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广 《船山学刊》2014,(2):11-11
自题墓石: 抱刘越石之孤愤,而命无从致;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幸全归于兹丘,固含恤以永世。出处:《王船山诗文集·姜斋文集补遗》上册,中华书局1962年版;又《王船山先生墨宝四种》,康和声辑印1942年。  相似文献   

2.
明清之际著名学者王船山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博古通今,德操高迈,思虑超前:抱刘越石之孤愤,后踵乎前,希张横渠之正学,青出于蓝.特立独行,为世楷模.湖湘耆宿刘人熙,具有远见卓识,蒿目时艰,疾抒国难,决心阐扬国学,唤起国人,挽救民族危亡.  相似文献   

3.
明清之际著名学者王船山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博古通今,德操高迈,思虑超前:抱刘越石之孤愤,后踵乎前,希张横渠之正学,青出于蓝.特立独行,为世楷模.湖湘耆宿刘人熙,具有远见卓识,蒿目时艰,疾抒国难,决心阐扬国学,唤起国人,挽救民族危亡.  相似文献   

4.
抱刘越石之孤忠,而命无从致;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王船山自题墓铭。王船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唯物主义的哲学家,又是经学家、史学家和文学家。评述这个人物的政治思想及其在学术上各方面的成就,我认为可用他自题墓铭的“弧忠”“正学”四个字来作为纲领。  相似文献   

5.
试析暮年王夫之的刘琨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麟 《船山学刊》2000,(3):10-13
王夫之临终前不久所作《自题墓石》 :“有明遗臣行人王夫之 ,字而农 ,葬于此。……自为铭曰 :抱刘越石之孤愤 ,而命无从致 ;希张横渠之正学 ,而力不能企。幸全归于兹丘 ,固衔恤以永世。”论者谓此文“概括了他在政治和学术思想方面的志趣 ,清楚地告诉人们 :王夫之在政治上坚持明朝遗臣的节操 ,至死不仕清廷 ,以西晋末年抗击匈奴贵族侵扰的刘琨自比 ,把推翻满族贵族的民族统治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他奋发图强 ,立志做一个坚强的反民族压迫、热爱自己民族国家的志士。……可是 ,由于当时政治斗争形势的发展变化所制约以及他自身阶级的种种局限…  相似文献   

6.
潘志锋 《船山学刊》2007,63(1):13-15
王船山的“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的学术追求集中体现在其“气学”道统观中。王船山以传承“道统”而自任,正是为了等待“治统”的重新接续。  相似文献   

7.
王夫之临终前曾自撰墓志铭,其中有日:“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这句话表明王氏对张载的极度推崇。那么王氏所推崇的“正学”到底是什么样的学问呢?他为什么要特别推崇这种“正学”呢?本文拟根据王氏的《张子正蒙往·序论》及《注》中有关论述,作些探讨。一“正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辕固生传》。辕固生是汉代一位著名的儒家学者。他专治《诗经》,汉景帝时被任命为经学博士。他以非难黄老之学而得罪过窦太后。汉武帝时,他已经90多岁了。武帝为了推崇儒学,仍想微用他,只因那些阿谈奉承的德生攻击,才作罢。武帝在微调…  相似文献   

8.
1997年2月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衷尔知先生撰写的《王夫之》一书.全书29万字.此书是张岱年先生主编的大儒列传之一。展现在读者面前的《王夫之八是衷尔知先生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所吸取,有所创新地撰写出来的.本书结构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上篇“抱刘越石之孤愤”,着重写他的生平事迹;下篇“希张横梁之正学”论述其哲学思想;附篇“六经贵我开生面”对王夫之的20部主要著作做了简介.本书还附录王夫之年谱简编和生平大事检索.通读衷著,认为该书有二点突出之处:一、与以前研究成果相比,衷著对王夫之30岁以前生平事迹的挖掘比较…  相似文献   

9.
<正> 王船山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似乎可从三方面、用他自己讲的三句话来概括:第一,他返本于“六经”,故曰“六经责我开生面”;第二,他出入诸子、佛老、濂洛关闽,而独服膺张载,故曰“希张横渠之正学”;第三,他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对传统文化予以创造性的发展,故曰“推故而别致其新”。王船山为何不象程朱陆王那样返本于孔孟“四书”,而要溯源于、返本于“六经”?又为何于濂洛关闽诸家中独拳拳服膺于张载的关学?王船山又在哪些方面为中国传统文化开了新生面?  相似文献   

10.
<正>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论其渊源受北宋唯物主义者张载的影响最大。他临死前预撰的墓志铭,其中有“希张横渠(张载)之正学而力不能企”一句,表示他对张载哲学的服膺。他之所以极力推崇张载哲学,绝非偶然,而是有深远的历史原因的。根据列宁在批判继承黑格尔思想时揭示的哲学史的辩证发展规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圆圈的观点,综观宋明哲学发展的情况,我觉得至少有两个“圆圈”。首先,从客观唯心主义发展的线索看,周敦颐的“太极图”,是宋代客观唯心主义的开始。以后张载  相似文献   

11.
刘琨诗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琨是两晋相交时期重要的作家之一。其创作以“永嘉之乱”为界 ,可分为前后两期。其诗今存 4首 ,《扶风歌·南山石嵬嵬》即为早期之作 ,而《扶风歌·朝发广莫门》《答卢谌诗》《重赠卢谌》则作于后期。有学者认为《答卢谌诗》为其绝笔 ,此说颇值商榷。刘琨诗的风格 ,可以用钟嵘所说的“凄戾之词”与“清拔之气”来概括  相似文献   

