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列宁对待马克思主义从来采取科学的态度,他曾明确指出:马克思既没有束缚自己的手脚,也没有束缚未来的社会主义革命活动家的手脚。当“战时共产主义”的弊端显露出来的时候,列宁便及时进行反思,果断地放弃了直接过渡的主张。他真正做到从苏俄这个落后农业国家的实际出发,既反对企图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的左倾,又反对企图以否定“战时共产主义”来否定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右倾,进行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战略退却。1921年3月15日,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根据列宁的倡议,果断地以新经济政策取  相似文献   

2.
十月革命后,如何在俄国组织和建设社会主义,摆在了列宁及布尔什维克党面前。列宁对此 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了艰苦的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环境中被迫采取的一项应 急措施,却被视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效途径,这与列宁的直接过渡思想有密切关系。新经 济政策的实施,说明了战时共产主义的失败和列宁思想的根本转变。他对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的历史性探索,表明建设社会主义不是教条的和一成不变的。  相似文献   

3.
列宁立足苏联国情,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验,初步探索了适合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提出了“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允许自由贸易、鼓励共产党员向资产阶级专家学习等。新经济政策不仅是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的思想渊源,同时对今天我们处理“三农问题”也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列宁在领导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的消极后果,及时果断地向新经济政策转变。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苏联经济文化落后的实际出发,重新认识和思考社会主义有关理论,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构成了列宁晚年社会主义观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当代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5.
列宁社会主义观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 3年初 ,列宁宣布“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这一改变不是从理论而是从实践那一端开始的。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失败的教训之后 ,列宁产生了“两次过渡”的构想 ,即经济落后的俄国应从战时共产主义→农民占人口多数所造成的种种特点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粮食税是实现第一次过渡的形式。列宁社会主义观的根本改变正是从建设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向建设“农民占人口多数所造成的种种特点的社会主义”转变的。与此同时 ,列宁也从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转而肯定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 ,即建成农民占人口多数的那种社会主义。列宁社会主义观的演变是与时俱进的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6.
列宁在一个已经开始了资本主义生产,但农业的小生产还占优势的俄国抓住历史的机遇亲自创立和领导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经过“战时共产主义”的实践,列宁深刻地认识到,准备向共产主义过渡,需要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一系列过渡阶段。探讨列宁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各个时期的所有制观,对于我们准确把握向完全社会主义即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过渡的历史进程,准确把握各个过渡阶段的各种所有制的历史作用,从而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论述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思路的形成和完善过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受挫,使列宁开始认识到,商品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经济,商品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环节,社会主义阶段不能取消商品货币关系。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设想的重大发展。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完善的。概而言之,即:以国家工业化为中心,奠定社会主义物质基础;以商品经济为中介,巩固工农联盟;以国家资本主义为中介,由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改革国家机关,发展文教事业,实行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8.
胡增文 《学术论坛》2012,35(1):120-123
列宁在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在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应对战争困难的同时,也加重了经济困难,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列宁及时发现、总结并改变策略,实行初具市场经济特点的有限市场经济政策来解决这些困难,有效地扭转了困难局面,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列宁的实践,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巩固和发展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9.
列宁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思想轨迹的回顾和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娄先革 《学术论坛》2006,42(2):9-11
列宁晚年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对俄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小农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其思想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直接过渡思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它形成了列宁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回顾其思想发展轨迹,不论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还是对培养青年一代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认真学习列宁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关于反对资产阶级思想侵袭的论述,对于贯彻十二届二中全会精神,整顿党的作风和组织,清除精神污染,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一九二一年苏维埃俄国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变到“新经济政策”,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在十月革命后的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转变。这是列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苏维埃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找到了一条在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伟大贡献。十月革命后,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在占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由于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以及军事斗争的需要,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试图实行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革命胜利后建设社会主义的许多设想,基本上取消了商品关系,实行余粮征集制,实行城市的定额配给、无报酬劳动等。这些措施对支持国内革命战争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妨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列宁在国内革命战争结束后,坚决纠正了这种错误,由“战时共产主义”过渡到“新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11.
被一些人誉之为苏联无产阶级革命历史上伟大英雄时代的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尽管它曾经激起过千百万人的革命热情,使人陷入一种高尚的理想主义境界,可是终因这些原则脱离俄国的国情和实际,以及原则本身内蕴的乌托邦性质,而使无产阶级的革命和社会主义的建设陷于困境。如果说,1917年4月俄国革命曾经面临过出路在哪里这样一个历史抉择问题的话,那么,尽管到了1920年,无产阶级已经取得政权三年之久,情况和形势已不同于1917年,可是苏联的革命同样面临着一个出路在哪里的问题。战时共产主义显然不能再继续执行下去了,那么将用一个什么样的模式和一些怎样的原则来取代战时共产主义,这就是1920年时摆在苏联共产党人面前必需予以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同1917年4月时一样,又是列宁为俄国的革命寻找到了新的出路,这就是推行新经济政策,放弃战时共产主义原则。从理论上说,新经济政策提出了一个不同于战时共产主义,同时也不同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所设计的社会主义模式。因此探讨新经济政策的原则及其理论意义,不仅是全面学习和把握列宁的思想,加深对列宁主义的理解所必需的,同时也是系统地掌握自苏联十月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许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9页)这是邓小平总结自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来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和教训得出的一个基本看法和基本结论。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探索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先后搞了两个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从十月革命前夕到1921年春俄共(布)十大前夜,搞的是“国家社会主义”的“战时共产主义”体制;从1921春俄共(布)十大到1924年逝世,搞的是“国家资本…  相似文献   

