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病情的最主要手段.望其气色,闻其气息,问其感受,切其脉象,四种方法综合运用,以达到确诊病情,对症下药的目的.笔者在基层长期调研工作中,也逐渐感觉到中医诊断学上的"望闻问切"四法,非常适用于我们的调研工作.调查研究工作需要深入基层,通过察看、询问、走访、体验等方式获得调研素材,然后研究综合,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因此,做好调研工作要念好"四字诀".  相似文献   

2.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其中‘闻’就包括听一个人的声音。”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教授姜良铎对记者说,“根据一个人说话声音的变化,是可以大致判断疾病的部位以及病症的寒热虚实的。”  相似文献   

3.
读者之声     
1』无创性各脏器功能检测仪的新进展。产品型号。价格,生产厂家及国外情况; 2.人体生命信息检测仪器:如“人体辉光(灵光)检测仪”,“人体辉光照相机”、“人体经络检测仪”、“人体脉象仪”等的国内外新进展, 地型号、价格等信息; 3.脑电地形图仪的进展情况,国内外产品介绍等。  相似文献   

4.
西方的科学是建立在视觉中心主义意义上的科学,像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这种感觉参数的数学化只能间接地数学化,这种间接的数学化只有在找到它们与视觉参数的某种联系的时候才能得以进行。这种纯粹形状的量度在科学中的成功不断使得视觉参数成为科学中单向度的参数,而且在科学中以触觉概念“力”的视觉转化为核心,开始一个全面的转化。中医的科学性是一种身体现象学意义上的科学性,而不是符号表征意义上的科学性,它不是建立在视觉中心主义意义上的科学,但正因为这样它在感觉和诊断上却更为严格。可以说,中医是一门非常严格的科学,但是它不是一门精确的科学。如果以中医中的望闻问切为模式探索其本身的“数学化”模式,那么中医会为未来的科学做出莫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正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孔子学院近日举办“中国日”,向当地人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活动内容包括书法、茶艺、剪纸、民乐欣赏等中国传统文化体验,中医咨询和中医知识讲座,以及反映现代中国城市家庭关系的讲座等等。此外,表现二战期间上海犹太难民生活的纪录片《上海隔都》、“镜头中的中国”——希伯来大学亚洲学系学生中国摄影作品展以及以色列国家武术队的武术表演也是“中国日”活动的亮点。  相似文献   

6.
《华人时刊》2004,(6):45-45
宁治十男子,莫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莫治一小儿。这是古代医生的话,极言为小儿治病之唯。儿科古称“哑科”,小儿要么不会说话,难以述说感受、病情;要么虽会说话但表达不清.说了也白说。由小儿治病.“望闻问切”缺了“问”.平添诊治难度,全靠医生真本事。  相似文献   

7.
关于“圭臬”一词的本义,“臬”字争议较大,研究表明,“臬”与“水臬”不同,“臬”为测影仪,“水臬”为水平仪,“臬”的功能是测方位,不能“度广狭”,也不能“求地中”,“圭臬”当为同义复词。又“仪”、“象”常被混淆,实则“仪”、“象”有别,“象”为天体演示仪器,“仪”为观测仪器,有时“仪”又可作“仪”、象”的通称,“仪”、“象”则都可称作“浑天”。  相似文献   

8.
鼻子     
表弟千里迢迢,来北京看他的鼻子。十八大九的小伙子,遇到天冷或者天热,整个鼻子就红彤彤,担心自己将来找不到对象。询来问去,决定先去中医院看看。凌晨三点起来去排队,挂了一个专家号。回来表弟说,都说中医"望闻问切",  相似文献   

9.
姚燕玲 《金陵瞭望》2007,(21):44-44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有时候官员也不例外。关键词:“敬”、“仪”、“规”清末官场上所谓的“敬”、“仪”、“规”,其实质就是贿赂。之所以加上“敬”、“仪”、“规”之类的字眼,目的在于使其带上“合法”的性质,送受双方都心安理得。归纳起来,大概有这样一些形式:一是别敬,也称别仪,  相似文献   

10.
3800元的“灵丹妙药”,成本不到140元;热心的病友是见利忘义的“医托”;所谓的“中医教授”,是没有行医资格的医师……上海日前破获迄今最大规模的“医托”诈骗案,抓获涉案人员160人. 相关调查发现,“医托”团伙往往利用求医者一时难以挂到大医院专家号、住院难的焦急心态行骗,形成环环相扣的黑色产业链.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具有正规资质的民营医疗机构沦为“医托”平台,成为“医托”诈骗的帮凶.  相似文献   