12.
魏崇周 《中州学刊》2006,(6):189-191
张载的文学思想可分为三个时期,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分别提出“易简”、“诗验天心”和“置心平易”的核心主张。他通过对天德的体认,认为人的人格境界应是对天德的效仿和表现;他文学思想的追求就是通过人格境界而通向天德,“张横渠体”诗即是这种文学思想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13.
杜纯梓 《云梦学刊》2004,25(4):113-114
柳宗元谪居湘浦,愁肠百结,孤愤难遣,写作了大量诗文以托物咏志,发抒心中块垒。他的诗文中常常使用一些方言土语,后世读者往往不明其意,而作雅言通语而强为之解,失之甚远,现选录几则试析之。  相似文献   

14.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季孙之爱我,疾疢也,孟孙之爱我,药石也。美疢不如恶石。夫石犹生我,疢之美,其毒滋多。”王引之曰:“药石,谓疗疾之石,专指一物言之。非分药与石为二物,故下文云‘美疢不如恶石’,又云:‘石犹生我’也。……《大雅·板篇》:‘不可救药’,《韩诗外传》‘药’作‘疗’”。今按:王氏说误。药石为古人治病两种主要手段。药指汤剂丸散之类,石指针砭之属。“药石”与“疾疢”相对,同为并列结构。若谓药石为“疗疾之石”,则“疾疢”岂不成为“致疾之疢”乎?如此说法,  相似文献   

15.
两千多年以前的韩非,面对诸侯兼并的天下大势和韩国衰弱的实情,曾屡上新法以图强,但却连遭守旧势力的种种迫害;他痛感新法不行强国无望,故满怀孤独之感、愤激之情作《孤愤》,欲藉此以达明君以醒世人。历史的演进,有时竟会惊人地相似,两千多年后的鲁迅,几乎又面对同样的环境、同样的处境;只是,他所面临的已不是诸侯的兼并而是列强的瓜分,他所关心的也不是区区诸侯小国而是整个华夏民族的命运。因此,他的愤激更深广,他的孤寂更深沉。尽管他并未以“孤愤”名篇,但他下笔的字里行间却无不凝聚着“孤愤”的忠魂。我以为,“孤愤”…  相似文献   

16.
一、邓小平决策思想概述在研究邓小平决策思想之前,我们有必要对什么是决策,先从概念上作一番简要了解。“决策”一词,最早见于《韩非子·孤愤》:“智者决策于愚人,贤人程行于不肖,则贤智之士羞而人主之论悻矣”,意为如果才智之士要由愚蠢的人来决定主张,贤德之主要让不贤的人来评定品行,那么才智和贤德之士就会感到羞辱,而国君的论断也就荒唐了。这里“决策”的意思是“决定计策”。现代管理学中的“决策”,由英文“decisionmaking”择来,原意与我国古代的“决策”相近,意为“作出决定”。美国当代管理学家赫伯特·A·西蒙在…  相似文献   

17.
由中华书局2002年标点出版之《三国志·蜀书·张飞传》云:“曹公破张鲁,留夏侯渊、张邻守汉川,邻别督诸军下巴西,欲徙其民于汉中……进军宕渠、蒙头、荡石,与飞相拒五十余日。”(第934页)按:以此标点,即是说张邻当时进军地为宕渠、蒙头、荡石三处,而实际并非如此。据《先主传》云:“曹公使夏侯渊、张郃屯汉中,数数犯暴巴界。先主令张飞进兵宕渠,与邻等战于瓦口,破郃等,(郃)  相似文献   

18.
<正> 王船山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伟大人物。他一生坎坷,抱反清复明之孤愤,而志不得遂。四十以后,潜心著述,“衰其所败,原其所剧”;“极物理人事之变,以明得失吉凶之故。”其皇皇大著,当时未能付梓。待百年之后,遗书始陆续刊布,并日益成为显学。在近代中国,由于他毕生坚持民族大义,“爱同胞而惎仇虐”,其遗书遂被奉为晚清排满革命的理论源泉。在现代,由于他的著作中蕴含着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的内核,至被推崇  相似文献   

19.
<正> 前人一向看重聊斋小说布局之妙,王渔洋评《张诚》为“一本绝妙传奇”,但明伦日“事奇文奇”.冯镇峦谓《聊斋志异》“每篇各具局面,排场不一,意境翻新”.鲁迅则以传奇法而以志怪概括聊斋.聊斋小说确如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一处有一处风光,“如福地洞天,别开世界;如太池未央,万户千门;如武陵桃源,自辟村落”.聊斋小说布局之妙,在于贵峭、尚巧、矜奇,但留仙并不作意弄巧,而以抒孤愤、写人物为艺术追求目标.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在南朝虽未被充分认识,但钟嵘《诗品》已置之“中品”;萧统撰《文选》收诗人65家(不计“无名氏”)其中录陶诗8首,以首数计排名第15,超过其中所有的东晋作家。奇怪的是,与钟嵘、萧统同时而稍前的刘勰,在其《文心雕龙》中论及刘琨、郭璞、殷仲文、谢混等东晋诗人,却无只字提及陶渊明。何以如此?近人作了种种猜测,然就笔者目力所及,此或未得其实,或近是而未能圆照。故吾人不揣浅陋而说之,不当处,祈海内外之方家有以启之云。        一 刘永济先生《文心雕龙校释》释《隐秀》篇之补文有云: 未及陶公只字,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