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主义社会公平的分配与劳动的效率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经典命题之一。作者拟从历史的角度和现实的角度进行探讨。 一 早在1875年《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马克思就从理论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并阐发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公平的分配和为谋生而劳动的问题。他指出:“什么是‘公平的’分配呢?难道资产者不是断定今天的分配是‘公平的’吗?难道它事实上不是在现今的生活方式基础上唯一‘公平的’分配吗?难道经济关系是由法权观念来调节,而不是相反地由经济关  相似文献   

2.
笔者在《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1995年第二期上发表了“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辨”一文,意有未尽,特再撰写本文,对魏高新同志在《高校理论战线》1993年第4期发表的“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伦理思考”(以下简称《思考》)的某些观点做进一步的剖析.《思考》中令人费解的某些观点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伦理,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公而忘私’,‘无私奉献’,‘集体主义’,‘雷锋精神’,‘延安精神’等是生长在计划经济之上并为之服务的.市场经济当然也要求一种生长在其之上并为之服务的伦理和价值取向”.“相信众多的人“下海’都不是在‘无私奉献’(而且你也奉献不起),相信炒股,炒房地产都不是在向雷锋学习,相信办公司经商都不是‘公而忘私’…”笔者对上述观点不敢苟同,兹提出下列见解,向伦理学界同仁求教.  相似文献   

3.
论以人的主体性为核心的荀子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说存在与思维的关系是西方哲学的基本问题,那么天人关系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作为中国哲学发展第一个圆圈的先秦诸子哲学自然也把天人关系作为自己讨论的基本命题。天人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在讨论荀子哲学时,有的同志认为:“当时哲学斗争的—个中心问题,就是天与人的关系问题,亦即是‘天人合一’论还是‘天人相分’论的问题。”有的同志不同意上述观点,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在天与人关系上争论的中心问题是,天是有意志的、人格化了的神,还是无意志的自然,而不是‘天人合一’论与‘天人相分’论之争的问题。”有的同志则明确指出荀子反对‘天人合一”,是以“天人相分”贯穿其整个哲学体系的。诸说都有一定道理,但就先秦诸子特别是荀子天人关系的核心问题而言,我认为既不是“天人相分”与“天人合一”的争论,也不是天是否有意志,更不是反对“天人合一”的,荀子天人观甚而至于整个哲学体系是以“明于天人之分”为出发点,以“制天命而用之”的主体性思想为核心主题,确立以人的主体性为中介的能动的天人合一观,他的自然观、认识论、礼乐论和人性论都是围绕以人的主体性为中介而实现天人合一这个轴心展开的。  相似文献   

4.
张世英同志在《论黑格尔的逻辑学》一书中说道:“黑格尔逻辑学中的‘否定之否定’的意思,不过是说,要否定那种把否定单纯看为仅只是否定的看法,而要把否定同时也看作是肯定。……拿前面所说的‘单一(正)是普遍(反)’这一命题为例:这个命题表明,‘反’(‘普遍’)不是单纯与‘正’(‘单一’)相对立的,不是对‘正’(‘单一’)之单纯否定,这个命题表明,‘反’(‘普遍’)是对‘正’  相似文献   

5.
供给者的胜败取决于自身的供给行为 实行市场经济的社会里,在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中,供给总是处于服务的地位。这是基于一个简单的事实:有钱不愁买不到货,有货却不易如愿出手卖得好价钱。这种关系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简单商品生产中就已有定势。马克思在《资本论》里就有过描述:“从只是想象的金变成实在的金,诚然,商品实现这种变体,同黑格尔的‘概念’实现由必然到自由的过渡相比,同龙虾脱壳相比,同教父圣热罗尼莫解脱原罪相比,是‘更为困难的’。”又说:“商品价值从商品体跳到金体上,像我在别处说过的,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  相似文献   

6.
李玲 《南方论刊》2006,(2):70-70,56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他不仅精辟地说明了教与学的关系,而且指明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性。能力总是和人的某种活动有联系并表现在活动中的。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发展人的能力。于是,古人  相似文献   

7.
前言 1961年9月26日,茅盾同志在回答笔者问时写道:‘钱杏邨说的《文学导报》上的对于‘民族主义文学’的批判文章,署名为‘石萌’或‘石崩’者,我自己记不起来了。当时我写过批判‘民族主义文学’的论文,但究在何处发表,用何笔名,现在都记不起来了。可能就是‘石萌’或‘石崩’的,也可能不是。我用笔名也是随手拈来,用过即不再用,因而也不能肯定我是否用过‘石萌’、‘石崩’的笔名。原因是我从来不写日记,也不把自己的杂  相似文献   

