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江怡 《文史哲》2004,2(3):125-133
实在观念是西方哲学中的重要思想之一,更是当代英美哲学家讨论的一个核心内容。20世纪英美实在论哲学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强调实在是不依赖于人类认识活动的客观对象,无论是物理的对象还是概念的对象,无论是科学的对象还是常识的对象;对"实在"概念的理解更为宽泛,更看重把实在论理解为一种基本的哲学立场或思想背景,而不是一种统一的哲学主张或理论观点;涉及对语言的使用和理解问题;带有明显的语言分析哲学特征。实在论不是一个简单的哲学立场的标签,它表明了一种对待认识对象和外在世界的态度。在某种意义上,实在论具有了贯穿整个当代西方哲学的作用:科学的、理性的精神是整个西方哲学的主线,而科学和理性本身就是对真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论不朽     
不朽问题既是现实人生的终极关注点,也是西方哲学、宗教、神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立足于过程哲学的基本立场和研究视角,通过指出不朽与必死性的相互关系,强调宇宙本身就是由分别体现这两者的、以多样性和积极创造为特征的“活动世界”和以持续为特征的“价值世界”构成的,系统而概括地论述了不朽与价值、估价、理念、人格同一性乃至与作为对多种人格的统一过程而实际存在的上帝的关系,充分强调不朽的价值世界的功能就在于,通过人格同一性对事实世界的多样性进行调整和协调,从而使宇宙的本质性统一过程能够体现出来;最后,它通过对欧洲哲学和神学传统中由来已久的、关于“独立实存”的抽象预设的批判,强调指出哲学研究根本不能片面追求精确性,从而对作者的过程哲学研究生涯做出了最后的总结。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政治学在求善为主的政治哲学指导下,产生了属于自己的、与西方社会完全不同的政治学--不是以权力规范为核心而是以社会和谐为追求目标;不是仅仅以人为对象而是包容宇宙万物的生命安置为整体对象;不是民族国家范畴内的权力分配而是求得整个世界(天下)太平的独特的政治学体系.这个体系以伦理规范为实现模式,呈现出强烈的普世色彩.  相似文献   

4.
试论符号的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试论符号的功能涂德钧德国著名文化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在其代表作《人论》一书中认为,人不是在同单纯的物理世界打交道,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的世界之中,一个自己编织的符号网中。他写道:“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并且人类文化的...  相似文献   

5.
<正> 在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讨论中,有的学者断言,中国先哲的思维方法的根本倾向是直觉性的,有的学者则相反,认为以逻辑性为主。这两种说法,大都限于作一个简单的结论而缺乏详尽的论证,未能完全令人信服。我认为,与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分析不同,中国的先哲更强调直觉,其思维方法具有鲜明的、普遍的直觉性特征。但这不是说中国人没有逻辑思维,而是说,这种逻辑思维在表现形式上,或是因为逻辑方式不可能把握对象世界,故而强调直觉的必然性;或是以逻辑方式始,终而归之为直觉。  相似文献   

6.
现代社会无疑是以科学精神为导向的社会。科学给予了人类一个永恒世界的信念。人们认为,在变动不居的宇宙中,科学精神确立了支撑点,确立了不可动摇的支柱。因此,科学世界已成为世界各民族试图达到的目的地。(一)科学产生以前的世界及精神实质简单来说,符码化是科学产生以前传统世界的特征。符码化即相信某种符号和形象是物,相信符号和形象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语言,有其感性特征。举例来说,在天主教  相似文献   

7.
元宇宙在中国当前是一个热点话题。虽然中国在元宇宙诞生和发展中作出重要贡献,但事实上元宇宙是一个与西方文化相关的问题。从元宇宙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来看,元宇宙始终与西方相关。无论是元宇宙一词的来源,还是元宇宙发展的主要节点,都集中在西方。不仅如此,从元宇宙的理论根基来看,元宇宙更是建立在西方文化基础之上。西方文化的二重世界理论则是元宇宙的文化根基。建基于二重世界理论之上的元宇宙,其本质是一个与现实世界平行的世界。它是一个因人们对现实世界不满而构造出的虚拟世界,虽然是以现实世界为模板,但又不是现实世界的翻版,而是对现实世界的超越。既然元宇宙是西方二重世界思想的产物,那么,对于元宇宙,中国人应该认清其西方文化特性,认识到二重世界的理论对其所造成的虚拟化倾向。而要避免元宇宙的虚拟化倾向,我们有必要回到中国文化,其一元论特征决定了中国人更加注重现实世界,认为人最终是生活于现实世界之中,因而对于彼岸世界并不关心。正因如此,我们可以在技术时代充分发挥中国文化中一元世界的优势,将元宇宙的发展导向由虚入实,并在元宇宙的建设中将现实世界的建设作为重点,将虚拟世界作为补充,从而使得元宇宙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8.
早期古希腊自然哲学从各个方面,以各种方式对宇宙生成问题进行了探讨。柏拉图在批判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以理念论为指导,强调灵魂的重要性,提出了模仿创世说,对宇宙结构进行了说明。柏拉图的宇宙生成和结构思想给后来的西方哲学以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张法 《河北学刊》2014,(3):25-30
印度哲学中的宇宙(世界)观念,从三个关键词中体现出来:vivam、jagat、loka。Jagat更多地体现了宇宙由幻相性而来的特征;vivam更多地体现了宇宙由时间性而来的统一性与普遍性的特征;loka更多地体现了宇宙的圆转性和性空特征。  相似文献   