11.
中医学是中国拥有独立自主产权的原创医学,应该拥有一套自主的、完整的、成熟的话语体系来阐释和表达自己。构建中医话语体系主要有三个路径。一是历史路径:通过正本清源,理清中医源流与本质,回答“中医是谁”“中医从哪里来”“中医是怎样走过来的”“中医到哪里去”等历史源流问题;二是现实路径:立足中医现实发展,解释中医现实实践,回应和引领中医现实问题;三是本土化路径:依靠中医自己的力量独立观察、自主思考,遵循中医自身发展规律,构建中医独立自主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2.
“天志”是墨子之法的本体来源,“以天为法”就是以“天志”为“法仪”,“天”是墨子之法的本,“天志”是墨子之法的体,“法仪”是墨子之法的用,“天”、“天志”与“法仪”是本、体、用的关系。“天志”就是合乎自然的自然法,是“民意”的反映,是墨子法律思想权威性的价值根源,是判断是非善恶的最高标准。“以天为法”不仅是墨子构建自己思想体系的基础,而且是其法律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13.
张静  李文 《百姓生活》2013,(12):73-73
中医一般将感冒分为“风热”、“风寒”两大类、中医认为:“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相似文献   

14.
契丹“再生仪”中所立之三歧木,乃是女阴的象征。“再生仪”是生殖崇拜、女神崇拜等原始崇拜仪式,它产生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再生仪”所反映的是原始社会时期人类欲战胜死亡的威胁,求得永生、幸福的一种宗教心理。在契丹故地辽上京临潢府一带,至今仍有“再生”习俗存在。  相似文献   

15.
进入新时代,培育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中医心理学思想扎根中国大地,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中医心理“治未病”思想、中医心理“整体观念”、中医心理“阴阳”辩证理论、中医心理“养心”方法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成果,对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现代科学技术看中医存废之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存废之争由来已久,从俞樾的《废医论》到余云岫的“改造中医”,再到现在有些学者说“中医是伪科学”,历时已逾百年。由于“废除中医论”者坚持的论据——“中医不科学”,纠缠着传统文化、自然哲学与自然科学三个因素,因而论争双方各执一端。本文一方面指出“废除中医”的论点是荒谬的,另一方面指出,必须致力于中医现代化,才能最终破解“中医不科学”的质疑,最后提出,当前这场中医存废之争,实质上是近一百年来中西文化论战、现代化与西方化论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它关系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关系到中医现代化的命运与前途,需要严肃、认真的对待。  相似文献   

17.
以三阴三阳(阳明、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为名的脉象记录散见于早期医典,为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涵括时间节律脉象、寸口三阴三阳病脉、五运六气模式、六经辨证模式等多范畴内容。其中时间节律脉象见于《脉经·扁鹊阴阳脉法》《难经·七难》等文献,有别于《内经》四时脉体系,体现了早期中医脉学的多元性发展。《脉法》与《七难》三阴三阳脉存在紧密的学术关联,而其排序差异或涉及不同的哲学数术思维模式。《七难》在《素问·阴阳类论》三阴三阳分层上,遵循阳进阴退的数术规律;而《脉法》与《素问》开阖枢模式相应,其三阴三阳排序对应自然界阴阳气盛衰的动态趋势。  相似文献   

18.
在“废止旧医案”背景下,中医之路如何走下去是中医人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沪上名医秦伯未洞悉中西医之争已上升为政治之争,而中医人却仍不自省。他认为,中医要生存发展必须革新,中医教育是中医复兴的出路,倡导“新中医”。面对 “中医科学化”观点大行其道,他敏锐地指出其核心乃科学之精神。在中医实践的层面,秦伯未临床诊病也不再是单纯传统的中医思路,西医的生理、病理、药理也被其接纳与运用。  相似文献   

19.
被“科学”扭曲阉割的中医尽管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医是中国的国医,但在中国,被中医救治、滋补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对它却并不十分了解,而且越来越陌生。有人对它的认识来自洗脚按摩,有人对它的理解是巫医神术,有人称它是“糊里糊涂把人治好”。自身的魅力也就是中医自身独有的特点使得中医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同时,由于缺乏一套完善的科学理论系统,又让中医在遭遇到西医的时候被送上了“科学”的审判庭,致使近百年来中医在中国的地位尴尬不已、命运坎坷。鲁迅很早就对中医下了“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的断语,这还构成了鲁迅对“国粹”的批判起…  相似文献   

20.
胡羽 《华人时刊》2007,(5):52-55
1929年,中国国内一些鼓吹废黜中医的西医权威,提出了“通过中医登记制度,禁止在世中医收徒办学,听任其终老,以使中医界后继无人,达到中医自然消亡之目的”的废止中医议案,结果引来骂声一片和口水无数;77年后的2006年,“灭绝中医”言论沉渣泛起,一位知名教授在网上向中医发难,大放厥词“让中医退出国家医疗体制,回归到民间”,被中医专家和中医爱好者斥之为“数典忘祖的一场可笑的闹剧,看起来有人确实病得不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