匪浅,仅将一些心得贡献于读者。一、重在写...  相似文献   

10.
唐高宗李治在位三十四年(649—683),对他的评价,当然主要应该在政绩方面,近十年来,笔者曾多次论述唐高宗在位期间,能任贤纳谏,生产在发展,疆域有开拓,其雄才谋略虽不及乃父太宗,但并非昏庸无能,他让武后参与政事,亦非出于懦弱。唐高宗的历史作用是应该肯定的①。而他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贡献,迄今却鲜有专论。因此,本文试就唐高宗在这方面的成就进行探讨。一、兴办学校,提倡科学学校是发展文化的摇篮,在高宗统治时期,学校教育出现了蓬勃兴旺的局面。永徽元年(650)六月,高宗下诏说:“殷、周创基,教学成本”,借古喻…  相似文献   

11.
少帝(编者注:即恭帝)立,起为左司谏,寻迁侍御史,……拜参知政事。未几议降,文龙乞归养母。景炎移跸福州,复除参政;充闽广宣抚使,即本军开阃。朱希召:《宋历科状元录·陈文龙》德二年正月,元兵迫临安,进封帝益王,判福州;胃广王,判泉州。……元兵至皋亭山,(杨)镇(驸马都尉)等奉之走婺州。伯颜入临安,以帝是(编者注;应是)北行。……(杨)亮节(驸马都尉)等负帝(编者注:帝应是是)及高匿山中七日,走温州。陆秀夫、苏刘义相继追及于道,遂召陈宜中于清澳,张世杰于定海。奉帝为天下兵马都元帅,广王副之,发兵除官…  相似文献   

12.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封建女皇,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公元655年,唐高宗立她为皇后以后,开始参与朝政。660年,高宗因“风弦头重”不能审理国家大事,“百司表奏,皆委天后详决”。683年,高宗病死,武则天正式掌握了唐朝的政权。先后而立的中宗李显,睿宗李旦,实际上皆为傀儡。690年,武则天改唐为周,自为皇帝,直到705年退位,掌握国家政权长达四、五十年之久。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自古迄今,评价不一。但我认为武则天还是一个应该肯定的历史人物。她当政期间,推行的许多政策、措施都是唐太宗政策、措施的继续和发展。她不仅把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发展了,并为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武则天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社会比较安定,生产力继续向前发展,边防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封建文化也达到相当  相似文献   

13.
陈寅恪说:“进士之科虽设于隋代,而其特见尊重,以为全国人民出仕之唯一正途,实始于唐高宗之代,即武曌专政之时。及至玄宗,其局势遂成凝定,迄于后代,因而不改。”又说:“自武则天专政破格用人后,外廷之显贵多为以文学特见拔擢之人。”陈寅恪的看法影响很大,例如侯外庐曾经写道:“大体讲来,唐高宗以后的宰相,大部分由科举特别是进士科出身。”(《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上]45页)  相似文献   

14.
由华万忱、何沛雄、罗 烈、洪顺隆、李炳海等教授通力合作十年之久,终于完成了四卷本一百八十万字的巨著《中国历代赋选》(以下简称《赋选》),并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分别在1990年、1994年、1996年和1998年付梓印出,嘉惠学界,引人瞩目。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颇重选本,是为“选学”。而赋选立目,始自六朝,史志见载谢灵运《赋集》、宋明帝《赋集》、魏浩《赋集》、梁武帝《历代赋》以及佚名之《赋集钞》、《续赋集》等,惜名存实亡,不见其貌。昭明“选”赋,依类取文,衣被后世,余绪至清陈元龙《历代赋汇》而不绝。唐宋…  相似文献   

15.
狄仁杰是我国唐朝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武则天时期的著名宰相。他任职期间,为官清廉,执法平直,直言敢谏,任人唯贤,曾向唐高宗、武则天指出一系列有利于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政治主张,在厉史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应该对他作出全面的、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高宗调露二年(680年),武则天以谋逆罪逼高宗废太子李贤,高宗命宰相薜元超、裴炎和御史大夫高智周审理此案,想宽宥这个家国之寄的太子,但已无能为力,太子最终被废,事实上,唐高宗的皇位这时已经引起了大臣的担忧.开耀元年(681年),少府监裴匪舒造镜殿成,“上(高宗)与仁轨观之,仁轨惊趋下殿.上问其故,对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适视四壁有数天子,不详孰甚焉!上遽令剔去.”(《资治通鉴》卷202)从刘仁轨这番借题发挥的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出唐高宗当时的处境.人们往往根据高宗遗诏来证明高宗对武则天至死不渝的信任,这种看法大可怀疑.高宗病危之机,武则天  相似文献   

17.
司马迁继《春秋》之志而作《史记》,申明周秦之变与秦汉之变,叙事贯穿立朝与立教两大问题。立教是确立官奉学说、改正朔,要害在立德。立朝而不立教,则无法导民以德,延绵政权。汉朝立朝以来,高祖沿用秦制秦德(水德),惠吕无违高祖确立的汉朝祖制,虽行黄老之术却不依黄帝(土德)为国朝敲定土德;中经文景意欲改弦更张,遭遇立朝权臣捍卫祖制,未能成行;终于武帝确立代秦而起的汉朝新德(土德)。与此同时,在儒生的建议下,汉朝不再沿用秦制颛顼历,改用太初历,重启历史纪元。改德与太初历创制(天人),加之由黄老之术而独尊儒术(君臣)的官学调整,共同构成立教时刻。司马迁于立教事宜心有戚戚,笔法曲折,分散于《史记》各处,汇总而观,足见其在立教时刻的史家笔法;武帝有立教之名却未能真正导民以德,史迁对此颇有微词。《史记》上起黄帝、下至汉武,黄帝作为首帝,无疑是历史的起点和原则,武帝改汉德为土德,则首尾呼应;在此框架下涵盖黄帝(太古)、秦始皇(中古)、汉初先帝(近古)与武帝(当朝)的多重古今之变。  相似文献   

18.
《学术月刊》2020,(4):154-168+184
关于高宗龙朔二年"僧道致拜君亲"之争议,以往研究者虽指出其事与高宗、武则天政治的关系,认为此事反映现实礼法冲突和法律思想,却较少具体事例予以证明。研究从龙朔修格的角度提供补充,说明《显庆礼》与龙朔修格的联系及礼法意义,从而指出"僧道致拜君亲"的讨论是龙朔礼法改革中的一项,不仅与武则天主持政事有关,也证实了她本人将佛教理念作为其家族信仰和立朝之支撑,以及追求帝、后权力平等的意向。不同参加者的意向则进一步证明此项论争与现实政治的关联。  相似文献   

19.
武则天杀裴炎是唐高宗死后其独掌唐朝政柄杀掉的第一位宰相。裴炎被杀的直接原因来自于对徐敬业叛乱“不汲汲议诛讨”的态度和在国家处于危难之时要求武则天返政等言行。裴炎的言行与当时要求迅速平叛、安定社会和人民生活的政治大局相悖,与宰相的职责相去甚远,武则天无论以什么样的名义杀掉裴炎都不为过,更不应该划入滥杀之列。  相似文献   

20.
李艳  徐黎明 《南方论刊》2014,(2):98-99,88
永徽六年,唐高宗下诏废除王皇后,立武昭仪为后,史称废王立武。废王立武事件不仅仅是更换六宫之主那么简单,它更是皇帝与权臣夺取权力的标志性事件。本文将以废王立武为分界,对之前、之后以及废王立武过程中的权力结构变化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