13.
<正> 新经济政策是继“战时共产主义”之后,苏联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所实行的国内经济政策。它是列宁从俄国的实际出发,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反复探索的结果。列宁认为这一政策能够把小农的俄国引向社会主义的俄国,实践的发展也充分证明了这条道路的正确性。那么列宁是在什么样的理论基础之上制定这一政策的呢?关于这一问题,理论界很少涉及,笔者试图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是根据列宁在晚年口述留下的体现了他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尤其在经济政策上从"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到"过渡时期"有了根本转变的文章<О Кооперацчч>在中文翻译上所出现的变动("合作制"变成"合作社"),通过以文本中不变的核心主旨为出发点和参照物,分析翻译上的变动所带来的种种内容差异和内涵侧重,从而进一步比较探索翻译改变背后所依据的中国经济社会变化之背景.  相似文献   

15.
新经济政策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国家经济建设的具体表现形式。它们既体现着规律一般性,又有着各自具体的内容。一、新经济政策是苏联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策略从1918年到192o年,是苏维埃俄国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时期,是俄国工人阶级和贫苦农民在俄共(市)党的领导下,粉碎外国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分子武装叛乱,保卫新生苏维埃政权的时期,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大胆尝试的时期。这一时期,俄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既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列…  相似文献   

16.
张宁 《理论界》2006,(10):103-104
本文主要是根据列宁在晚年口述留下的体现了他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尤其在经济政策上从"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到"过渡时期"有了根本转变的文章<О Кооперацчч>在中文翻译上所出现的变动("合作制"变成"合作社"),通过以文本中不变的核心主旨为出发点和参照物,分析翻译上的变动所带来的种种内容差异和内涵侧重,从而进一步比较探索翻译改变背后所依据的中国经济社会变化之背景.  相似文献   

17.
新经济政策与列宁的科学价值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俞敏 《江汉论坛》2005,43(5):79-82
在苏维埃俄国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以科学的价值观对新经济政策进行了评价,认为新经济政策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而是一种“战略退却”,是用迂回的途径建设社会主义;租让制不是恢复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而是利用国外资本主义的作用恢复国民经济;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参与经商不是降低他们作为党员和干部的身份和地位,而是有利于他们向资本家学习做经济工作,并且有利于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在经济发展中展开竞赛。对于如何有利于人们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列宁也提出了措施和办法。  相似文献   

18.
在苏维埃俄国新经济政策时期,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实践中,列宁形成了利用市场发展经济的思想。在我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领导和指导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和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深化和发展了列宁的思想。一、列宁关于无产阶级国家利用市场发展经济的思想列宁关于利用市场发展经济的思想,产生于1921年春。众所周知,在此以前的国内战争时期,由于战争的环境和形势,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措施,实际上封闭了市场。战争结束之初,由于多年战争的破坏和战时共产主义措施的副作用,苏俄出现了严重的经济…  相似文献   

19.
蒲鲁东主张通过消灭货币,保留小私有制和商品生产与流通的途径实现社会主义。马克思指出这是空想,并从哲学与经济学的结合上批判了蒲鲁东的货币哲学。在实践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列宁的货币观发生了重大变化,最为典型的就是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消灭货币,转变到“新经济政策”的以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为主要杠杆。货币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历就更为坎坷曲折。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当进一步健康发挥货币的经济和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20.
十月革命胜利后,要在俄国这样一个经济落后、文盲充斥的国家建议社会主义,不是苦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是苦于资本主义不足,不可能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中找到现成的方案.在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和“直接过渡”的痛苦摸索之后,列宁毅然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并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根本上改变了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