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制度障碍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是指以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为核心包括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在内的一系列制度,它是在特定的经济体制下形成和发展的农村信用社各种经济关系,体现着特定的农村金融制度的基本特征,并受到特定的农村金融体制的影响。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制度障碍,包括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的合作制困境、产权制度的缺陷、法人治理结构和组织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金融监管制度的现实障碍。  相似文献   

2.
如何建立农民“自有自营自享”的农村内生金融组织,是近代中国农村金融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环节之一.20世纪20- 30年代对培育中国农村信用社的探讨表明:农村信用社有存在的必要性,但在农村经济衰败的情况下需要银行出资推动建立.这一主张体现了经济合理性,但银行的出资者身份易使其成为农村信用社的最终决策者,银行的逐利行为往往使农村信用社在组织建设上疏离贫农与民主管理.由银行资助而形成的农村内生金融组织容易与农民产生隔膜,农村内生金融组织应当在健全内部制度的基础上引入银行资金.  相似文献   

3.
金融监管对于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至关重要,我国复杂的农村金融局面和相对宽松的准入政策给农村金融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农村金融市场的市场失灵和监管法律的供给不足导致农村金融监管法律体制建设的非均衡现状,农村金融法律制度改革应当充分考虑供求关系对制度变迁的影响,打破自上而下的"路径依赖"进行制度创新,设置多层次的农村金融监管机构,整合农村金融监管资源以完善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4.
随着农村合作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农村信用社存在的问题日益暴露出来,直接影响着农村金融改革顺利进行,所以,人行强化对农村合作金融特别是边远山区农村信用社的监管,这对于防范和化解农村金融风险,更好地发挥农村信用社支农服务的作用,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  相似文献   

5.
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活动的基础载体,它起着组织调剂农村资金,支持农业和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1979年农行恢复时,国务院赋予了农行领导和管理农村信用社的职责。20年来,农业银行为管理农村信用社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为促进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996年按照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需要,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恢复了农村信用社的合作性质,改变了农村信用社是“农业银行的基层机构”地位,但农村信用社发展仍面临着许多问题。本文拟结合肇源县农村信用社的实际,对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谈点粗浅…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农村信用社采用合作制的金融组织形式,它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三农”。这种组织形式和服务对象决定了它具有商业银行的一般特点,又有区别于商业银行的特殊性。因此,对农村信用社的监督,既要考虑农村信用社的一般特点,又要考虑农村信用社的特殊性,在加强监管的同时,不断转变监管理念。本文就中央银行对农村信用社监管理念转变问题谈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7.
金融监管法律的成长与金融业的变革相伴相随,当金融业从分业经营转向混业经营之际,金融监管从多头监管向集中监管转型,从规则监管向原则监管过渡.金融混业监管的走向呼唤重构金融监管路径,"双峰监管"模式将成为新兴国家的关注.金融资本为主导的  相似文献   

8.
《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改革的核心是把农村信用社逐步改为由农民入股,由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入股社员服务的合作性金融组织。”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以下筒称县联杜)是由基层信用社入股...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现状、缺陷以及国际经验借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经过“一分一离”、“一分一脱”的结构变迁后,构成了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三足鼎立”的农村金融组织新体系,但现有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仍存在缺陷。本文先就其现状和缺陷进行分析,然后分析国外代表性国家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特点,从而对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户融资的理性决定了农户对贷款人的选择行为,也决定了农村金融制度的创新,农村金融制度的选择既要遵循内生规则本身的演化逻辑,又需要代表国家的政府等外部组织在内生规则演进基础上,通过组织、协调完成制度创新过程。针对农户融资需求的多层次、多样化,农村金融制度供给的贷款人应是多元化、多层次的。  相似文献   

11.
国际金融监管体制理论分析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各国金融监管实践看,一国金融监管采取何种体制,直接影响其金融监管的效率,因此,金融监管体制的选择十分重要.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金融监管体制模式主要有机构型监管模式、功能型监管模式和目标型监管模式,这三种不同的监管模式各有优缺点.中国应从自身实际出发,选择最适合国情的金融监管体制模式.  相似文献   

