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生态后现代主义:一种崭新的生态世界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态后现代主义是后现代文化思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建设性的后现代的一支理论劲旅,它将现代性的思想基础即机械自然观、单一性的男性精神、经济主义意义观等视为现代性危机和生态危机的深层根源,并对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检省。在深入发掘这些作为现代性的深层思想基础的各种理念、因素与生态危机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同时,它倡导有机自然观、恢复女性的文化象征,标举后现代的生态世界观,提倡后现代的生活方式,从而消除现代性的危机,重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地方的关系。其目的,是想探寻恢复生态、救赎人类的理想之路。这无疑是一种既有极强的实践意义,又有深度理论价值的探索。生态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本体论和崭新的生态世界观,在价值取向上体现了一种新的文化精神,是建设性的后现代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张鲲 《天府新论》2012,(5):110-113
主体的二重性、资本逻辑和现实基础的非理性,是造成文化工业道德冲突的内在原因。文化工业改变着现代人精神生活的环境,并对个体价值观和道德品格养成产生影响,甚至会侵蚀作为社会总体精神图式的信仰体系。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揭示了社会精神生产的内容和样式,文化工业应当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中实现人的完善。  相似文献   

3.
"微信生活"不仅体现了日益发达的互联网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而且折射了"网络人"、"微信人"的生活风格和精神气质。社会现实感的虚化、生活领域的交叠、"距离"缩短带来的无聊厌倦感,成为"微信人"生活方式的特征,也塑造了其精神气质:害怕和逃避闲暇、求新求变的主体幻觉、厌恶平淡的猎奇心理、阅读风格的大众娱乐化、接受与拒绝之间的纠结、渴望表达和寻求关注的"巨婴"心态等。"微信生活"凸显了"网络社会是如何可能的"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4.
《江西社会科学》2013,(10):32-35
文化作为一种力量与生态相辅相成。文化与生态共生于人类实践活动,文化价值与自然生态和谐统一是二者关系的理想图式,超越"经济理性"和"自然理性"的"文化理性"是人类实现这一图式的积极应对。奥康纳和萨卡的相关研究在这方面有一定启示意义。科学发展观是文化与生态共生图式的生动展现。  相似文献   

5.
黄健 《学术探索》2014,(6):142-146
依据文化人类学理论,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因此,价值观是形成作家文化人格的根基,作家的精神信仰则是形成其文化人格的核心要素。进一步说,作家的文化人格是由以下两个方面的精神特征整合而成的,一是人生经历和人生体验中逐渐形成并发展演变而成的精神图式,二是文化知识体系的建构中逐渐形成并发展演变而成的精神图式。这两个方面的精神图式又分别由血脉人伦情结、社会道德情感、宗教意识、哲学观念这四个层面的精神内蕴建构而成,鲁迅文化人格精神结构的形成也是如此。在文化人类学视阈中探究和建构鲁迅文化人格的精神结构,能够充分体现出中西方价值观的交融以及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含有"V成"结构的把字句中,"V成"有客观意义和主观意义,这两种意义分别蕴含着认知理论的变化图式和等值图式。变化图式和等值图式是空间位置表达式"把A放置在B的位置上"的隐喻,经历了物质空间定位投射到心理空间定位的过程。空间关系是隐喻其他关系的认知基础,经济原则是形成隐喻这种认知方式的动力。  相似文献   

7.
精神哲学视域中的伦理、道德是以单一物与普遍物相统一为本质的精神现象形态,伦理是真实的精神,道德是自我确定性的精神。伦理认同是指潜在的道德主体在自我实现过程中,在情感、价值和行为上不断地向伦理实体(公共本质)复归,以实现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统一,动态展开精神气质的过程。伦理认同既是道德主体从实体出发克服任性实现自由回归家园的一种精神冲动,也是道德主体在生活世界中坚守伦理普遍物实现特殊性与普遍性同一的一种精神努力。作为一种精神现象,伦理认同具有三大精神气质:追求伦理本真的道德自由;回归"家园"的伦理冲动;实现"德福一致"的伦理智慧。  相似文献   

