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影视作品中的日本人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人形象一直是中国影视作品中出现的次数最多的外国人形象。对于日本人形象的塑造,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对于现实中日本人的认知以及不同时代中日两国的关系。该文主要探究抗日战争时期、新中国建立,至改革开放以及改革开放后三个时期影视作品中日本人形象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跨文化交流中的中国形象及其迁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 ,中国形象的异文化表述已经成为学界普遍感兴趣的问题。本文从中国形象入手 ,考察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集体想象的嬗变过程 ,同时对照了中国的自我表述 ,勾勒了学界对中国形象的理解 ,试图澄清其中的理论逻辑混乱 ,并对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方法存在的不足及改进的途径作了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韩国人形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有大量的以韩国人为主人公的作品。特别是“九一八”事变之后 ,由于中韩两国面临相同的历史命运 ,韩国人形象更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热衷于表现的一个领域。本文打算采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方法对这一文学现象进行研究 ,希望获得对中国现代文学中韩国人形象变化的把握 ,并且得出对这一变化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教科书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控制工具,是近代日本人在确认"自我身份"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在近代日本教科书中,中国被描写为"未开化"的"旧国",以此反衬近代日本先进的文明程度。而在具体的中国故事的书写过程中,日本人往往立足于自身的价值判断和政治企图,对史实进行取舍、改编和评价,从而创造出不少扭曲了的中国形象。这些中国形象为日本民众支持并参与近代侵略战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5.
广义的人道主义是泛指一切重视人和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自由幸福的思想,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阶级那里,其具体内涵又有所不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爱人”思想,对个人尊严、人格和自由的重视,对个人现世享乐的肯定,源于儒家思想中的民主因素和道家的个性自由思想,可谓原始的人道主义思想。明代中期以后,古代文学作品中对人欲的肯定,体现了带有资产阶级色彩的人道主义思想。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对不幸者的真切关怀和诚心帮助,朴素的平等观念和抱打不平、勇于斗争的精神,则是广大人民的人道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6.
20世纪末,比较文学形象学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和发展.不同于欧美学界着重在形象学理论与研究方法上的深入研究,中国形象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形象类型的研究.为了使中国的形象学研究向纵深发展,要重视其在当代中国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构建中国特色的研究范式,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7.
20世纪末,比较文学形象学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和发展。不同于欧美学界着重在形象学理论与研究方法上的深入研究,中国形象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形象类型的研究。为了使中国的形象学研究向纵深发展,要重视其在当代中国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构建中国特色的研究范式,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传统转换的结果。这种转换代相沿传 ,中国文学就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 ,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就古代文学而言 ,形成了文以明道、忧患意识和话语蕴藉的独特传统 ,而五四新文化运动带动了中国文学由古代向现代的脱胎换骨般的彻底转换 ,作为一次伟大的文学实验 ,它使得中国文学在转型中获得了时代性、经典性、世界性。  相似文献   

9.
樱花是日本文化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美学符号之一。在不同的时代,樱花所代表的符号意义都有所不同,体现了日本人在不同历史时代对樱花审美的不同认识。本文以"花宴"、"花见"、"散花"等与樱花相关的日语词汇为切入点,着重分析了樱花在各个时代所体现的日本人的审美意识,回溯樱花在各时代中作为美学符号所蕴含的意义的动态演变过程,以此来拓展我们对于日本人的美学理念以及日本文化更深层次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中西文学具有不同的传统。西方文学重叙事和写实,中国文学重抒情和写意。抒情传统加强了中国古代文学以情动人的力量和诗情画意之美,体现了文学是作者感情的自由展现的本质;写意传统造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简洁精炼和含蓄隽永、生动传神之美。中国古代文学的抒情写意传统表现了它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文学很早就出现了医师的形象。随着历史的发展,相继形成了多种类型的较为固定的医师形象,其中有医、巫纠结不清的巫医;有带有巫医痕迹的神医;还有自比帝王师的道医。在每种类型的医师群体中,具体成员又各有特性。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处于“四海之师”的先进地位,因此日本人艳羡不已,形成了以“慕华”为特征的中国观、江户以后,随着西方的崛起和中国的衰落,日本人在不断认识自已、审视世界的过程中,逐渐改变了传统认识,不仅把学习目标由中国转向西方,而且产生了“蔑华”情绪。日本人对华态度的转变虽极一度损伤了中国人的自尊心,但也给人以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佛教与中国古代文学始终保持着密切联系。一方面,佛教逐渐演变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特别是从文学上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文学辅助佛教弘传并融汇于中国文化,两者相互作用,初始借文学以宣扬佛教,渐趋达到佛教意识,对正常文学式样的有机渗透,文学不再表面化地宣扬佛教教理,而是在其意境中把人们引向空寂的世界。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学界关于近代中国人日本观的研究,无论是宏观的群体描述,还是微观的人物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就总体而言,其在研究深度、研究方法以及研究主题等方面,仍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5.
程广媛 《理论界》2009,(11):107-108
《申报》是近代中国境内发行量最大的一家中文报纸,于创刊之初,对日本就进行了持续报道。日本明治维新之际,《申报》通过对日本的报道,给广大民众带来了自强革新的日本形象。  相似文献   

16.
文学鉴赏是人们的文化观念与审美心理、审美习惯的综合体现。我国古代在长期的文学鉴赏实践和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凝结为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鉴赏范畴。主要表现为主体的直觉感受型、抽象理念的具象化、名词术语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的六个层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兆鹏 《江汉论坛》2006,(5):109-113
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研究,要探讨六个层面的问题:一要追问传播主体,即追问是谁传播文学,有哪些人或哪些机构传播;二要追问传播环境,即追问在什么环境中传播文学;三要追问传播方式,即追问怎样传播;四要追问传播内容,即追问传播什么,传播谁的作品和什么样的作品,哪些人的作品能得到及时地传播,什么样的作品更受当下和后世的欢迎;五要追问传播对象,即追问向谁传播;六要追问传播效果,即追问传播有什么作用和效果,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  相似文献   

18.
"始乱终弃"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描写爱情的常见模式;这与整个封建文化有关,包括男权中心意识、统治思想、女性自身等三个方面原因;描写这一现象,就作者的角度而言,主要基于两种心理状态第一,潜意识中男尊女卑的思想;第二,对这一现象的同情批判态度.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始乱终弃"有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月亮是古代文学中常见的原型,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原始心象。这种原始心象的形成,与古中国的文明形态及原始思维密切相关。"月殿嫦娥"和"月出皎兮"原型模式,是月亮原型的两种基本类型,它们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对后世的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探讨月亮原型及其影响,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代文学文本的艺术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渠红岩 《人文杂志》2012,(5):95-101
梅雨这一气象名词进入文学领域是在南北朝时期,而其成为一种文学意象是在唐代。在宋代,由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迁,有关梅雨意象的文学作品明显增多,文学内涵也渐渐丰富,更为重要的是,文人发现了梅雨的自然美与江南独特的地理环境相得益彰,因此,常常把"梅雨"与"江南"并提,从而突显了其地域色彩,这一点在元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强化,形成了"江南梅雨"、"江南烟雨"的经典表述。这一表述尤其是"江南烟雨"正契合了梅雨的自然特征,富有诗意,因此,常用以抒发离愁别绪,或表达对江南春夏自然风光及有关题材的文艺作品艺术境界的赞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