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概述了1988~1989年在辽宁阜新、彰武进行的较大规模考古发掘和重点遗址复查工作的主要收获。简要论述了该地区青铜时代三种古文化遗存的文化特征、性质、年代及其它有关问题。通过对阜新平顶山石城遗址的实地勘测与解剖,重点分析了这类城址的建筑结构和布局特点,确定了其文化性质。上述工作填补了该地区青铜时代考古的空白。  相似文献   

2.
遵义市在唐至明的七百多年为播州,其境内(今)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境内居住着苗族、布依族、彝族、毛南族、土家族以及待识别民族仡兜、蔡家、宋家等,其主体民族为仡佬族。  相似文献   

3.
哈民忙哈遗址是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北纬43°以北地区,首次大面积发掘保存最完整的史前聚落遗址。遗址埋藏条件良好,出土遗物丰富。发掘中清理出的因失火坍塌的房址、保存相当完整的房屋木构架痕迹和极为震撼的大批非正常死亡人骨遗骸殉难场所,证明该遗址是遭突发事件废弃的,而凝固历史瞬间所展示的原生状态,为聚落复原研究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哈民忙哈遗址遗存的文化面貌独特,与周邻地区已发现命名的新石器文化均不相同,根据对其文化内涵的认识,可确定为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哈民文化"的发现,在空间上填补了以往区域考古工作的空白,在时间上充实和完善了新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研究的薄弱环节,在聚落考古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拉达克地区历史上属于藏传佛教文化圈,其境内现存的藏传佛教建筑有藏式宫殿、寺院和簌堵坡等。除了鲜明的藏传佛教建筑特征,拉达克藏传佛教建筑艺术因为受印度文化和中亚文化的双重影响,显示出一定的国际化特征。其寺院平面布局、建筑装饰以及塑像和壁画,对世界建筑史和艺术史研究都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拉达克藏传佛教寺院建筑与装饰的中亚元素、印度元素与西藏元素的比较,从建筑史和文化史角度说明拉达克藏传佛教寺院的地域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梳理黑城历次发掘出土的文书和文物,并结合黑城地面现存伊斯兰建筑遗址,在人名考释的基础上,对元代亦集乃路穆斯林社会各方面进行了分析,阐释了丝绸之路与波斯伊斯兰文化对亦集乃路穆斯林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
罗晶  过伟敏 《学术探索》2013,(4):131-134
由于近代民族工业发祥地的历史背景和清末状元张謇在南通的悉心经营和实业建设,南通兴建了大批的近代中西合璧建筑。这些建筑是近代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碰撞与交融的结果,因其体现出中西合璧的建筑形态特征而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通过对南通地区现存近84幢近代中西合璧建筑多次调研、测绘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分析,探讨了南通近代中西合璧建筑的发展历程及发展动因,并从建筑的形态趋向总结了四种基本的式样类型。  相似文献   

7.
论仡佬族节日文化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仡佬族独特的节日文化是仡佬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和弘扬仡佬族的节日文化,可以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历史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灵魂,是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资源。青海省会西宁作为历史古城,存在着历史文化特色不够显著、市区内现存优秀历史文化建筑较少、有旅游价值的景点少等问题。解决好这一问题,就要把握西宁历史发展的文脉,从西宁建城历史悠久、战略地位重要、多民族聚居并相互融合、多元文化与多种宗教共存等历史文化特点中,寻找西宁的地域文化特色与旅游亮点,加强对城市优秀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工作,强化城市的个性特点,开发旅游项目,使西宁的旅游经济有新的持续增长点。  相似文献   

9.
空间人文研究(spatial humanities)是继20世纪末人文社会科学"空间转向"之后形成的一项极具前景的研究领域,开启了对于时间与空间、历史与地理、语言与地方等诸多命题的新思考。将邹鲁古迹子思祠遗址群置于历史空间与空间历史的视角下,对这一考古遗址的文化肌理、时空转换、文与物的关系进行解读,探讨古人如何利用空间来接续和再生文化意义及其所反映的"古今一天,圣贤一心,道无古今"的遗址空间观。这些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古迹利用方式对当今考古遗址及历史街区空间的修复都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由墓葬制度看二里头文化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偃师二里头遗址是1959年发现的,自那时以来,已进行了多次发掘,目前,发掘工作尚在进行中。在该遗址约四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发现了宫殿建筑基址、铸铜遗址、各类墓葬及青铜器、精致的玉器、象牙雕刻、石器和大量的陶容器等。特别是两座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基址的发现、表明这一遗址的某一阶段是一个已进入阶级社会的都邑废墟。 由二里头的层位关系及其文化内含知,它是晚于河南龙山文化和早于二里岗期商文化的一支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化遗存,故命其为二里头文化。二里头遗址可分为四个文化期,文化遗迹和遗物较多的是第二期和第三期,宫殿基址和较大的墓葬都在第三期,表明第三期是这一遗址最繁荣发达的阶段。像二里头遗址一样的文化遗存,主要分布在以洛阳为中心的伊洛地区,这一地区,正是古籍中记载的夏族活动地域。  相似文献   

