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知识转化为资本是促进知识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知识资本化需要一定的市场条件。首先,要有知识资本市场的主体进行知识产品的生产、管理和营销;其次,要有一定的场所和方式进行知识产品的交易;第三,要有相应的制度对知识资本的界定、运行、收益、分配进行规范和保障。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利益平衡观为视角,从知识产权的适度保护和知识产权的过度垄断两个维度,对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进行经济学分析,认为利益平衡观在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中具有核心价值意义.以利益平衡观为指导,通过知识产权的保护与限制制度,能实现权利人利益与社会公众利益、专有权利与经济发展和独占权利与贸易自由的平衡与协调,从而保障知识创造者的利益,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促进精神财富的增长,推动知识技术的传播. 相似文献
3.
<正>始于上世纪中期的信息技术革命,不仅有力推动着现代科技的创新,也引发了现代经济的的重塑。原有的以资本为纽带、以资本为灵魂的资本经济,逐渐被以知识产品为对象、以知识产权为平台的知识经济所超越,成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4.
毋国平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25(2):62-67
确定夫妻财产中知识产权归属时,实证法规则以利益衡量方法为指导,在夫妻之间进行利益衡平。然而所得之实证规范效力极易为夫妻一方通过各种不合理方式加以规避,使规范目的落空,从而导致利益冲突难题仍然存在。为解决该难题,应在理论允许的范围中,确定一新规则,避免上述问题,并达到利益衡量的更佳结果。 相似文献
5.
论利益平衡原理及其在知识产权法中的适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益平衡是在一定的利益格局和体系下出现的利益体系相对和平共处、相对均势的状态。利益平衡也是一个提供正当性方法论的原则。在法律领域,利益平衡既是一项立法原则,也是一项司法原则。利益平衡的合理性体现在它是协调冲突性利益的基础性原则。在知识产权法领域,利益平衡的适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知识产权法是以利益平衡为基础的法,利益平衡构成知识产权法的基石。 相似文献
6.
戴哲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5(4):120-132
在善意取得规则是否可适用于知识产权领域的问题上,我国学界与司法界均存在争议。尽管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已表态支持,但仍有许多法院提出反对。从域外法上看,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对此亦存在分歧,前者普遍持反对意见,后者则相对支持。面对这些争议,我国不应简单地追随某一域外法的观点,而应当回到善意取得制度的本源,并结合我国制度实际加以分析。不同于多数域外国家,我国发明专利权与商标权能够因登记而产生权属公示力,应当准予对这一公示产生信赖的善意第三人取得专利权与商标权。但并非任何知识产权都可成立善意取得,对于著作权而言,其权属外观无法产生公示力,无论是占有还是登记,他人都无法产生信赖利益,因此,善意取得制度对此不应适用。 相似文献
7.
道德资本化意指道德作为一种可转换、可增值的非物质性劳动积累,依照其在经济社会运行中所产生的不同形式的价值增值,应获得各种物质性的或非物质性的奖赏或收益.资本概念内涵的拓展、“德福一致”的预定和谐,以及人类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的现实,是道德资本化的可能性前提、必要性假设和必然性依据. 相似文献
8.
胡行华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1):100-103
从知识产权的财产权和人身权的双重特性出发,着力探讨了夫妻财产中知识产权分割所涉及的三个基本问题——知识产权本身的所有权归属、知识产权收益及知识产权侵权赔偿的分割,指出了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及学界以往研究在此问题上所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了完善我国夫妻财产中知识产权分割问题的法律构想。 相似文献
9.
功利论、道义论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功利论与道义论是传统规范伦理学的两种不同的理论形态,在人的伦理行为中起指导作用,而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学则是传统规范伦理学的积极超越与综合创新。 相似文献
10.
农地资本化有利于吸引龙头企业投资农业,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农村金融、优化配置土地资本的基础条件,是化解征地矛盾的有效机制。但农地资本化存在多方面的约束,如主体性约束、制度性约束、市场性约束、技术性约束等。我国发展农地资本化应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水平,充分尊重当地农民的意愿,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农地使用权资本化形式。 相似文献
11.
