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处理好义与利、集体荣辱与个人荣辱、争取荣誉与履行义务、珍惜荣誉与知耻后勇的关系,对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树立,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塑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处理好义与利、集体荣辱与个人荣辱、争取荣誉与履行义务、珍惜荣誉与知耻后勇的关系,对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树立,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塑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荣辱观是对荣辱的看法,荣辱感是对荣辱的实际感受;对荣辱的看法是在对荣辱的感受的基础上形成的,对荣辱的看法也能引起相应的感受;荣辱观、荣辱感的形成离不开自我意识和类意识,也离不开评价意识;“自以为知道或相信同类对自己有评价,并且很在乎这种评价”才会感到光荣或耻辱;只要生活在共同体中,就会在乎共同体对自己的评价;正因为如此,荣辱观、荣辱感才会对人的言行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老子》一书蕴含丰富而深刻的荣辱思想,如何看待荣辱是老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子荣辱观不同于世俗荣辱观,认为荣辱系于一心,人心关乎社会风尚;主张知荣守辱,荣辱不惊的价值取向;超世俗,轻生死,追求超越荣辱的精神境界。这是老子荣辱观具有特色、富有生命力之所在。研究老子的荣辱思想,对于我们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荣辱思想的精华,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照价值。  相似文献   

5.
“荣辱”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其内涵会随历史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在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其荣辱的内容也有所不同。中国传统荣辱观是与“仁”、“礼”、“义”紧密相连的;马克思主义突出了荣辱观的阶段性;中国革命与建设时期的荣辱观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体现在道德建设和革命、建设的实践中。“八荣八耻”的新荣辱观是对以往荣辱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总结与发展,对促进人和社会协调进步与和谐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荣辱观是儒家伦理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项基本规范.在以往的社会生活中,儒家的荣辱观对于提高个人道德修养,改善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尤其是因利益的驱动人们对荣辱价值判断出现混乱的情况下,我们应充分发掘儒家的荣辱思想,使它与时代精神、现实的需要相结合,积极传承与发展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荣辱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在高校一些学生中反映出来的荣辱不分的现象,值得重视。这说明胡锦涛同志最近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非常及时,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十分必要。要把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知与行结合起来,自律与他律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相似文献   

8.
应重视对大学生的荣辱观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荣辱观是具体的,它具有鲜明的历史性和阶级性。本文通过对荣辱观历史性、阶极性的分析,对大学生正确对待荣誉的必要性:正确认识个人荣誉与集体荣誉的关系、正确对待荣誉感和自尊心、要正确对待他人的荣与辱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荣辱情感和荣辱观念是人类普遍的道德心理和观念.西方荣辱观念经历了一个从战功崇拜到哲学分析,从与利益相关的道德心理感受再到生存论阐述的漫长过程,从哲学层次上得到了逐步深化和展开,这对我们理解荣辱观的本质以及如何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关键在于各级干部从自己做起。广大干部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作出榜样,社会风尚就会在干部的影响下净化,社会主义荣辱观就会在干部的引导下树立。一、把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端正用人导向。“万行德为先”,“做官先做人”,任用干部必须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德摆在首位。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人思想道德的基点,是“德之大端”,这正如英国文学家卡莱尔所说“荣辱心是所有品德的源泉”。各级组织部门要把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干部…  相似文献   