11.
华南地区高等院校粤北办学遗址是现存抗战时期华南地区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独特的价值与意义。因此,研究抗战时期华南地区高等院校粤北办学的事件动因、历史贡献和抗战时期华南教育粤北历史遗址的活化利用,对推动粤北的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新疆温泉县阿敦乔鲁遗址是西天山地区发现年代较早的一处青铜时代遗存,出土青铜器数量也为该地区同时期发现中最多的,对于研究公元前2千纪上半叶西天山地区早期铜器的传播和冶金技术的区域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阿敦乔鲁遗址出土的铜器进行了49件无损检测,并对其中6件做有损检测,显示其材质均为锡青铜,成型方式有铸造、锻造,无论器型或材质都与中天山的萨恩萨伊墓地M56出土铜器相同,皆符合已知安德罗诺沃文化铜器的特征,应是安德罗诺沃文化直接影响的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13.
开平碉楼是广东开平华侨乡土建筑群体,现存1833座,建筑风格中西合璧,被誉为"华侨文化的典范之作"、"活生生的近代建筑博物馆"、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建筑的意识形态批评:在文化与形式之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于当代中国建筑,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综合意识形态批评理论中的"反映论"和"中介论"等经典分析方法入手,构建一种以文化为中介的"多维与辩证的建筑意识形态批评"模式,是建筑批评的一种致思方向.当代中国建筑意识形态批评应当展示的两个维度:一是,建筑意识形态批评应穿越建筑形式的表层结构进入"比深度本身更深、比现实本身更真实"的社会文化层面,探求隐藏在形式背后的文化动力;二是,建筑意识形态批评应该超越建筑形式被动反映社会文化现实的机械思维,努力挖掘建筑形式对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建构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东岳论丛》2016,(7):78-84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和我国文化旅游的蓬勃发展,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与开发逐渐引起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根据影响我国文化旅游资源的主要因素,将我国现有文化旅游资源归纳为传统型(遗址遗迹类、建筑与设施类、旅游商品类和人文活动类)和非传统型文化旅游资源(文化创意类和商务会展类)。根据资源的地域分布特征,进一步将我国文化旅游资源划分为四类主要文化旅游区域(遗址遗迹类旅游区、建筑与设施类旅游区、人文活动类旅游区和综合类旅游区)。最后探讨了文化旅游资源在开发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并给出建议,以推动我国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周菁 《贵州社会科学》2021,381(9):107-114
根据对旅游吸引物系统分层理论的研究成果,仡佬族区域旅游吸引物系统可分为旅游核心吸引物层、体验性旅游者层、旅游标识物层三个层次.仡佬族服饰是仡佬族区域旅游吸引物系统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或要素,在区域旅游吸引物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着旅游审美功能、历史文化传承功能及社会伦理传播功能,并且,这三种功能在区域旅游吸引物系统各个层次的构建中都具有很高的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浅析西夏陵北端建筑遗址出土的泥塑人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夏陵北端建筑遗址出土的三尊泥塑人像在装束和人种上均具特点。文章初步推断该人像反映了回鹘僧人的形象,进而指出西夏陵北端建筑遗址应该是一处类似佛寺性质的建筑。  相似文献   

18.
两汉时期河西地区烽燧亭障规划营建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汉代烽燧亭障遗址的考查研究,认为两汉时期河西地区的边塞建筑无论平面布局手法、构造形式选择还是防御设施配置均显现出鲜明的中原建筑文化特征.以边塞防御工事的兴筑为契机,河西地区开始全面吸收中原的城市规划理论和建筑营造技术方面的经验."拿来主义"加速了中原建筑文化在河西地区的传播,由此而引发的建筑变革并不仅限于边塞建筑一隅,我们注意到河西地区的居住模式、城市规划以及建筑技术均发生了质的飞跃,自此该地区的建筑发展迈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9.
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在多民族聚居区的寺院建筑往往蕴含着各民族多元文化互嵌交融的丰富信息。广仁寺是一座建于西安的藏传佛教寺庙,兼具汉藏两种文化,是西藏与内地人文交流的重要物化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本文首先从宏观角度探寻清代西安城规划的特点,并针对广仁寺在西安城的特定位置,探求其选址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然后从微观角度剖析广仁寺建筑型制与布局特点,并进一步探讨汉藏文化如何共同塑造了其独特的建筑风貌。文章旨在通过“从特点到文化,再到具体表现”的研究逻辑,利用建筑与规划的实证,对民族文化交融的深度与广度进行学术性的解读。  相似文献   

20.
建水县古称临安,自古人文荟萃,元代以来,一度成为滇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不但孕育了有“雅陶”之称的建水紫陶,亦以一大批保存完好的古建筑遗存而获“古建筑博物馆”的美誉,并因此于1994年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在现存众多的古建筑中,始建于元代的建水文庙,属于典型的文化建筑代表。在综合考察建水建筑文化发展与传承及传统祠庙建筑一般特征的基础上,主要从平面布局、空间序列、建筑造型、装饰风格以及附属园林景观设计等方面,剖析其建筑与园林设计的视觉特征及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