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县域经济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使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遵义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及启示。  相似文献   

2.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一种科学、合理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它要求做到人的全面发展、居民福利水平的有效提高、经济的稳健发展、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的良性循环.目前,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工作基础、发展阶段、社会氛围、发展方式等方面已经具备了不少有利条件,但也存在诸如庞大的人口基数与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追赶发展的要求与增长方式转变成本的矛盾、资源短缺与持续稳健发展的矛盾、生态环境保护的严峻局面与人类活动影响加剧的矛盾、相关技术的缺乏与生态环保产业发展需要的矛盾、评价和激励机制改革滞后与科学发展观新要求的矛盾等不利因素.克服这些矛盾,将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落到实处的基本途径,就是积极建设生态文明.为此一要积极发展绿色产业,二要大力推进现有产业的绿色化改造,三要努力倡导绿色消费.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攻方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庆作为资源型城市,在“十二五”时期,如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省委、省政府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的战略部署,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全面实施“一二三四五”发展战略,实现其以产业升级为重点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一直备受学界关注.探索构建产业升级与生态文明联动的二维联动模式,探索发展路径:从完善城市功能角度进行产业升级;从发展接续产业角度进行产业升级;从发展替代产业角度进行产业升级,其最终目标都是实现资源型城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一种科学、合理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它要求做到人的全面发展、居民福利水平的有效提高、经济的稳健发展、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的良性循环。目前,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工作基础、发展阶段、社会氛围、发展方式等方面已经具备了不少有利条件,但也存在诸如庞大的人口基数与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追赶发展的要求与增长方式转变成本的矛盾、资源短缺与持续稳健发展的矛盾、生态环境保护的严峻局面与人类活动影响加剧的矛盾、相关技术的缺乏与生态环保产业发展需要的矛盾、评价和激励机制改革滞后与科学发展观新要求的矛盾等不利因素。克服这些矛盾,将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落到实处的基本途径,就是积极建设生态文明。为此一要积极发展绿色产业,二要大力推进现有产业的绿色化改造,三要努力倡导绿色消费。  相似文献   

5.
当今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最急迫、最危重的矛盾当是人与自然的矛盾。要缓解这一矛盾,就必须走适度发展之路。适度发展是针对传统发展提出来的,传统发展的关键词是速度、规模、以物为本、高代价等。适度发展主要是一种适速型、自律型、基本需求满足型、平衡型的发展。要实施适度发展,必须适当控制人口增长、倡导生态消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设法淡化或消除唯物质主义的发展观念。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建设生态文明社会,首先需要实现产业发展的环保化,即通过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矫正资源产品价格、促进环境技术创新,减少经济发展带来的资源消耗与环境负荷。其次要推动环境事业的产业化,即通过优化环境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建立环境产业发展的微观基础、延伸生产者与消费者环境责任,使环境事业真正发展成为具有自主盈利能力的产业。  相似文献   

7.
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深刻洞察,是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基本要求.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宗旨.建设生态文明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佟维 《兰州学刊》2008,(Z1):33-35
生态文明的崛起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行的一次新选择。生态文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又一个新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科学诠释和运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和重大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秀  张国平 《兰州学刊》2009,(2):11-12,22
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新的理念、新的模式和新的方向。人类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从工业文明再迈向生态文明,社会的进步推进人们逐步正确地处理人、自然与生态之间的关系。那么究竟什么是生态文明,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如何处理生态文明与经济、政治、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如何认识人类中心论和生态中心论,生态文明中的道德要求是什么?这些都关涉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基础的探寻。  相似文献   

10.
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作为人类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产业系统代谢是连接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重要纽带,因此,产业生态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梳理国内外产业生态化研究的相关成果基础上,产业生态化研究要综合运用经济学、生态经济学、产业生态学等相关理论,并以融入社会经济因素的物质经济代谢分析拓展已有的分析方法。围绕我国产业生态化实施路径选择,以促进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动态良性互动为目标定位,强化"让市场说出生态真理"的运行机制;并在时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区域差异化发展,统筹整体与局部、现在与未来的产业生态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城市发展中我们要深入理解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使生态文明理念成为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2.
13.
2013年12月,生态文明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基地经河北省社科联批准成立,由省社科联与衡水学院联合共建。在省社科联指导和支持下,衡水学院全面整合省内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资源,突出本校学科建设特色,并有针对性重点投资和建设。该基地由衡水学院院长王守忠教授担任主任,下设衡水湖湿地保护研究所、中小企业管理与发展研究所、民间文化研究所、年画研究所、比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及产业结构进入深度调整的大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加快承接转移,虽然在短期内刺激其经济快速增长,但是,缺乏正确理念指导的盲目不当的承接产业转移也会为产业承接地长期可持续发展带来隐患。既要充分发扬承接产业转移带来的优点,又要矫正承接产业转移带来的诸多弊端是产业承接地急需解决的问题。在传统的承接产业转移模式基础上,基于生态文明视角,诠释生态文明理念、特征及其对承接产业转移的内在要求,探索具有引领性和突破性的承接产业转移模式,以促进产业承接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工业文明自身演进、自我超越的必然结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是顺应民心民意、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它代表着世界文明发展的方向和国际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而确立生态文明新目标,适应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发展变化的新挑战,体现了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的本质属性,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战略的整体性、协调性.对此,必须倡导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执政兴国的新理念,确立生态优先方针,形成全社会支持和参与生态建设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16.
生态管理理论对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文章基于生态管理理论的视角分析了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要素主要包括五类,并详细分析了各类主体作用于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式——政府主要通过政策和法律制度,企业主要通过经营理念和方式,学术机构主要通过创新和人才培养,ENGOs主要通过监督和倡导生态,社会公众主要通过自觉和参与意识。基于以上分析,构建了基于生态管理理论的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模型,并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机制包括协同机制、竞争机制、学习机制和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之后一种更高层次的文明形态.它要求人类的一切活动要服从"人--自然"系统的整体利益,既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协调发展,同时又能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生态需求.生态文明的生产方式不仅要考虑人及其社会的物质需要,还要考虑生态环境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生态文明提倡物质上的适度消费原则,反对对物质消费的无限度追求.当前从我国国情出发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要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加强制度建设,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要建设生态文化,培养国民的生态文化教养.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建设是以尊重自然为前提,形成生态产业运行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解读生态文明的内在机理,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背景,分析大庆市生态文明建设的SFIO模式,建构生态文明发展范式,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建设与资源型企业产业生态化转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型企业产业生态化转型是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文明建设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面对资源型企业产业生态化转型动力不足、技术制约和融资瓶颈等问题,必须转变思路,拓宽视野.文章认为,应该加强对资源型企业产业生态化转型的组织和规划,提高转型的成功率和增强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协同;把握好产业转型方向和模式,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完善产业生态化转型补偿机制,深化资源型企业产业生态化转型的实现基础.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经济文明也必然会随之发展与进步。经济文明在现代社会的新发展与新形态,就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不仅是一种先进的文明发展理念,还是经济文明新的、更高的发展形态。建设生态文明,从根本上讲,是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是人实现自身更好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与历史必然。建设生态文明,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文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更高的建设标准。因此,建设生态文明,首先离不开现代生产力的发展,没有现代生产力在质上的突破与进步,生态文明建设就缺乏强大的物质力量支撑。此外,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特别是现代先进生态科学技术的革命与发展,以及人们财富观念的转变,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得以开展的重要历史条件。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而言,按照人的发展需求,按照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来保护生态环境和建设适合人的更高发展需求、更能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以及更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态环境,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但对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而言,发展以现代科技为支撑的现代生产力与现代公有制则是其建设的主要内容与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