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黄河远上(黄沙直上)自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唐朝诗人王之涣很有名的《凉州词》。对于此诗首句开头四字,有不少版本作“黄河远上”,但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中的《出塞》则作“黄沙直上”。近人刘逸生《唐诗小札》、其心《愿君“更上一层楼”》(见《光明日报》1980年6月22日《东风》  相似文献   

2.
竹枝词研究的一座丰碑──评《竹枝纪事诗》古碧卡竹枝词是乐府近代曲名,本是巴渝一带流行的民歌,中唐诗人刘禹锡为之改写新词,后人效之,逐渐演化成介乎文人诗和歌谣之间的特殊诗体。竹枝词语言通俗,音调轻快,“开朗流畅,含思宛转”,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宋元以后出...  相似文献   

3.
明代诗学的主体是唐诗学,晚明时期唐诗学进入整理、融合时代。产生于晚明的《诗源辩体》不是一部专论唐诗的著作,但全书主体却是唐诗研究。其唐诗理论不是许学夷所独创,而是与前代、同时代诗论有着深厚渊源;不仅包括《文心雕龙》、《沧浪诗话》、《艺苑卮言》、《诗薮》,更包括公安派、竟陵派的诗学理论。正是在融汇众家的基础上,《诗源辩体》中的唐诗理论成为了有明一代唐诗理论的总结之作。  相似文献   

4.
王渔洋说过:“一篇《锦瑟》解人难”。对李商隐《锦瑟》诗比较有代表性的解释有两种:一种认为是悼亡之作,如朱彝尊、冯浩等;另一种认为是自伤身世之作,如何焯、宋于庭等。此外,还有种种解释:有的认为“锦瑟”是令狐楚之妾(见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五十三);有的认为“锦瑟”是当时某贵人的爱姬(见刘攽《中山诗话》);还有的认为是专咏“锦瑟”这种乐器的,并说锦瑟之声是适、怨、清、和的(见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二十二)。近年来,有关论著。对于《锦瑟》一诗的意见也基本上未脱离“悼亡”、“自伤身世”这两说的范围。我们认  相似文献   

5.
《三体唐诗》原本无注,或为"四卷"。大德九年(1305),圆至注付梓。今存元刊《唐三体诗说》二十一卷本,应当最接近圆至注原貌。后来又有残缺的二十卷本刊行。元以后,我国版刻的《三体唐诗》主要为圆至注二十卷本系统。至大二年(1309),又有裴庾注本。至少在元代,已出现了两种既有圆至注、又有裴庾注的注本:《诸家集注唐诗三体家法》和《增注唐贤绝句三体诗法》,皆三卷,后皆失传,赖日本翻刻本知其原貌。清康熙间,出现了两种删改圆至注二十卷本而成的新注本:盛传敏、王谦《碛砂唐诗》三卷本和高士奇《唐三体诗》六卷本。高氏本被收入《四库全书》。后何焯据明内府刊圆至注二十卷本还原、评批朗润堂刊高氏本。何氏批校本于光绪十二年(1886)由泸州盐局朱墨套印出版。  相似文献   

6.
《诗经》读札(四)陈柏华《召南·鹊巢》为新婚礼赞之诗。诗中“维鹊有巢,维鸠居之”,兴中兼比,自《传》、《笺》以来皆以鹊巢鸠居况女居男至。然今人有以为“鸠不会作巢,常侵占鹊巢而居之。诗以鸠侵占鹊巢比喻新夫人夺去原配夫人的宫室”(见高亨《诗经令注》).此...  相似文献   

7.
李白《蜀道难》诗“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之“峨嵋”,注家皆云:“四川省峨眉县西南峨嵋山”(为论述方便,本文称之为“南峨嵋”)。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选注的《李白诗选》、林庚、冯沅君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喻守真先生《唐诗三百首详析》(中华书局1948年版)、金性尧先生《唐诗三百首新注》、武汉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新选唐诗三百首》注均从“南峨媚”说  相似文献   

