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要想正确理解什么是“绝对贫困化”,就必须先搞清楚什么是“贫困”。而要搞清什么是“贫困”,就必须首先把握住什么是区别贫富的根本标准。本文将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现象来说明仅仅用生活资料来区分贫富是极不完全的,进而说明工人阶级在贫困线以下的生活状态就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绝对贫困化”的社会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2.
由于学界对贫富两极分化的界定标准不一,对中国是否已出现贫富两极分化的判断也就不一致。衡量贫富两极分化的标准主要有两个:经济层面的标准和社会层面的标准。从经济层面看,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已达到联合国规定的收入差距悬殊的标准,且呈上升趋势,W型指数高且呈上升态势;从社会层面看,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强势阶层与弱势阶层之间的对立初步凸显。综合经济与社会两方面因素得出结论:中国贫富两极分化已初露端倪。  相似文献   

3.
刘敏 《兰州学刊》2010,(7):106-108,113
论述香港贫困问题中关于贫困标准、贫困状况与贫困原因等几个有争议的问题,提出如下观点:香港可设立基本与非基本两个贫困线并分别采取不同的救助方式,从而在保障底线公平的基础上进行柔性调节;应当把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结合起来,分别反映香港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不同状况;导致香港贫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结构性的,香港的贫困问题属于丰裕社会中的结构性贫困,与落后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性贫困有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4.
严重困扰当代世界发展的贫困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主潮流中,贫困是既影响各类国家首先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又影响和平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和平的突出问题。它是全球性的,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解决贫困问题是各国政府和人民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贫困是全球发展中的普遍性问题 当代世界发展潮流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现代化和贫困化共生。这里对现代化进程中的贫困问题发表一管之见。 1.贫困概念的界定 界定贫困概念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它是一个历史的、社会的、国别的范畴,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情况有别。一般说来有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之分。绝对贫困指处于维持一个人的生存和最低限  相似文献   

5.
姜玉欣 《青海社会科学》2002,(6):26-28,41,42
贫困是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完全根除的社会顽症。对于这一顽症的界定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指标和分类 ,但基本可以达成一致认同的是 :贫困意味着由于自身或外部的种种发展障碍或制约因素而得不到发展机会 ,进而陷入到一种持续的基本生活资料匮乏的生存危机和生活困窘状态。近年来各国政府都在努力采取各种措施 ,力图将本国的贫困人口减至最低。我国自 1994年国务院制定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 ,在反贫困问题上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当代中国的农村贫困问题依然严重存在 ,扶贫工作正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  相似文献   