8.
《普通逻辑》(修订本)是由国家教委批准的,供高等学校文科使用的逻辑教材之一。我个人不揣浅陋,试就第七章“演绎推理(下)——复合判断的推理”的部分内容提出质疑。 一、第七章,第四节 二难推理,关于简单的构成式的形式,教材写道:“这种形式是在前提中肯定假言判断的前件,结论肯定后件;其所以叫做‘简单的’是因为它的结论是一个直言判断。‘简单的构成式’所以叫做‘构成式’,是由于它由肯定前件而肯定后  相似文献   

9.
为我关系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说:“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动物说来,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而存在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4页)我认为,这应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出发点。当马克思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时,正是从上述基本观点出发的。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者,所以会在理论上陷入上述片面性,所以不能在理论上克服唯心主义,就是因为他们忽略了或者根本不懂得人与其他动物的这一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0.
陶德麟同志在与何祚庥同志的爭论中,对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提出了这样一种理解,他说:“如果一个认识是真理,那么这种真理所反映的客观规律性存在于何种范围之內呢?它的适用界限应该怎么划法才合乎实际情况呢?这个问題,实践是不能确切地证明的。……无论何种条件下的实践,都不能保证‘准无差错’地、‘完全地’解决这个问題,都不能保证以后再不发生‘扩张’或‘缩小’的情况。……这正是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的一面。”又说:“既然它是真理,它就是推翻不了的。被推翻的不是这个定理的內容,而仅仅是当时的人们对于这个定理的适用范围的规定。这个规定并不是什么相对真理,而正是错误;这个错误并不包含在  相似文献   

11.
<正> 已故的蒙文通先生曾在《周秦学术流派的试探》一文中,把先秦文化分为三种类型,而“仁义”是分水岭:“我才深信孟子说的‘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原来不是偶然举出的几部书。晚周文化本有三个不同的系统。”“大概三晋人说历史人物都是功利主义者,而齐鲁人看历史人物多是圣贤,楚同人看历史人物都非常神圣。”“所以儒墨尽管不同,但对历史人物的看法却完全相同,他们都大讲‘仁义’也相同。从这里初步看出,‘仁义’是这三方面很明显的分界线。东方人都谈‘仁义’,北方人就反对‘仁义’,说‘仁义’‘迂远而阔于事情’。迂是大的意思,认为这是大而无当的。南方人也反对‘仁’,把‘仁义’看得很渺小,不如道德崇高。”  相似文献   

12.
吉林师范大学中文系编写的《语文基础知识》写道:“归纳推理就是‘由特殊到一般’。”“演绎推理同归纳推理相反,是‘由一般到特殊’。”辽宁省中小学教材编写组编写的中学语文课本第六册,在向学生介绍逻辑知识的时候写道:“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反映了认识事物的两个过程:‘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他们都把归纳推理看作是实现了“由特殊到一般”,把演绎推理看作是实现了“由一般到特殊”。这是一部分同志的观点。复旦大学哲学系  相似文献   

13.
<正> 1 从价值论的角度来看,价值不是一个实体范畴,而是一个反映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的范畴。它是由主体的某种需要与客体的某些属性二者之间的关系所构成的。人既是认识主体、实践主体,又是价值主体。因而,能满足主体某种需要的客体,主体就认为它有某种价值;不能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或不与主体的需要发生联系,客体就无所谓价值。雪中送炭与锦上添花都是有价值的,而雪中送花可能价值就不大。价值离不开主体的需要,也离不开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某些属性。价值应该是主体需要与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的统一。马克思反对把价值当成物的属性的观点,他说:“商品作为价值是社会的量,因而,和它们作为‘物’的‘属性’是绝对不同的。商品的价值只是代表人们在其生产活动中的关系”,认为价值不是绝对的东西,不能把它看成独立存在的东西。  相似文献   