8.
《道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中有五十多首唐诗,多数已被《全唐诗》收录,本文一一对比,发现其版本不一,《道藏》本即有校勘作用。另有九首诗,是《全唐诗》未收进的。这是重要发现。由此可知,《全唐诗》编者与四库提要馆臣一样,不读《道藏》,因而从《道藏》补编《全唐诗》是一项重要工作。《道藏》提供了不少理解唐诗及其它古典作品的背景材料,可供学人探索中晚唐道教诗的隐奥之用。本文的论述,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本文新发现的唐诗,可补《全唐诗》之阙,又可推动这一领域的新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贾岛一生“累举,不中第”(《新唐书》本传),有下第诗多首,《早蝉》其一也。李嘉言《贾岛年谱》(见其《长江集新校》附录一)、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所《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见该书三卷593页),皆系此诗于长庆二年。我以为非是,应为长庆元年(八二一)四月之作。据《资治通鉴》卷241《唐纪》57:“长庆元年,三月……右补阙杨汝士与礼部侍郎钱徽掌贡举。西川  相似文献   

10.
关于《将进酒》的创作时间,历来存在异议。敦煌手写本(三种)以及殷璠《河岳英灵集》等诸版本的比照分析显示,"天生我材必有用"当为"天生吾徒有俊才"。据李白与《将进酒》所提到的"岑夫子"、"丹丘生"二人的交往情形,可推断该诗应创作于天宝三载李白被"赐金还山"之后。敦煌手写本《唐人选唐诗》所载《惜罇空》乃李白传世名篇《将进酒》的原始版本,它在流传过程中经过了编者、刊刻者等人的改动,与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文体从题目到内容都有许多不同,文献整理应以敦煌手写本《唐人选唐诗》所载该诗为准。同时,该诗创作于李白被"诏许还山"之后,亦大抵是可以肯定的。  相似文献   

11.
黄天骥 《学术研究》2003,(7):130-132
刘逸生先生《唐诗小札》对诗歌“鉴赏学”的开拓性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强调审美受体的主观能动性 ,倡导让读者参与诗歌意境的再创造 ;二、坚持并灵活运用“知人论世”的观点去理解作品 ;三、在诗歌鉴赏中广泛并纯熟运用比较的方法。这些方法的运用 ,使《唐诗小札》具有了开拓中见严谨、渊博中见轻灵的学术风格。  相似文献   

12.
最近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贺诗歌集注》是清人王琦编注的。王琦是清代研究唐诗的专家。他的《李太白集注》,跟仇兆鳌的《杜诗详注》齐名,但《李贺诗歌集注》卷首,选登了戴叔伦《冬日有怀李贺长吉》的诗。据权德舆所作戴叔伦墓碑铭,戴是德宗贞元五年(789)死的,而李贺则是贞元六年(790)生的。这首诗或是伪作,或是所怀李贺长吉另有其人.总之不是诗人李贺。王琦盖误也.  相似文献   

13.
董上德 《学术研究》2000,(2):115-117
刘逸生先生在 6 0年代初就以《唐诗小札》享誉学界和民间。这本具有开创意义的唐诗普及读本 ,以其深入浅出的语言、流畅优美的文笔、细致独到的分析而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犹记得 ,笔者在 70年代初那“书荒”的年代 ,偶然从别人手里借得一册《唐诗小札》 ,书页已经变黄了 ,但拿起来就不忍释手 ;那时曾翻阅过一部名为《唐代诗歌》的专著 ,可是由于学历有限 ,不大能读懂。而刘先生的“小札” ,是真能让人读进去的。可以说 ,笔者接触唐诗 ,就是从“小札”开始的。继《唐诗小札》之后 ,刘先生于 80年代初出版了《宋词小札》。那时 ,笔者上了大学…  相似文献   