12.
农村信用社思想政治工作之我见吴松樟,余志洪针对农村信用社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制定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我们认为,应着重抓好以下个方面的工作:1、健全农村金融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应建立农行、联社、基层社三级思想政治...  相似文献   

13.
金融监管模式,是人们从监管金融活动的现象和事件中归纳的内在规律关系,表现为一系列的监管方式、组织和法律制度。金融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往往是以良好的金融监管模式作为基础和保障的。明确金融监管模式的类型,是论证实践中何种金融监管模式更优的逻辑前提。  相似文献   

14.
金融监管改革出自不同程度的危机推动与问题导向,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际主要经济体普遍推进了金融监管框架变革。近年来,随着经济运行复杂性增加、金融业态创新融合与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我国现有金融监管体制有效性明显降低,分业监管、机构监管模式难以应对来自行业交叉、跨界传染等方面的风险。本文梳理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脉络,深入分析了当前监管体制存在的不足,建议政策部门应积极借鉴危机后主要经济体金融监管的"侵入"式、分析式、宏微观结合、"文化塑造"等改革理念与路径,加快建立符合我国金融创新特点、统筹协调透明、有力有效的现代金融监管框架。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的现状及改革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面对农村金融机构的高比例不良贷款及经营亏损和农村金融严重缺乏、压抑的现实 ,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增强商业银行对农村工商业的服务力度 ;完善邮政储蓄制度 ;完善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功能 ;适度放松农村金融的市场准入条件 ;建立和完善农村保险组织体系。  相似文献   

16.
《江西社会科学》2015,(1):68-72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强金融监管、推动金融创新、维护金融稳定"。我国金融业尽管分业监管制度已经建立,但存在诸多问题,亟须完善和改革。当前金融监管的缺陷在于金融监管法律体系不健全、金融宏观审慎框架不完善、分业监管模式的内在缺陷以及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能力不足。借鉴世界主要国家的金融监管经验,我国的金融监管改革要尽快建立起完整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完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和监管机构的协调机制,平衡创新与监管的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17.
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缺陷及其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实行“三会一行”金融监管体制,这种监管体制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存在监管的空缺和不协调,内控机制不健全,自律性监管不完善。借鉴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金融监管模式,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制,应加快立法进程,填补立法空白;健全协调机制,完善监管体制;建立内控机制,发挥自律性组织的作用;实行信息披露机制。  相似文献   

18.
许凌艳 《社会科学》2008,38(1):85-92
金融衍生产品和混业经营的发展对以金融组织机构性质为标准而形成的传统金融监管模式提出挑战.旨在有效解决金融业混业经营格局下金融创新产品的监管归属问题,避免监管"真空"和多重监管,依功能性监管规则而形成的统一金融监管模式及制定资本市场统合法的金融法改革方兴未艾.我国应积极应对"金融监管现代化"的全球趋势,尽快构建起适合中国国情的和谐生态的金融监管体制,在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上,建立和完善牵头监管模式.  相似文献   

19.
在综合经营逐渐成为我国金融业主要经营模式的今天,为了克服在分业监管体制下的监管缺位和多重监管等弊端,以及更好地降低系统性风险,我国有必要尽快建立适应金融业综合发展的统合监管体制.短期方案(1-3年)维持现有的基本监管框架,新成立法定的牵头监管机构--国家金融监管委员会,统一协调监管职能.中长期方案(3-10年)将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并入国家金融委员会,使之成为实质上的统合监管机构.同时设立金融服务和市场特别法庭,促使国家金融监管委员会认真依法监管,提高金融监管甚至整个金融业的法制水平.  相似文献   

20.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改进农村金融服务,关系到农村信用社的稳定健康发展,也事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大局。在简要回顾农村信用社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结合全国8省市改革试点情况,我们可以从改革的宗旨、目标、核心、关键和模式方面分析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