8.
在其创立者奥斯汀和塞尔那里,"言语行为理论"作为一种哲学理论,其任务是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关注"日常语言"的使用情况,研究言语行为的分类和句子意义与语境的关系。塞尔利用言语行为理论开创了对"虚构"的哲学研究方式;经过与解构主义的论争,言语行为理论被改造为一种多元主义的阐释方法;而后现代思想家们则通过挪用言语行为理论的某些观点和概念,找到了突破语言结构、对社会文化生活中种种权力话语机制展开批判的手段。言语行为理论在"后现代"语境下的发展史正是其创始人最初的意图被渐渐遗忘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党中央在《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牢固树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是我国今后15年精神文明建设主要目标的重要内容。这里的理想、信念,实际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信仰的两个基本方面。 一、坚定正确的信仰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信仰是同人类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一起发展起来的精神现象,表现为社会成员对一定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观念体系的信奉和遵行。信仰的思想内容一般以观念形态出现,却非一般的观念文化,它是统摄其他一切意识形式乃至社会心理的最高意识形式。 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和人生指南。历史上具有生命力的信仰体系,都是由杰出的思想家对当时的时代精神和社会文明综合加工的成果,表现为某种形式的宇宙学、社会学、人类学。信仰通过这些学说,为人们提供一定的“宇宙图式”、“社会模式”和价值尺度,信此为真的人便可得到明确的生存背景、生活准则和生活目的。一个没有信仰的人,不仅会对个人的生存意义茫然失措,而且会在社会生活中无所适从,生活在空虚和迷茫当中。一个人可能会有这样或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意味着一次哲学的新生,他在对哲学理论本质的彻底反思的前提下,通过理论批判、现实批判,提出实践批判原则,使哲学重新回归到生活世界本身的实践进程.这一回归,通过生活世界批判和现象学批判的联合,使"生活"和"实践"在存在论根基处获得了全新的内涵.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内在精神--"实践精神"充分体现在他对生活世界本体论地位的澄明、对生活世界自身悖谬及异化的揭示及对生活世界自我批判的内在革命性的指证过程中.从一个全新的哲学路向--生存论路向,去理解马克思的生活实践观,有助于真正领会马克思在哲学史上所完成的革命性变革及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城市精神文化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城市精神文化相对于城市物质文化而言,它是城市人的精神象征,是城市的精神文化现象。城市的精神文化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不同时代积淀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常常以不同的艺术样式(如文物、典籍等)展示该城市的生活、人情、风貌,体现该城市区别其他城市的精神文化特质;在城市文化形态中,渗透着浓浓的人文文化和人文精神;城市人文精神是城市文化的灵魂,是城市精神文化的本质。城市风格是城市的内涵、城市的魅力,城市魅力则在于城市内在的精神气质和外在的精神风貌;城市精神气质与精神风貌的和谐、统一,是城市最具风格魅力的状态,是对城市精神文化品质的最好展示。城市制度则在深层次上影响着城市精神风貌和精神气质的特点、品质、价值和发展趋势,在深层次上影响着城市精神文化的生产和精神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首先把现实世界视为人的主体化世界即文化世界,又把文化世界视为生活世界的总体,从而确立了文化世界的生活世界总体意蕴。由此,马克思的新世界观首先是文化世界观即生活世界总体观。学界对马克思的生活世界观虽有诸多论说,虽有文化世界视域,但尚未触及生活世界总体性的意义结构以及生活世界境界特别是工作世界境界问题。马克思哲学的最终价值旨归不是探寻世界是什么的世界观,而是基于世界观指向改变世界的世界境界,即生活共同体境界。  相似文献   

13.
理解魔幻:儿童文学语境中的描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魔幻在儿童文学中的存在源远流长,它既是一种归于传统的言说方式,也是一种面向现代的艺术精神.结合当下的魔幻文化热潮,以魔幻与儿童文学内在关系的探讨作为切入点,对"魔幻"概念展开理论阐释,十分有必要.本文运用了分析哲学的方法,从语词概念着手,通过与魔幻现实主义、幻想文学的比照,并通过对世界观、超自然存在与关注焦点等几个要素的描述,以明确儿童文学语境中的"魔幻"内涵.  相似文献   

14.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视角,比较详细地说明了大庆精神产生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对作为文化生命体的大庆精神的两个基本文化内核作了具体界定;对大庆精神在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的意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主体性——"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萍 《社会科学家》2007,1(6):185-188
与西方哲学中的主体性理论比较,马克思主体性理论的创新之处是研究视角的变革。其特点是,在世界观上确立了实践本体论,在历史观上确立了主体实践本质论和社会实践主体论,在价值观上确立了主体实践的价值本性论。"以人为本"的基本精神是正确认识和充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人作为实践主体、历史主体和价值主体的目的和意义;具体要求是在主客体的关系中,围绕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相互关系。"以人为本"发展观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体性理论基础上,主体性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16.
张春兰 《天府新论》2013,(4):119-121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文明成果,是一所大学的精气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也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弘扬大学精神,首要是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7.
王勤田在《理论与现代化》今年第3期上撰文指出,真正的传统是个发展的、开放的体系,它联系着历史和未来,并具有某种世界意义。 他认为,传统作为一种文化,是被特定的人类群体长期认可的思想、习惯、心理、价值、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它通过人的文化价值取向和生活规范,维护正常的社会活动,是特定人群在社会建功机制的精神力量和文化保证。优良的传统精神,表现了一种积极的价  相似文献   

18.
图像主导的现代视觉图式以其直观的意义书写与情感表达获得了表征世界的极大自由,在看似"视觉自律"的背后,现代视看行为与视觉文本同样规制于权力的布控作用。借力现代媒介的技术支撑,这一权力运作以更加潜隐的话语言说制约着视觉行为与文本建构,并通过技术干预、快感激发、时尚引领的特有方式控制着视觉图式的叙事策略与意义表达,而由此衍生的视觉文本的资本增值效应、审美范式的多重变异却又引发更多的文化思考。  相似文献   

19.
一、关于默顿的“科学的精神气质” 美国科学社会学家默顿在1942年发表了《科学的规范结构》的文章,首次系统地研究了“科学的精神气质”。 默顿认为,科学的精神气质是有感情情调的一套约束科学家的价值和规范的综合。这些规范用命令、禁止、偏爱、赞同的形式来表示。它们借助于习俗的价值而获得合法的地位。这些通过格言和例证来传达、通过法令而增强的规则在不同程度上被科学家内在化了,于是形成了他的科学良心,或者用精神分析学的术语来说,也就是形成了他的超我。虽然科学的精神气质并未被系统整理,但是从科学家的习惯中,在无数论述科学精神的著作中,在由于触犯科学的精神气质而激起的道德义愤中所表现出来的道义上的意见一致方面,可以推断出科学的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20.
试论黑水流域的冰雪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探讨冰雪文化结构的意义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的全部生活意义及存在价值.它不仅有维护社会体系的功能,也是指导人们社会行为的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