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10来“民工潮”构成了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一个独特的引人注目的现象。据有关部门估计,我国现在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有近1.2亿人。有外出,就必有回流。一种是暂时性回流。即农民外出后回家探亲、忙农等。之后又外出:另一种是永久性回流。即回家后不再出去或没有能力再出去。从长远来看。外出农民工绝大多数终会返回乡里。变成永久性回流农民工。改善他们的生存状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马国正 《决策探索》2004,(12):35-35
一、农村治安管理滞后。形势堪忧。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社会治安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是千家万户各自耕种.管理分散:另一方面是青壮年农民外出务丁.老弱病残、妇女儿童留守家园.在治安管理上形成了“后方空档”.给犯罪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机。农村盗割电缆、盗抢机动车、水利电力设施和农户被盗抢案件占刑事案件的80%左右。发案的主要原因是防范不到位.大部分根本没有防范组织.农村治安人员报酬得不到落实.工作没有积极性.  相似文献   

3.
2004年以来,中国外出务工的农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因为这个一直被假定为“无限供给”的资源似乎一夜之间具有了稀缺性。2004年春季以来,不但福建、“珠三角”、“长三角”等发达地区, 甚至江西、湖南等一些内陆地区也出现了招不到农民工的“民工荒”现象。“民工荒”现象的突然显现并不仅仅是宏观方面的原因,由于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潼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呈现出人规模、大范围、大流动的态势,形成了外出寻找就业机会的“民工潮”。对此,潼南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全县启动实施了30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打工经济”即劳务经济随之蓬勃发展起来。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已成为近几年农民收入增加的主渠道,许多农民依靠外出打工走上了“致富路”,有力地推动了潼南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我们的主要作法和体会是。  相似文献   

5.
正推荐度指数把土地交给爱种地、能种好地的农民,这不光是黑龙江的选择。在上海松江,眼看着土地成为新的摇钱树,农民都铆足了劲要抢着种。不是本村村民的不行,没一点务农经验的不行;工作不辞、三心二意的不行;品行不好,好吃懒做得不行……就在这些苛刻的条  相似文献   

6.
以探讨农村地区农民外出务工现象对当代农村、农业及社会产生的影响为目的,本文对于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棕溪镇的外出务工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研究,总结问题的同时提了几点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徐浩程 《决策》2012,(4):18-21
"他们不会回来了!回来干什么,在家没几天就受不了!"春节,在外务工的"90后"儿子,回家过年却难以忍受寒冷的天气,执意要住进宾馆.这让刘友才至今仍感到无奈. 不过,刘友才很快发现,他儿子并非个例.他打遍了阜南县城宾馆的电话,无一例外是客满.在这个劳务输出大县,不适应故乡"气候"的外出务工者,不止是小刘. 此时距离1984年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城务工,已经28年. 28年间,农民外出务工一直被视为国情使然,被视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数亿农民告别乡村,涌入城市.  相似文献   

8.
杨甫祥 《决策》2012,(4):6-7
近年来,明光市积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滁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推动全民创业"战略部署,积极引导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实现了从输送务工者到引回创业者、从输出劳动力到引回生产力的良好转型,为市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 一、基本情况 明光市总人口65万,富余劳动力达33万人.2001年-2010年,全市常年有外出人员15万人左右.但随着明光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特别是工业化的提速和工业园区的扩张,加上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加快,2005年以来,逐渐出现了从外出"打工潮"到返乡"创业潮"的现象,为市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明光市委、市政府抓住这一契机,因势利导,通过出台政策,创建平台,优化服务,助推"凤还巢",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9.
一、“廊坊现象”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和体制创新,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人们习惯用“现象”来概括。可见,没有特色,就没有现象。廊坊在经济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所以,我们称之为“廊坊现象”。 之所以提出并研究“廊坊现象”,主要有以下原因: 十几年前,廊坊市在河北省还是一个相对贫困的县级市,1989年改为省辖市后,经济发展开始显示出赶超的态势。“九五”以来,廊坊经济取得  相似文献   

10.
农民“转户进城”的愿望淡薄 2013年,河南省许昌市的户籍“非转农”现象逐步得到遏制,但近两年依然保持在1 000人左右. 另外,主动“农转非”的人逐渐减少.据许昌市公安局户政基础大队相关负责人介绍,早在2002年许昌市就全面放宽了城市户籍迁入的条件,但效果一般. 许昌县尚集镇宋庄位于许昌市以北4公里,村支书宋世乾说,村里外出务工的人很多,但近几年迁入数人,“迁出的几乎没有”.  相似文献   

