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独秀是个复杂的历史人物。他曾经是个“拉车前进的好身手”,后来却堕落成革命的叛徒。林彪、“四人帮”出于篡党夺权的需要,任意褒贬历史人物。他们硬说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中的尊孔派”、“混入党内的同路人”,一笔抹煞了他的历史功绩。谁要是不同意他们的说法,就给谁扣上替陈独秀“翻案”、为叛徒“唱颂歌”的帽子。关于陈独秀的评价问题从此成为森严的禁区。 我认为,不能因为陈独秀后半生的罪过否定他前半生的历史功绩。否则,不仅违背实事求是的精神,而且无法科学地阐明五四时期的历史面貌。一 陈独秀是五四前期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和主…  相似文献   

2.
看了饶良伦同志《试论五四时期陈独秀的思想变化和历史功绩》(见《黑龙江大学学报》一九七九年第二期)一文,很受启发。只是对陈独秀的“开明专制论”,我与饶良伦同志稍有不同意见,现提出与饶良伦同志讨论。 饶良伦同志在谈到陈独秀同假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论战时指出:“由于他对 ‘新的装束和新的武器’还不习惯,因此他在这一时期的战斗中,既没有像前期新文化运动中的那种叱咤风云的威风,也没有取得像过去一样的所向披靡的战果。有时他甚至从旧仓库里搬出原来的刀枪上阵,以至被打落马下,当场出丑。”对于刚刚接受马克思主义而又对马克思…  相似文献   

3.
陈独秀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五四”以前,特别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是其思想基本定型的关键时期。全面评价和理解陈独秀一生的思想变化和政治生涯,就必须准确地把握其此时的思想脉络。本文仅从哲学思想之一端作一次初步尝试,以图能得到应有的启示。由于陈独秀没有专门从事哲学研究,所以他没有专门的哲学著作,有关哲学思想的材料散见于其政论、伦理、文教及其他论著中。通过我们认真整理、仔细分析发现:陈独秀的哲学思想不仅观点比较明确洗炼,而且与前人乃至同时代人相比,又有独到之处,具有鲜明的总结意义…  相似文献   

4.
陈独秀与新文化运动王劲,苏培新秦汉以来,政治在中国传统的统治秩序中一直居于中心地位的现象,决定了历代知识分子无可争辩的对国家政治现实抱有高度的热情,特别在近代国势日衰的情况下,救亡图存成为压倒一切的时代主旋律,人们更是把富国强兵的希望都寄托在政治变迁...  相似文献   

5.
人权自由是民主在价值层面的含义.在1920年转向马克思主义以前,特别是新文化运动前期,陈独秀致力于对国民进行自由启蒙,为民主制度的建立奠定思想基础.其贡献主要表现在倡扬人权自由、反对儒学专制、号召国民运动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五四”运动是一次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它是在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启发下发生的,它的发生又使新文化运动进一步深入发展。 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五四”运动中突破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接受、宣传了马克思主义。《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由它掀起的这个新文化运动到了“五四”运动,才得以形成规模壮阔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李大钊早在“五四”的前一年起,就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1918.7.1),《庶民的胜利》  相似文献   

7.
胡明 《求是学刊》2003,30(6):113-118
《新青年》杂志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一柄最响亮的号角,一面最鲜艳的战旗,陈独秀正是手擎这面战旗、吹响这柄号角的时代英雄与先锋战士。陈独秀在中国思想文化的沉沉黑夜创办了《新青年》杂志,并以主编的身份亲自撰写了一批具有思想震撼力的文章。文章探讨了《新青年》诞生的背景与过程以及最早的思想光芒。  相似文献   

8.
北伐前夕,陈独秀一纸《论国民政府之北伐》,在共产党和国民党中都引起轩然大波,当时的舆论界为之哗然。人们认为他反对北伐,或者认为他曾赞同北伐,后又变得消极。这种争论从当时一直延续到现在的党史学界。由于陈是当时中共的总书记,人们认为他的态度反映了中共的主张,所以,这篇文章便显得格外重要。笔者最近翻阅一些有关资料,感到60多年来人们一直误解陈独秀,无论说他反对北伐,还是说他的态度由积极变为消极,都不能准确解释陈独秀当时的思想。笔者认为,陈独秀始终是赞成北伐的,他的文章是对自己的“北伐观”的直抒胸臆,代表了中共党内一些人对北伐较冷静的看法。本文拟对陈独秀的“北伐观”及《论国民政府之北伐》发表的直接动因做一探讨,敬请指教。  相似文献   

9.
发愤之作:《夭火在中国燃烧》作者王观泉先生系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享受国家津贴的资深。研究员其社会兼职为中国鲁迅协会理事、中国现代文学会理事。王先生已出版的著作有:《鲁迅年谱》、《鲁迅美术系年》、《鲁迅与美术》、《欧洲美术中的神话和传说》、《席卷在最后的黑暗中一一郁达夫传》、《一个人和一个世界一一瞿秋白》、《被缚的普罗米修斯——陈独秀》及《人,在历史的漩涡中》等。传世名著多为发愤之作。司马迂因自己受宫刑而痛不欲生,然未自弃,发愤作《史记》是也。上世纪2 0年代开新红学先河之《红楼梦考证》乃胡适于上海亚…  相似文献   