6.
最近50多年来,拉丁美洲地区各国经历了经济增长、贫富分化、分配不公、贫困加剧、经济低迷、社会冲突、政治动荡的发展变迁历程。拉美地区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的这些矛盾、问题和困境,被称为“拉美现象”。在过去的50年间,拉美地区经济上经历了前30年的经济增长和后20年的经济衰退时期,政治上经历了由军事独裁走向民主政治的变迁过程。但不论经济、政治情况如何变化,分配不公、贫富分化、贫困加剧、社会动荡的局面一直未得到改变或好转。拉美地区长期贫富分化、社会冲突的原因很多,但社会财富长期过于集中,城市就业矛盾突出,社会保障政策不公和国家社会控制能力弱化是其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7.
明代嘉、隆、万时期农村的贫富两极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贫富两极分化明显加快,是明中叶以后十分引人关注的社会现象和严重的政治问题。它是当时社会大变动的必然反映,又制约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贫富两极分化是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的。物质财富是分化的基础,私有观念是分化的动力。核心问题是,富者如何富与贫者何以贫。嘉、隆、万一百年间,明代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人们的私有意识迅速膨胀,农村贫富日益尖锐的对立就产生于这种环境。在以农耕为主和特权统治的明代社会,争夺土地始终是构成两极分化的中心内容;凭借权势或改变种植结构进行多种经营是一部分人致富的主要途径,但两者的性质完全不同;政治、经济压迫是导致一些农民贫困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青年人的贫困与高房价,是近些年来中国发展尤其是城市发展面临的两个难题.青年人、尤其是出身低层的城市青年人的贫困,在很大程度上是近些年来不公正的分配机制的后果,其中伴随着一定的代际不公,高校扩招也带来了社会人群结构以及贫富关系的新变化.高房价与贫富分化互为因果.征收房产税、培植中产阶级并辅之以效率激励手段,建立或重构一个公正的分配制度,是改变青年人的贫困、抑制高房价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对于贫困问题的认识,除了要关注社会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也要关注那些并非贫困问题研究专家的人们在其日常生活中对于贫困问题的感知与体认,这种感知和体认构成了应对贫困问题的公共政策和行动的社会文化和心理环境;而在这方面,又有两类人的认知尤其重要,一是直接为贫困问题所困扰的那些不幸的穷人,一是社会中那些精英.本文从四个方面,即何为贫困、贫困归因、贫困问题的社会影响、解决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及主要责任者,叙述了精英对贫困问题认知状况的经验调查结果;进而又参照德·斯旺关于"社会意识"的界定,简要考评了精英的"社会意识"状况.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从封建社会起政府就一直承担着对贫困群体救助的主要责任.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政府施政理念和非政府力量的发展状况等方面的不同,政府对贫困群体的救助也存在明显差异.在我国封建社会对贫困群体的救助情况以宋代为界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宋代以前,除了官方救助以外,非政府的宗教救助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两宋时期主要是以官府救助为主导;宋代以后,民间慈善组织作为非政府力量,在社会救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代以来,我国政府社会救助受到西方理念的影响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政府社会救助制度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前期的国家-单位保障模式下,政府承担了全部救助责任;在后期的国家-社会保障模式下,政府对贫困群体的责任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1.
高尔基曾说过:人类生活一切不幸的根源就是贫困. 贫困,既是一个普通而常见的经济现象,又是一个内涵复杂的社会问题.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思想体系、不同的社会制度对贫困的理解和解释是不同的.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生产力发展阶段,贫困的表现形式、对之测度衡量的手段及其对社会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影响可能存在着很大差别.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探究贫困的本质属性及其深层原因,比较不同类型的反贫困模式,对于全面、深刻地认识贫困问题、解决贫困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城镇贫困具有区域性,不同地区、城镇之间的贫困状况及反贫困策略差异较大。研究发现:各个地区制定救助标准的方法存在较大差异,其所界定的贫困,部分属于绝对贫困的范畴,部分属于相对贫困的范畴;中国城镇救助标准的高低是与该城镇的经济实力、政治地位密切相关的,呈线性的正相关关系,具有地方政府依财力确定该地最低生活保障线和救助人群规模的嫌疑。反贫困地区差异模式的负面效应表现为:全国城镇贫困状况的准确度量和比较很困难,城镇贫困救助中中央的不作为和中央支持的滥用两者并存,加剧了地区间公民权利的不平等。因此,应确定一个中央给以支持和帮助的全国相对统一的绝对贫困线标准,中央以拨付救助款或转移支付的方式对贫困地区的救助差异进行干预和调整,并坚持下去以逐渐制度化。  相似文献   

13.
刘建伟 《天府新论》2011,(4):101-107
近几年来,围绕中间阶层的研究出现了较多的分歧和争论,集中表现在对中间阶层概念的界定、规模的认同、社会功能的认识以及发展程度的看法等方面。学者界定的中间阶层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概念界定是一种"去两边,存中间"的高度抽象的定义方法,但存在边界模糊、内涵不确定等不足;狭义的概念界定方法本质上是一种"特征描述法",特别是将中间阶层的外延界定为城市居民,无形中缩小了中间阶层的规模。其实,中间阶层可界定为:对社会资源和机会没有强控制力,处于一种生活自主、价值独立、具有自我满足感并适应性生活的生存状态的社会群体。这一定义的优点在于:揭示了中间阶层的本质特征和社会属性,消解了中间阶层概念的时空限制,避免了因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引起的歧义;强化了主观认同和感受在中间阶层认定中的作用,明晰了中间阶层在社会阶层序列和结构中的位置,明确了中间阶层的边界。至于中间阶层的规模测算,无论用经济指标测算,还是用综合性指标测算的方法,都是不理想的。比较理想的情况是,将客观统计指标和主观认同指标结合起来。对我国中间阶层的社会功能要做细致分析,不能笼而统之下结论。中间阶层根据社会经济结构的演变历程,可分为传统中间阶层和新式中间阶层,目前二者并存。判断中间阶层发展的程度,首先要确立评判的角度和标准。按照"四个标准"的要求,中国的中间阶层还未真正形成。中间阶层的形成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一、对社会保障概念的界定界定社会保障的概念是社会保障理论研究中的首要任务。由于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民族传统的巨大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至今还没有国际公认的、世界统一的社会保障界定。在中国,学者们站在不同角度,从不同的侧面对社会保障给予不同的界定。陈良瑾认为: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依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予以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侯文若的定义是“社会保障可理解为对贫者、弱者实行救助,使之享有最低生活,对暂时和永久失去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实行生活保障并使之享有基本生活…  相似文献   