14.
答:斯大林同志在說明生產底第三个特点時曾這樣说:‘生產底第三個特點就在新的生產力以及與其相适合的生产关係產生的過程,並不是离开旧制度而单独发生,不是在旧制度消滅以后發生,而是在舊制度內部发生;不是由于人们有意自觉活动底结果,而是自發地,不自覺地,不依人們意志为转移地发生的。其所以是自發地和不依人們意志为轉移地发生,是由於以下两个原因。’(联共(布)黨史簡明教程一六一页)(旁點为引用者所加)在这里斯大林同志是把‘自發地’与‘不依人們意志为转移地’两个概念用‘和’这一對等連接詞把它們連接起來的虼?我们单从语法上亦可推論:‘自发地’和‘不依人們意志为轉移地’是表明两个不同内容概念,二者不可混为一談。那末,這兩個概念不同在那里呢? 從哲學上看,所謂‘自發’和‘自覺’无非是表明人们主观對客观过程的能动性问题:是說明着主观對客观的认识和作用问题,当人们能够认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民族理论?民族理论就是研究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学说。民族从原始社会末期产生以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发展史,每个时代的人们都在一定的民族中生活,包括现代工人阶级也是如此。正如列宁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中说的:“工人阶级如果不是‘在民族范围内构成起来’,如果不是‘民族的’(‘虽然这和资产阶级所理解的完全不同’)就不能巩固、成长和形成”。①民族和民族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既有经济基础,也有上层建筑方面,以及意识形态诸方面的问题。对于民  相似文献   

16.
山水与风景     
<正>寄居在华夏古文明心脏部位的"天下观念",一向乐于"倡导在人与他人之间(即同族的个体之人或其他种族之人,尤其是其他种族之人),必须遵循我-你关系的提调和统筹……我-你关系意味着‘王者无外’、怀柔远人,意味着化‘你’为‘我’,最终,达到不分‘你’‘我’、甚至没有‘你’‘我’的境地。"①有泯灭人我界限的"我-你关系"拔刀相助,仰仗"意义饱满的厚重概念"(thick concept)②———天下———撑腰、鼓劲,中国古代的山水画家有机会组成一个非常打眼,也非常幸运的集团军③:在他们足迹所到之处,在他们极  相似文献   

17.
<正> 在一九八二年第一期的《学习与探索》上,庞长富同志的《物质与意识不是对立的统一》的文章(以下简称《庞文》)认为:一、物质与意识的对立面的统一关系“与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是根本不相符合的,它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不仅没有任何根据,而且早已遭到批判;”二、物质与意识两者是“相适应”的,但是,“‘相适应’或相统一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并非笼而统之地都是对立的统一的关系”;三、“意识统一于物质所讲的‘统一’与对立面的统一所讲的‘统一’,是两个形声虽同而涵义具有原则区别的两个概念。前一个‘统一’讲的是世界的本质问题,是意识统一于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而对立面的统一所讲的‘统一’的重要内容之一,却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串通、相互依赖或依存,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失去一方它方就不能存在……”。归纳起来,《庞文》的观点是,矛盾的对立面的统一,必须是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一方失掉它方即不能存在,而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却是物质在先,意识在后,物质能够脱离开意识而独立的存在,因此,两者构不成对立面的统一的关系。我认为,这—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8.
价值论     
一、价值不是“核算的工具”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似乎大家都知道的,但一谈到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作用时,人们的意见分歧马上就表现出来了。正如孙冶方在“论价值”一文的一个脚注中所说:“经济学家为了辨别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中所起作用的差别,创造了不知多少‘级别’的作用,如‘调节者作用’、‘调节作用’、‘影响作用’、‘重大作用’、‘一定作用’以及上面所说的‘工具作用’等等”(孙冶方:《社会主义经济的若干理论问题》第113页)。其实,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家的上述议论,都是从斯大林的经典著作中搬来的。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说:“价值规律的作用,并不限于商品流通范围内,同时也扩展到生产方面。诚然,价值规律在我国社会主义生产中,并没有调节的意义,可是它总还影响生产,……因此,在我们的企业中,这样一些问题,如经济核算和赢利问题、成本问题、价  相似文献   

19.
开胃豆     
放鸽子冯笛问:“爸爸,‘放鸽子’是什么意思?”爸爸答:“比如,我把你带到野外玩,我说要去买一点儿东西,请你在这里等我。结果,我没有来接你,这就是‘放鸽子’。”冯笛:“爸爸,您这不是‘放鸽子’,而是犯了遗弃罪!”  相似文献   

20.
韩书堂 《云梦学刊》2012,33(1):25-29
“在中国做美学,会时时感到处在中国与西方之间,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学术处境。20世纪以来的所有中国学者,都处于‘其间’,而不可能在‘其外’。所有想以‘实践’为视角的人,都是在‘其间’实践;所有想‘超越’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