14.
“踏歌”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是我国文学全面发展的时代。其中尤以诗为大国。唐诗艺术之精姑不论,仅其内容之浩翰,足令人叹为观止。这也为后人洞悉唐代社会风貌提供了取之无竭的源泉。诗歌是艺术,它与音乐、舞蹈、戏曲从一诞生起就结合在一起。因此,要研究唐代的戏曲,也就不能不特别地留意唐诗了。 本文仅就李白《赠汪伦》中之“踏歌”,略申其与歌舞、戏曲之缘,以就正于方家。 《赠汪伦》写于天宝十四年乙未(755)。时李白五十五岁,诗曰: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诗晓畅明白,故历来注本诠释其意者甚少。关于“踏歌”,清王琦《李太白全集》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15.
《观棋帖》     
<正>《观棋帖》是苏东坡的一篇诗稿,绍圣四年(1097)作于儋州(昌化军)。诗为四言,前有小序。序与《苏轼诗集》所录略有差异,可知此为初稿,其序曰:"予平生不解棋。时有白鹤观,闻棋声于古松流泉之间,意欣然喜之。自尔欲学,然终不解也。儿子过乃粗能者,儋守张中从之戏,予亦坐,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与李商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庆云 《文史哲》2002,(4):82-85
《红楼梦》对文学传统的承继 ,一直是红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红楼梦》所受唐诗尤其是李商隐诗的影响 ,值得人们充分认识和关注。《红楼梦》虽是小说 ,但通体浸透和充盈着诗的意境 ,充分表现了作者的诗的才情 ,尤其在善于用典而富含寓譬、内容隐晦而让人猜测、凄婉哀伤而极富朦胧之美等诗美特色上 ,无疑都或多或少得益于李商隐。具体表现在《红楼梦》的书名取意、作意构思、人物故事以及诗词描写和意境创造等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7.
《田家三首》是王绩作《全唐诗》卷三十七有王绩的《田(一作山)家三首》,题下注:一作王勃诗。《文苑英华》卷三一九也将《田家三首》收在王绩名下,则知宋人对这三首诗为王绩所作并无疑义。而明铜活字本却将此三首诗归在王勃名下,从此,《田家三首》之归属始有两说。《全唐诗》收此三首诗在王绩名下时虽注“一作王勃诗”,但卷五十六王勃名下未收,其倾向性亦很明显。可明确断定《田家三首》是王绩作,因诗的内容风格正合王绩之生平思想及生活情趣。《唐诗纪事》卷四王绩小传云:“大业末,仕为六合丞,嗜酒不任事,因解去……以《周易》、《老子》置…  相似文献   

18.
清华简《(旨阝)夜》《蟋蟀》诗献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清华简<(旨阝)夜>所记载,<蟋蟀>一诗为周公在武王八年伐耆后所作,但这种说法在先秦典籍中找不到任何证据.清华简成于战国中晚期,应为"战国之士私相缀续"之作,所以<蟋蟀>为周公所作之说可能是战国之士运用的一种史事比附.<诗小序>是战国至汉初有关<诗>的"教学提纲",其自身也蕴涵有一种附会历史情节的解<诗>倾向,<诗小序>既然可以运用史事比附,那么<(旨阝)夜>同样也可以.基于以上种种,我们对清华简<(旨阝)夜>中的<蟋蟀>诗为周公所作之说的真实性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9.
《黄庭坚诗集注》卷九有《题伯时画顿尘马》(刘尚荣校点,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323页)绝句一首.另黄宝华点校《山谷诗集注》作《题伯时顿尘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诗云: 竹头枪地风不举,文书堆案睡自语.忽看高马顿风尘,亦思归家洗袍袴. 诗集注者任渊将此诗编在元祐三年(1088):"是岁山谷在史局,其春东坡知贡举,山谷与李公麟等皆为其属.……而《顿尘马》有‘亦思归家洗袍州’之句,为试院处作无疑."其后黄(瞀)《山谷年谱》亦说:"先生有此诗真迹题做《辗马》.今观诗句乃云‘忽思马欲顿风尘’,则是《辗马》无疑.蜀中见有石刻."(《四库全书》本)南宋孙绍远所编《声画集》、清代吴之振编《宋诗钞》、今人郑永晓《黄庭坚年谱新编》均从此二人之说.但黄(瞀)仅就山谷亲书诗歌题目而云,并未说看到诗歌文本的真迹,不能据此说明此诗为黄庭坚所作,《年谱》提及的"蜀中石刻"情况也较为模糊,亦无法证明所刻定为山谷诗.  相似文献   

20.
古今对《诗经、豳风·七月》的注释、翻译、评价,都存在着多种分歧,原因在于对《七月》诗的时代、主题、作者的认识不一。或认为《七月》是西周时代豳地之诗,或认为是春秋时代鲁国之诗;或认为是陈王业之作,或认为是反压迫的民歌;或认为是奴隶之作,或认为是小奴隶主之作。互相驳难,针锋相对,莫衷一是。我们认为《七月》是春秋时代鲁国卿大夫陈述农事的诗,先逐章译出,略加评解,然后统观一下全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