15.
“社会排斥”概念:语义考察和话语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排斥概念逐渐替代贫困概念,成为国际公共话语中社会不平等和社会政策讨论的主流,影响着世界发展模式的变化。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社会排斥概念的现代语义起源于法国,而后通过欧盟的贫困项目及其组织传播到其他欧盟国家,最后逐渐被欧盟以外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所采纳。这个概念具有动态性、相对性、累积性、空间性等多重特征,它与贫困、剥夺、不平等、歧视等概念与话语相关,但是又与这些概念并不等同。在实际运用中,出于不同的研究需要,人们往往也对社会排斥的具体定义作不同的界定。此外,受不同的政治文化传统以及学科传统的影响,国际上形成了一些关于社会排斥的话语和研究范式。这些话语和研究范式影响着当前人们对社会排斥现象的理论思考和政策实践。  相似文献   

16.
贫困:对人权的侵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无法界定贫困,尽管我们不愿承认这一事实。是笼统地解决贫困问题,还是只顾极端贫困,在这两种意见的矛盾中有某种含糊,由于这种含糊,民主国家无视贫困这种不平等的经济和社会动因。结果,对极端贫困的反应,特别是当它们成为公开的目标或重点时,恰恰侵犯了它们在形式上应该表达的基本平等权利和尊严。于是,扶危救困的措施不仅没有提供摆脱危困的出路,反而使危困人群安于穷苦,在受人恩惠时庆幸自己不致有极端贫困之虞。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人靠施舍的最低福利而生活,他们没有“权利”。在一个宣扬没有工作就没有人权,没有公民权和政治权利,以及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世界里,我们是否应该学会将贫困视为一种不可避免、不可回避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南宋两浙地区城镇居民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宋时期 ,两浙地区城镇居民的社会结构趋于复杂化和多样化 ,贫富分化和社会等级十分明显 ,贫富之间的变化相当频繁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此时期城镇发展的特点。但在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城镇 ,其具体情况又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山东省农村低保家庭的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对农村贫困群体人口的实际生活状况和农村低保制度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当前农村低保人口生活依然十分贫困,农村低保还存在保障范圈小、保障标准低、地区差异大、低保对象界定不科学、透明度不高、配套政策不完善等问题.完善农村低保制度的对策建议:扩大保障范围,确保做到应保尽保;合理确定低保对象,做到公正公平;科学制订保障标准,做到既能保生活又能促发展;加大宣传力度和工作透明度;完善配套政策,加强与其他惠民政策的整合;健全农村低保工作机制等.  相似文献   

19.
莫文竞 《理论界》2009,(7):148-149
当前在我们国家的居住空间隔离研究中存在一个问题,即认为我国与西方城市居住空间隔离特征均是贫富社会分层的空间隔离,其实不然,通过系统研究西方与我国城市居住空间隔离的概况及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知道西方主体特征是少数群体的隔离,而我国是贫富社会分层的空间隔离,两者情况完全不同,需要我们采取不同态度及方式对待.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村制度变革为农民创造了初始机会均等的增收致富机会,但由于农民个人专用性资产积累的不同,即主要是农民自身干中学技能和社会支持关系的不同,导致农民打工就业、经营活动等增收致富方式的分化,进而使农民之间收入增长的规模和速度呈现明显差异,农村内部的贫富分化由此产生.尤其是近两年来,少数经营大户依靠社会支持关系增强而实现收入迅速增长,成为当前农村内部贫富分化加速的重要原因.农村内部贫富分化的改变,需要农村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各种制度协同改善,并为"农二代"发展提供公平的社会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