10.
唐文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云:“他(指陈独秀)还表示: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文学正宗之说,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这种态度比起胡适‘不敢以吾辈所主张为必是’来,显然也要勇猛得多。”这里的意思是说,胡适在白话取代文言的主张上,态度不如陈独秀坚决。是耶?非耶?我认为有加以辩正之必要。白话取代文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的黄遵宪、龚廷梁、陈荣表都曾主张用白话行文,“欲令天下之农工商贾妇女幼稚,皆能通文字之用”①。由于影响较小,他们的主张很少有人知道,在社会上也没有形成势力。…  相似文献   

11.
一九一五年十月十五日出版的《青年杂志》(即《新青年》杂志)上,陈独秀翻译了泰戈尔诗歌四首,题为《赞歌》。这是目前发现的泰戈尔诗歌最早的中文译作。由于当时白话文尚未流行,所以译诗仍采用古文,现摘录二首如下:  相似文献   

12.
赵稀方 《阅江学刊》2013,(5):120-131
晚清以来的翻译至《新青年》得以转变。《新青年》的翻译,经过了陈独秀、胡适、周氏兄弟三个阶段,奠定了中国现代翻译的格局。《新青年》之后,《新潮》《小说月报》继续了《新青年》的翻译事业,也体现了《新青年》内部的不同走向,大体来说,《新潮》较多承续胡适的思路,茅盾的《小说月报》较多发展周氏兄弟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如何认识开除党籍后的陈独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独秀在我党的历史上曾经是个有影响的人物。如何认识陈独秀,乃是历史人物评价中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张巨浩同志就如何认识开除党籍后的陈独秀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本刊载此,以期推进评价历史人物之研究。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中国在经历了2000多年封建社会以后,从1840年鸦片战争起,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发动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陷入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任务远远没有完成。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一代先进分子,创办《新青年》,  相似文献   

15.
葛彬 《探求》2005,(6):64-67
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独树一帜地提出了妇女解放必须与社会革命相结合的新思想。这一思想于1921年他在广州活动的8个月期间得到了较完整的表述。他在广州一系列演讲中分析了妇女受压迫的阶级原因和性别原因,把女子问题与社会主义联系起来,提出了妇女解放的根本出路是走社会主义道路。他还强调了女子的“人”性特点,从而进一步唤醒中国女性的自身革命觉悟。  相似文献   

16.
冯骥才的《怪世奇谈》系列小说,以颇为反讽的态度重述被“五四”新文化运动定性为封建糟粕的辫子、缠足和阴阳八卦,试图以世俗精神和常识经验为依据颠覆“五四”式启蒙话语的逻辑,体现出作者拒斥理性启蒙、回归常识启蒙的心态.  相似文献   

17.
五四科学思潮中,以《新青年》及陈独秀为代表,把对科学的提倡同探求先进的社会学说紧紧联系在一起,从赞扬理性、倡导文化启蒙转化为寻找社会改造、民族救亡的理论武器,导向对马克思主义的崇奉;以《科学》及中国科学社为代表,坚持以更新民族文化为目标,大力宣传近代科学知识,介绍科学方法,倡导科学精神,开展科学研究,开辟了中国现代科学的发展道路,并从文化的形态引进了科学。  相似文献   

18.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救母记曲本》,是新文化运动巨匠胡适先生旧藏珍本戏曲之一。戏曲史学家吴晓铃先生曾为之撰写跋文,认为该本系清宫连台大戏《劝善金科》的祖本之一。吴氏之后,此本下落再未见披露。笔者于北京大学图书馆访得此本,对其来源进行了考证,并以之与明《目连救母劝善戏文》、首都图书馆藏康雍旧本《劝善金科》、清武英殿本《劝善金科》相比勘,介绍了《救母记曲本》的主要内容,并对其版本源流进行了梳理,说明了其版本价值。  相似文献   

19.
要说2011年最星光璀璨的国产大片,非《建党伟业》莫属!其中,冯远征饰演的陈独秀一角在影片中戏份最多,当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不仅看到一位领袖在历史舞台上纵横捭阖,还能看到一个男人在婚姻中的无奈迷失。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黄远生作为新文学运动的先声,在总结辛亥革命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从提倡新文学入手,“以浅近文艺普遍四周”,使中国人的思想与现代思潮接触,改造旧有中国思想的主张。这成为一种新的信仰,为当时许多人所信奉,与此相联系,黄远生的新文学思想也启迪了文学革命的先驱陈独秀、胡适等人,身在异邦的胡适通过《甲寅》以及在美国发行的报刊等,接触到了黄远生的新文学思想,受其启发,文学革命思想潜滋暗长,他的20年不谈政治,专谈文化,注重形式革命,以及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所倡导的旨在普及行远的白话文学正宗说等“文学革命八事”的理论基础,与黄远生的新文学思想均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