11.
荀子关于荣辱的界定,先义而后利者为荣,先利而后义者为辱。荣辱分为两类,即“义荣”、“义辱”和“势荣”、“势辱”。荀子认为正确树立和践行荣辱观的途径是教化和法度,是融礼重法。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学习和贯彻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荣辱观,应该和必须坚持“义”的主导地位,实现义利统一;坚持道德约束和法律调控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用民主与科学的现代价值标准, 对中国传统文化实行价值重估, 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根本性特征。其次是重个人的自由、权利。其三是更强调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从民主与科学精神的角度看, 当前需要正确处理三个关系: 一是要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 二是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三要全面理解科学, 正确处理人的科学精神与物的科学技术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提要]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调整,可以发现其内核实际上就是在个人与集体的天平“定盘星”上考量与抉择,以更好地适应和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以经济史的分析方法,基于土地所有制和所有权的理论视角,溯源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调整变迁的四个阶段,可以透析出三点改革启示:农地集体所有制要始终贯穿于整个改革过程;明晰农地赋权,保障农民土地合法权益;重视农地关系,发挥好政府规范和引导服务的主导作用。以史为鉴,有助于从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调整变迁中吸取有益的经验,规避弯路,正确处理好新一轮土地改革的个人与集体权益,校准个人与集体的天平“定盘星”,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和农民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适合时宜的提出,体现了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是对人类社会主义历史阶段荣辱观的创造性发展。它对扼制人精神生态的恶化,将起到根本性的作用。学术生态的恶化,过分强调生活方式选择的自由性,片面强调“各人有各人的活法”,这就为丑陋的生活方式和颓废的生活行为提供了理论上的帮助,成为荣辱倒置的思想器具。因此,学术期刊应以马克思主义的文风、学风和作风,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建设提供理论与智力支持,要尊重媒体传播规律,突出特色,创造性地使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古代儒家荣辱思想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儒家荣辱思想的内涵与实质、功能与作用等方面。其中内涵研究成果比较丰富,阐述也比较详细。学者们认为中国古代儒家荣辱思想内涵具有道德规约性、主体差异性、阶级立场性,实质主要是以义为上、以义制利,功能主要表现为美化社会风俗、养成个人心性修养。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今后还需进一步加强中国古代儒家荣辱思想的哲学基础、不同道德主体的荣辱思想、儒家荣辱观教育方法和途径、中国古代儒家荣辱观的当代价值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正确理解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未来地位的特殊性和在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决定了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尤为重要和迫切。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辨是非、善恶、荣辱、美丑,对他们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才能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7.
集体与个体的关系是一切社会的重要关系。“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深刻地体现了集体和个体的这种辩证关系。它的提出是时代的要求,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有选择性地勾勒了中西思想史上若干典型的荣辱观,并对其社会历史意义加以评析。认为中国古代思想家重视荣辱文化的探讨,西方哲人则长于荣辱的科学和哲学分析。从中国思想史看,礼乐文化心理结构蕴藏着知耻的文化种子;《管子》开创了政治文明层次的荣辱机制思考;孔子发掘和复兴了耻辱感的文化建构方向;孟子通过道德心理学思考,完善了孔子荣辱观的内在化环节;苟子对中国知耻的社会心理和伦理文化作出了理性论证。西方对荣辱本质的认识经历了许多环节:亚里士多德讨论了有德行的人和正义的制度对于荣辱的关系;康德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了自我和尊严的价值,完善了荣辱本质认识的基本环节;包尔生界定了客观荣誉,分析了荣辱的道德意义;詹姆斯对自我的结构进行了分析,并从社会自我概念上明确了荣辱依托的核心是社会自我;罗尔斯继承康德的精神,又克服了康德的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局限性,将有关荣辱的道德心理学、伦理学和公平正义的制度原理统一起来。比较而言,中国长于利用荣辱机制治理社会,西方透过荣辱看清了荣辱的本质在于自我尊严,推动了近代社会的转型和文明进步。站在历史的高度,占有中西荣辱问题研究的成果,通过比较思考,建构自我尊严和荣辱文化统一互补的理论甚为必要。  相似文献   

19.
科技道德简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技工作者是科学技术的载体,是第一生产力的开拓者,是我国实现科技兴国的骨干力量,科技道德作为科学技术工作者正确处理工作关系,进行科研活动的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科技工作者的基本道德规范是:爱国为民,造福人类;严谨治学,实事求是;坚持真理,追求真理:开拓创新,不断进取;正确处理集体协作与个人创造之间的关系;正确对待个人的名与利。科技工作者真正践履职业道德,要求社会还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伦理氛围。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都谈到过人性问题,前者侧重于人性的利他方面,后者侧重于人性的利己方面,从而形成所谓的“斯密问题”,我们认为“斯密问题”是不能成立的。我们就以此为载体,对他的人性观进行探析,试图为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自律型道德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凸现它应有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