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法官:实践检验过的才可评判哲理的故事在欧洲西班牙的历史上,有一位名叫彼得罗一世的国王。他办事十分公正认真,所以对于很多人来说,他是正义的化身。一天,西班牙的法官不幸去世了,于是彼得罗一世向全国宣布,他将公开选拔法官。有三个人来向国王毛遂自荐:一个是宫廷里很有名望的贵族,一个是曾经陪伴国王南征北战的勇敢武士,还有一个是很普通的中学教师。在许多宫廷人员、朝廷大臣和三位候选人的陪同下。国王离开王宫,率领众人来到了城中。城中百姓纷纷前来观看国王是如何考验这三位候选人的, 相似文献
2.
人们常说“马太效应”,却鲜有人听说“马桶效应”。那么,何为“马桶效应”。马桶效应本意是指,马桶再臭,屁股坐那儿压着,一旦屁股离开,臭味马上出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过多地着眼于“等”,不要等到那些坐在马桶上捂着臭味的人离开以后再冲洗。 相似文献
3.
一天,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说:“你长大后想干什么呀?” 相似文献
4.
驴的遗嘱有一头驴,给老农拉犁耕地。老农发现最近这头驴不怎么卖力,可能是岁数大了。这个老农有点文化,在电视上听过一次管理讲座,学了点有关激励的知识。 相似文献
5.
正请平民赴"国宴"哲理的故事:不久前,瑞典环境大臣莱娜·埃克在首都斯德哥尔摩瑞典政府所在地举行了一场以"环境"为主题的晚宴。她邀请了政府前任和现任的高级官员参加,其中就包括前农业大臣玛格丽塔·温贝里。不料,当晚在玛格丽塔·温贝里到达后,埃克和其他来宾却惊讶地发现,此温贝里非彼温贝里。这位"温贝里"是位60多岁的女士, 相似文献
6.
六亲不认的印度理工学院[哲理的故事]卡梅娅是一名电脑程序员,她报考了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由于这家学院在印度十分知名,并且秉承严进严出的规则,先后三次报考卡梅娅都失败了:第一次是由于法语成绩差了两分,第二次是专业课少了一分,第三次则是面试成绩不佳. 相似文献
7.
在麻烦中找商机[哲理的故事]治疗跌打损伤的虎油,其疗效早被证明,但其销量一直停滞不前,厂商也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涂抹虎油这种液态药品时,如果不使用棉球,用量就会失控,药物在身体上随意流淌,在衣服上留下难以清洗的污渍,其难闻的气味非常浓烈,令年轻女子宁愿忍受疼痛也不愿涂抹.外地游客本来想购买带回家,但因飞机... 相似文献
10.
在东京银座开米屋[哲理的故事]四年前,日本包袋潮流品牌Sazaby的社长森正督提了一个非凡的创想:要在寸土寸金、奢侈品林立的东京银座开一家米店.可想而知,一石激起千层浪,社员们纷纷议论:在东京最繁华的商圈开米店?谁来逛?谁会买?森正督说:大米是最日常、最普通不过的食物,可也是最贴近消费者的生活理念.我... 相似文献
11.
一道关卡两重天
[哲理的故事]
清乾隆年间,新疆北部的阿勒泰地区发现金矿,关内的很多流民苦于生计,纷纷去那里淘金.清政府驻迪化(今乌鲁木齐)大臣知道后,与下属商议阻止流民淘金的办法.有幕僚表示,通往阿勒泰金矿区的路只有一条,派兵守住进出金矿的关口,不准往里运送粮食,里面的人没有了粮食,自然会乖乖出来.这位主管大臣采纳了... 相似文献
13.
海马的慢杀技[哲理的故事]在海洋鱼类当中,海马具有独特的外形:弯曲的颈子、长长的口鼻头部,看起来跟马相似,加上没有尾鳍,导致它是地球上行动最慢的泳者.由于游不快,海马一般生活于沿岸带,以卷曲的尾部攀附在海藻或其他水生植物之上.所有的海洋生物都喜欢吃桡足生物,海马也不例外.不过,为了躲避天敌捕食,桡足生物们在千百... 相似文献
15.
把琐事做得与众不同[哲理的故事]有一个年轻人,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证券公司做秘书.而秘书的首要职责就是将老板的日常琐碎事务处理好.这个年轻人是个爱动脑子的人,在端茶送水这些小事上,他揣摩出许多门道:比如,老板的话讲得多时,便多倒几次水;老板讲得慷慨激昂时,便不要去倒水,以免打断他. 相似文献
17.
“海豚法则:科学家对海豚的评价是富于智慧,和蔼可亲,是天生优秀的激励者、卓越的社交者与沟通者,这正是企业新管理模式中最需要的品质。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应运用“海豚”法则,要做到信念坚定,追求公平。管理层要胸怀宽广,乐于接受批评;要强调合作和团队精神,给下属更多的自主权和职责。 相似文献
18.
毛驴和白马一天,毛驴和白马结伴去山区。在平川大道上,白马四蹄腾飞,不一会儿就把毛驴甩到了后边。白马回头见毛驴摇着两只大耳朵,不紧不慢地走着,非常着急,便朝毛驴大叫起来:“看你那慢吞吞的样子.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到地方啊?你真是个庸才!”毛驴听了白马的训斥,一不生气,二不泄气,仍然一步紧一步地向前走着。 相似文献
19.
春秋战国时期,韩、赵两国发生战争,双方都派使者到魏国借兵,但魏文侯一口拒绝了。 相似文献
20.
“风声鹤唳”、∽晾弓之鸟”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形容、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神经极度紧张,听到一点儿“声音”就胆战心惊、惊慌失措。尽管成语总使人有夸张之感,其实成语是生活经验的总结、概括、凝炼;生活中,确实有人闻“声”丧胆,甚至还有看似强大的政权竞闻“声”丧权的例子。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