11.
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和资金投入是基础,人才支撑则是关键,而以下五种人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更不可忽视,他们是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科技人员起着“孵化器”的作用。农业要上去,必须依靠现代科技,而现代科技是靠科技人员掌握的。所以,一方面,要利用远程教育、农函大等形式,引导农民不断学习农业新知识、新技术;另一方面,广大科技人员要更多地深入农村一线,实行科技入村入户,建设一批科技园、科技示范基地、龙头企业,形成“一个科技人员建一个科技示范区、带一批农民”的机制。只有科技人员带成果和项目入村入户,才能提高优良品种覆盖…  相似文献   

12.
新农村实践     
《领导决策信息》2011,(39):22-22
在湖南省.农民只要购买农业科技公司推出的“套餐”农业服务,犁田、插播、杀虫、收割、脱粒、烘干等各个环节公司都会提供一条龙服务.一位农民就可以耕种几十上百亩田.破解了当前农村无人种田困局,成为加速粮食生产规模化发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官家大戏场     
张鸣 《领导文萃》2009,(19):100-104
官家大戏场 中国人喜欢戏,不惟看,而且喜欢自己演。太平天国兴起,天下大乱,“不知有几人称王几人称帝”。称王称帝的人,经常抢戏班子的戏衣,袍笏登场,就在戏台上“登基”,除了没有唱,跟唱戏没有多少分别。义和团的好汉,喜欢上法。  相似文献   

14.
金言 《决策探索》2004,(1):45-46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把凡能挣到钱的行当都冠以“经济”头衔。比如,农民外出打工谋生叫作“劳务经济”;有人办杂七杂八的培训班赚钱,称做“培训经济”;这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人钻窟打洞地买通关节,同学校联手,把挣钱的目光瞄向在校读书的学生(含幼儿园),形成了令人可怕的“学生经济”。“学生经济”的实质是一种严重的腐败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孙保生 《决策探索》2011,(13):86-86
长期以来,国人对“公车”私用现象越来越多、越来越失控一直意见很大,但又无可奈何。君不见:公车使用者探访亲友用公车,外出购物用公车,接送孩子用公车,参加大小宴会,甚至家属外出办事也用公车;开公车的司机也沾光,用公车“顺便”接一下自家的孩子或办点私事,都是家常便饭,小事一桩:而且,这种公车私用的范围还在不断地扩大:连警车、救援车也加入了这个行列……  相似文献   

16.
■5月28日,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第七届全国“创业之星”经验交流表彰大会上强调,促进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战略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工作。要深刻认识促进农民就业创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力营造有利于农民就业创业的政策和制度环境。要鼓励农村各类人才成为创业主体,既倡导农民外出创业,也鼓励农民就地创业,还要支持外出的农民回乡创业,努力走出一条以创业促就业、以就业带增收的农村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赵娬燕 《经营管理者》2013,(19):243-243
流动人口的犯罪问题日益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使为了某生存而外出打工者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面对流动人口的犯罪,一方面要加以惩治,另一方面也要解决流动务工者所面临的困境,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8.
中国正面临严重的老龄化问题,老龄化最直接的一个影响已经在内地不少省份出现,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农村劳动力的“老龄化”。2006年12月12日《经济参考报》发表一组调查文章反映: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在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在农业大省河南和湖北,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老龄化”现象突出,农业生产面临“后继乏人”的窘状。  相似文献   

19.
董琳 《决策探索》2009,(18):55-56
千百年来,“男耕女织”的小农生活和“男外女内”的性别分工,把妇女定位于家庭。在人们看来,农村妇女只是生活在一个个农户中的“女人”,没有谁把她们和农业发展、农村建设的大政方针联系起来。实际上,农民历来是由男性和女性共同组成,农村妇女从未脱离过农业生产。从建国初期的互助组、合作社,到人民公社的集体生产,妇女都是与男性共担农业重担。尤其是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当大多数男性农民外出打工时,妇女又接替了男性的农业劳动,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现象十分普遍。许多农村儿童因种种原因而“留守”在家里,失去了直接监护人,面临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留守儿童家庭因为生活的压力,他们关注的问题往往是学生最起码的安全和生活上的问题。对孩子心理上的、精神上的一些需求很少关注,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极其不利。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各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