知识产权是对知识产品享有的专有权 ,而知识产品可以看成是一种思想的产品。知识产权除了涉及有形的物质体现外 ,还涉及到无形的思想方面。思想的公有特征保障了知识产品的生产和流转 ,也折射出知识产权制度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12.
分析影响知识产权意识的经济因素,是提升公众知识产权意识、实现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从马克思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和现实的知识产权市场角度分析了公众知识产权意识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对创造性劳动以及无形的知识产品的认可程度,是影响公众知识产权意识的关键因素;知识产品的公共物品特性、无形性和可复制性,以及知识产权市场的不完善、不成熟也影响了公众知识产权意识的形成.因此要通过知识产权的宣传教育和加快知识产权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来提升公众的知识产权意识. 相似文献
13.
张林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12,33(6)
在封建农奴制的旧西藏,藏戏作品不可能成为私人财产;西藏民主改革之后传统藏戏作品依然作为公共产品为广大藏族地区的藏族同胞所分享,藏传佛教的广泛传播和藏语的相对封闭性使得独立于知识产权之外的藏戏艺术依然能够按照自己的轨道健康发展,而藏戏表演程式中所包含的惯例表明:智慧劳动成果实现其经济价值时也不一定完全按照来自西方的知识产权思维模式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4.
知识产权有效期的限制是指知识产权有一定的保护期,在保护期届满后,即进入公有领域,成为任何人都能够自由利用的公共财产.知识产权有效期限制的合理性,可以从知识产权的经济学方面、智力创造的社会属性、知识创造本身的特性、知识产权制度的功能,以及公平正义的观念、技术发展因素等方面加以认识.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三卷中仅对生息资本即虚拟资本的资本化进行了分析,并未涉及职能资本的资本化问题。时至今日,职能资本的资本化早已被普遍接受并因此形成了企业的升值空间。资本化的职能资本与职能资本的价格差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本要素参与分配的主要源泉。 相似文献
16.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作为无形产权的知识产权正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核心内容.知识创新、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之间互动循环程度,决定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竞争力.理清知识产权的基本内涵,确立知识产权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第一产权的地位,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必然逻辑,是推进作为智力投入与利益回报平衡机制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本文试图阐述在全球市场经济发展到现今阶段,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和公权化趋势所产生的巨大社会发展推动力,使其确立第一产权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试论以利益平衡理论为基础的知识产权制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知识产权制度是一种分配权利与利益的平衡机制。在信息的生产、专有和使用之间达成平衡,是知识产权制度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利益平衡因而成为知识产权制度的理论基础。它涉及到智力产品的创造、传播之间的平衡、智力产品的创造和使用之间的平衡以及知识产权人的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等。知识产权制度本是一种确认知识产权人对知识产品的专有垄断权的制度,但通过其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围绕知识产品所产生的各种利益关系得到了均衡,从而保障了这种制度宗旨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罗马法的"无体物"理论与知识产权制度的学理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体物”理论是古罗马法的重要学说。关于“无体物”的非物质属性、准占有状态、“无形交付”以及“无形侵害”等理论,本来用以解释权利作为客体之特殊情形。这一理论所蕴含的开放式财产观,为后世知识产权制度的创建奠定了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9.
王广震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9(4):58-63
大数据的本质及其法律性质的界定是大数据产业法律规制的理论基础.目前学界对大数据的法律性质尚未形成共识,主要存在技术本体论、数据本体论、工具论、社会关系论和信息资产论等几种观点.作为信息社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法律视野下的大数据是指由计算机技术处理的与目的信息相关的全部电子数据及其结果.大数据的根本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电子数据是大数据的外在表达形式,大数据的本质是信息.具有产权意义的大数据必然与人的智慧活动密切相关,从知识产权法的进路分析,大数据属于知识产权新的财产形态,这是大数据本质为信息的逻辑结果,是民法财产体系类型化的表达,也是知识产权客体合理扩张的实践理性. 相似文献
20.
知识产权公权属性简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知识产权具有私法本质但具备公法属性.在信息科技时代下,知识产权的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为多样,基于知识产权私权本质的私法保护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知识产权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知识产权的公法属性已经在知识产权国家战略和发展政策的制定、在国际国内人权保障条约及其在利益平衡等方面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