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经元善是中国创办女学的第一人,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我国的女子学校教育和妇女解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兴办女学在20世纪初蔚为大观,其中由南社人创建或参与的女学数量众多,苏苏女学即为典型代表。透过这所民办女学堂的创建宗旨与经历,可以清晰地看到南社人对女学教育不同于改良派的全新诉求,也可以在体味其艰难维持之余,分析造成这种困境的多方面原因。由于苏苏女学身上所体现出的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由此也可获取到探查20世纪初民间办学与女子教育概况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女学从出现、产生到发展,从制度确立到大中小学招收女生,大约经历了四五十年的漫长历程.这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又受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其中,社会中上阶层中有识之士的努力起了重要作用.而女学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开展,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观念的变化,反过来才真正成为女子教育不断发展的现实基础与时代契机.  相似文献   

4.
19世纪7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逐渐兴起,以郑观应、王韬等为代表的早期维新派思想家面对民族危亡,提出了一些兴女学的思想和主张,成为近代中国最早关注女子教育的思想家。甲午战后,以康梁等为首的男性精英们,进一步认识到了女子教育问题与国家兴亡之间的密切关系,推动了兴女学思想继续向前发展。进入20世纪,受维新人士的启发和鼓噪,早期知识女性们的女性主体意识逐渐觉醒,并试图从自身经历出发解读女子教育问题,标志着维新语境下的兴女学思想达到了高潮。尽管维新语境下的兴女学思想还没有达到系统化、全面化,但它却开创了五四时期兴女学思想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鉴于"堂堂之中国,而无一女学堂",经元善等创办了经正女学。作为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所女子学校,经正女学打破了教会女学一统天下的局面,但同时,不管在办学过程中,还是在办学思想、课程设置、管理制度等方面,它都深受传教士和教会女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吕碧城是近代倡兴女学的先驱者。在维新人士提倡贤妻良母主义的时代,她站在了先进女性的行列,主张女子应打破封建束缚,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受教育权,养成独立人格,并提出了自己的女学思想,在女子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教会女学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近代教会女学是由西方基督教传教士在华兴办的一项教会教育事业,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有显著的特色。论文探讨了近代教会女学产生的背景,发展的阶段,课程、教材、教法、教师及其组织管理等方面的主要问题。通过考察和初步研究,认为教会兴办女学是传教士开展传教活动、扩大宗教势力的需要;教会女学在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史上有开风气之先的作用,并对近代女学运动产生影响;教会女学有助于近代中国社会思想的转变,但不可能解放中国妇女  相似文献   

8.
《女学报》是晚清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妇女报纸,它在女子教育刚刚萌生的时候就集中地探讨女学问题,从为什么兴办女学、兴办何种女学、兴办女学为了什么、如何兴办女学四个方面来讨论如何发展女子教育。  相似文献   

9.
浅析梁启超兴办女学的思想主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近代戊戌变法维新时期,维新派志士梁启超非常重视和关注广大妇女的解放问题,并把妇女解放和拯救国家危亡结合在一起.他做为妇女解放运动的积极宣传者,在大力提倡“男女平等”、“男女同学”等教育思想的同时,理论付诸实践,首创了中国第一所女子学堂,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提倡妇女教育、兴办女学的积极实践者.  相似文献   

10.
《论女学》,是梁启超用来宣传其维新思想的一篇政论文章,文中强调的女子应受教育的主张,为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历史揭开了崭新的一页。为了借鉴其中的优秀思想,在原文的基础上,对女子应成为教育对象的问题,首先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引出女子不受教育的原因及危害,提出了女子应接受教育的观点,着重分析了女子受教育的必然性,最后又结合女子受教育的条件,对梁启超的女子应成为教育对象的问题作了进一步地客观评价及启示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京派"文学以其独立的文学创作姿态给现代文学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在"京派"文学中见到的乡土特色、人性关怀和文学审美的个人化追求,在沈从文的创作中都得到了极致的体现,或者说,沈从文的创作为"京派"文学确立了基本的格调与范式。  相似文献   

12.
经权说是公羊学思想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它指的是既守经志道,又要根据具体情况变通行权。即在常态下守经,在变态下行权。这种灵活的变通思想对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文化等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实,这种原则性与灵活性的辨证思维,对于我们今天解决台湾问题、更好地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处理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大事,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明朝中后期的诗人马之骏,在当今的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中无人提及,对其文学创作的研究也几乎是空白.其实他在当时颇有诗名,并同竟陵派的钟惺互为诗酒之友.其留有诗文集<妙远堂集>四十卷.后人曾于清代重刻其诗歌选集<妙远堂诗钞>五卷,收马氏诗800余首.  相似文献   

14.
贾岛诗与竟陵派源流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化背景和诗人自身经历的角度,我们可以发现以贾岛为代表的“晚唐体“与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有着惊人的相似。他们均出现于时代末期,代表人物均有着不解的佛禅情结,用静、冷的笔调来描摹末世心境,在文学上表现为寒瘦、佶屈聱牙。  相似文献   

15.
蒙文通经学四变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文通的经学思想承廖平而来并加以发展。他批评汉学流弊 ,倡鲁、齐、晋之学 ,以地域分今、古 ;破弃今、古文经家法 ,而宗周秦儒学之旨 ;其后 ,蒙文通又提出汉代经学乃融会百家 ,而综其旨要于儒家而创立的新儒学的见解 ,推崇西汉今文经学 ;后于晚年对今文经学提出批评 ,认为今文经学乃变质之儒学。蒙文通的经学思想内涵丰富 ,经历了四次变化 ,值得认真总结与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6.
晚明竟陵派以钟惺(1574—1625)和谭元春(1586—1637)为代表。20世纪80年代至今,学界对它的研究进入繁盛期与收获期,许多问题如竟陵派的地位及其与公安派的联系和区别、钟、谭生卒年及主要经历、《诗归》及其文学主张等都获得较深入的分析和求证,钟、谭著作得到整理。其间,一批具有研究生资历的中坚力量涌现出来,他们为竟陵派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7.
《诂经精舍文集》是阮元编选的唯一一部有关诂经精舍诸生经史文赋之作的结集,入选文章都由其"亲为点定",其中删繁就简,首尾排序,颇有抉择。考察入选文章,可知阮元意在引导诂经精舍诸生于治经研史上摆脱"庸近",树立治经宗尚汉人训诂的门径;于诗歌文赋方面,也与经史研究相配合,提倡"小学辞赋同源共流"的文风。  相似文献   

18.
从发生学的角度,《走出“荆公新学”》较早地对学界“新学”、“王学”互指现象提出质疑,但也存在偏重官学形式而将两者割裂的问题。实际上,从王学官学化、“新学”概念的由来、内涵及宋人态度等看来,王学与新学在历史上分别与两种“新学”概念相联系:一是见于史料、立于学宫、主要包括《三经新义》、《字说》的与“王学”存在差异的“新学”;一是由新经义、新字学、新学风、新学学派等四个构成,有官学、新经学、学派三种含义与“王学”完全等同的“新学”。虽然这两种“新学”概念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最终被合一,但在具体的思想研究当中还是应该加以注意的。  相似文献   

19.
2005年超级女生登上它的顶峰,2009年改头换面的快乐女生没有出现主办方期待的卷土重来,而通常被认为超级女声、快乐女生模板的美国偶像却一如既往的延续着辉煌。通过多角度、多形式较为全面的分析比较了超女、快女与美国偶像的主要差异,在此基础上分析比较了超女、快女与美国偶像外部社会结构情境的差异,并从三个方面对差异背后的深层次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