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王蒙说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阅读和分析作品,是对作家的灵魂的探索。”①在对王蒙迄今(1986年10月)已发表的全部小说的综合评述中,我已经对王蒙的灵魂作了初步的探索。但是应该承认,这种探索是在对王蒙创造的那些纸上的生灵的凝视中进行的,它触及的很可能仅仅是王蒙在艺术想象中外化出来的某些最明显的观念、心理、  相似文献   

2.
王军君 《兰州学刊》2006,8(6):72-74
王蒙在1980年代初就提倡“作家的学者化”,此后他陆续发表了一系列评论《红楼梦》和李商隐诗的学术随笔。这些杂谈,体现出鲜明的作家“活说”古典文学的特点,即站在一个小说家的立场,以一个现代人的眼光,纵比横较,打通了文本内的生活和文本外的生活。同属“欲读书结”的另一些“一得之余”的文章则谈论当代的一些文学话题,同样体现出这一特点。这些文章不乏见解独特颇富新意的学术发现,又有活泼生动的杂文和随笔笔法,可谓“作家学者化”努力的创新。因此,这些学术杂俎,自有其开创意义,更不必偏于一途而苛求之。  相似文献   

3.
王蒙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了文学创作的“二度青春”之后,逐渐地把“费厄泼赖”──自由、宽容、民主、信赖、合作的人文精神熔入了自己的艺术生命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价值取向和艺术追求。追寻王蒙小说创作的足迹,读者会发现他的这一独特审美价值取向和艺术追求的自我艺术意识经历了一个不断个性化的过程,他的小说创作从主题的提炼、人物形象的塑造到幽默艺术形式的选择无不渗透着“费厄泼赖”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4.
“一个作家要有几套笔墨”。王蒙的这句名言正好写出了他笔墨生涯的突出特征。这不仅表现在他创作的几百万字风格各异的小说散文中,而且也体现在数十万字色调斑斓的评论文章里。作为作家、评论家的王蒙,他努力“用自己的耳朵倾听世界的声音、时代的声音、生活的声音与内心的声音”,在多维视野中不断进行多向性探索。其理论结晶既富有艺术感觉又善于研讨哲理,有新的审美创造却不滥用新的名词术语,一扫陈腐评论模式的冬烘气、八股调,恰似打开一扇窗户,给文艺论坛引来清新之气、刚健之风。  相似文献   

5.
李商隐是中国诗歌史上最富艺术独创性的大诗人之一。但长期以来李商隐及其作品受到了不应有的冷落,从李商隐去世到明末的八百年中,竟无一部流传至今的整理研究专著。与千家注杜、五百家注韩的声势相比,显得黯然失色,而且明显滞后于整个唐诗研究。同时期,对李商隐的诗品、人品的评论多倾向于贬低甚至否定。宋元明时期李商隐研究冷落究其原因:一是与宋元明三代力主“存天理,灭人欲”理学盛行的大思想文化背景密切关联;二是李商隐诗的使事用典,朦胧多义,客观上形成了其诗的难解;三是跟宋元明时代诗论家但宗盛唐、忽略中晚的诗学观念有关。  相似文献   

6.
自宋以来,历代学者尤其是清代学者,在李商隐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以致岑仲勉先生曾感慨说:“唐集韩、柳、杜之外,后世治之最勤者莫如李商隐。”在前人成果甚丰的情况下,刘学错先生的新著《李商隐诗歌研究》不是匆忙地利用前人成果写关于李商隐诗歌思想艺术分析专著,写大部头评传什么的,而是通过对前人成果认真的总结与辨析。看到了即使有“后世治之最勤”的客观事实,但前人的准备工作有许多需要加强和补足的环节。他和余恕诚先生合作,出版和完成了《李商隐诗歌集解》、《李商隐文编年辑注》、《李商隐研究资料汇编》、《李商隐诗…  相似文献   

7.
作为“综合创新”文化观大力阐扬者的方克立先生,长期以来一直关注文化体用问题的研究。一方面,他自觉站在综合创新文化观立场上对“中体西用”论及“西体中用”论观点作了中肯的评论,并产生重要影响另一方面,他从理论建构角度对张岱年先生的综合创新论作了新的解释发挥,并将其概括为“马魂、中体、西用”论,提出了文化建设的新模式。他的这些创见,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朦胧"是古代诗歌审美的一种特殊境界。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是写朦胧诗的圣手,在李商隐留给后人的六百多首诗中最广为传诵的是他的无题诗,他的无题诗意境迷离,基调伤感,寄意深微,婉曲晦涩,具有一种绵邈隐秘的朦胧之美。李商隐独特的创作个性与善用比兴、用典等创作风格是无题诗的朦胧多义的形成因素。他的无题诗意境朦胧、造诣精丽、富于暗示的创作风格对后世的影响颇为深远。  相似文献   

9.
论李商隐诗歌中的“殉道”精神及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处于晚唐时期的李商隐,同当时绝大多数诗人的群体性心态一样,对现实抱有狂澜难挽、事不可为的绝望心态;但与众多晚唐诗人迥异的是,李商隐并没有避开灾难重重的末代社会,并没有放弃自己人生理想的追求,他的作品中始终贯彻着一种“殉道”精神。李商隐的“殉道者”心态,使他的诗歌带有一种迥异于众的审美特征,即所谓感伤美、残缺美、朦胧美等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述评结合的新闻文体,新闻评论对语言要素与表达方式的客观要求充分体现了自身独特的语体风格;运用得好,势必对新闻评论产生非常理想的“装点”效果。从微观与宏观两个层面探讨语言要素和表达方式对于新闻评论写作的重要价值,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