10.
随着当代西方哲学研究的深入 ,近代西方哲学与现、当代西方哲学的关系(包括分期问题 )上升为一个重要的课题。事实上 ,不厘清这一关系 ,许多理论问题都无法得到说明。本文不赞成引入外在因素对哲学发展进行分期 ,提出分期的依据应是哲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本文还分析了两种不同的理解模式 :片面肯定近代西方哲学、否定当代西方哲学的理解模式 ,和片面肯定当代西方哲学、否定近代西方哲学的理解模式 ,强调要在重视历史性的基础上对近代西方哲学与当代西方哲学之间的关系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并就德国古典哲学的范围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单正齐 《江淮论坛》2003,11(2):103-108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不同.西方哲学注重以理性的态度解释世界,以信神的态度看待人生.中国哲学缺乏认识论的兴趣和有神论的宗教信仰,侧重于张扬人类理性体认宇宙与人生本质.冯友兰认为,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哲学意识与宗教情怀--超越精神的不同;主客对立与天人合一--宇宙态度的不同;正的方法与负的方法--哲学思辨智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中国哲学一贯认为,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是无法离开人的作用而独立存在的。在宇宙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两个自足体的并列关系,而是一种有机和谐、交融的关系。而“天人合一”的宇宙模式,又强调了人与自然的亲和与协调,它体现了人与自然同归于宇宙本原的思想和多维聚合为一维的思维特征。这种宇宙模式套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就演变为人与社会协调合一,社会秩序与宇宙秩序协调合一的模式。具备这种模式限制的思维,在表现对  相似文献   

13.
从存在论的角度分析元宇宙作为一个可能世界的状态、意义和问题是十分必要的。元宇宙是一个正在发生的存在论事件,它虽然是一个超越真实世界的可能世界,但行为主体仍然是真实世界里的人,也就不可能超越人类生活的基本问题,政治、资本、意识形态的问题仍然递归地发生在元宇宙里,因此,元宇宙并没有独立的另一个存在论,而是与真实世界共有同一个存在论。元宇宙将改变生活,但不能改变存在论。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下半叶西方哲学发生了“第二次革命”,改变了西方哲学的现有版图。用哲学拓扑学的方法去重新勘定西方哲学地图,会使我们看到西方哲学变化的内在特质,即哲学是一种对思想形式的超验研究。新版西方哲学地图具有三个特征:以问题为中心,超越了国家和流派的分野;以对话为前提,寻求相互交流和理解;以综合为基点,强调多元化和相对性。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哲学进步到现代西方哲学是一个伪命题。不能为了编造这种命题而扭曲和混淆别人的观点;对现代西方哲学不能简单否定,但只有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更才揭示了现代哲发展的正确方向。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只谈一般唯物主义观点而否定实践观的核心作用,不是维护、而是贬低马克思哲学。  相似文献   

16.
刘泰然 《船山学刊》2007,(4):131-132
陶渊明诗中的屋宇意象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生存观和对世界的诗意把握.屋宇不是一个封闭的实体,而是一个引发的空间,一个接引大千世界的场所.通过屋字,个体契入无限的宇宙而获得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宇宙本体论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中心问题。古典美学中的所谓审美心胸、艺术观照方式、艺术创造本质以及形神关系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围绕着宇宙本体论这个中心展开的。离开了这个中心,上述问题都会失去它的最终根据。不过,对此,古时一开始并不是从美学角度加以探讨,而是从哲学意义上加以探讨的。在先秦时期,老、庄哲学首先比较系统地探讨了宇宙本体论的问题。“本体”(。ntology)一词本源于西方哲学,先秦哲学中并没有“本体”这个范畴。但却有与之内涵大致相同的范畴,即“本报”。庄子说:“好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万物富而不知…  相似文献   

18.
张源容 《天府新论》2023,(1):150-159
元宇宙作为近年的热点话题,学界的态度各有不同,但元宇宙是否能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关怀是无法回避的话题。依靠VR、AR、互联网等技术在带来生产力提高的同时,并没有解决剩余价值依旧被剥削的问题,从自由王国摆脱对人和物的依赖的特征反推元宇宙去中心化只是让所有的中心汇集到了一个中心,即为掌握核心技术的资本实际。从对一个全新世界和人人皆中心的过分宣扬,分析元宇宙本身及其所形成的事件是对现实世界和现实的人的否定,揭示其脱离现实世界的科技乌托邦重现的本来。在揭露元宇宙不是彼岸的同时,挖掘其作为新介质和天然试验田方面的现实价值,确定将元宇宙作为大众追求终极关怀的工具之一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琼州学院学报》2019,(6):69-74
王夫之继承了张载的气学思想,肯定"太虚即气",批评朱熹的"理在气先",以为"凡虚空皆气"。他的"幽明"哲学强调"言幽明而不言有无"。他用"幽明"来取代"有无"之论,认为理解和阐明宇宙世界的本原与生成,最重要的不是"有"与"无"的问题,而是"幽"与"明"的问题。这一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鲜明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0.
语言能力的内在性、普遍性和创造性是生成语法理论的核心理念。但生成语法理论却不是产生于一个单一的哲学源流,而是一个受西方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语言哲学综合影响的多元复合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