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找到没有本质的事物,也就是找到历史中的他者———这是一种将传统生物树式谱系链斩断后生成的新的谱系真相,尼采就是在这个全新的倒置构境层中透视传统道德和重估一切文化价值的。正是在这个传统谱系倒序的构境意义域中,福柯深入地发展了尼采这种新的倒置的谱系观念。他提出,谱系研究就是要重新面对那些被总体性历史棱镜剔除的黑暗中的独特事物和现象,让它们重现,即不再是某个重大历史目的和伟大进步目标的“阶段性”事件和“不成熟”的雏形,它们只是无本质的自己,即非目的论中的历史他者,这也就是反对起源的谱系研究的真正历史对象。  相似文献   

2.
在《规则与惩罚》一书中,福柯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权力策略.资产阶级通过纪律的规训,实现了对空间的分区等级化处理,对生命活动的持续性微观控制,对社会进步和个人创生的建构,对力量以一种新的方式的整合.这种资产阶级政治的细节本体论迥异于传统权力运行的宏观对象化,其强制力虽隐形却强大无比,生存其中的生命个体去留随心的“自然状态”也只是流于表象.  相似文献   

3.
福柯认为,作为主体而出现的人并非历来存在,而只是现代性认识型的特殊历史产物。现代性的人,在古典认识型的表象意义上只是一个空无,我们只有通过关于他的词、他的机体和他制造的客体才能靠近他,才能描绘他的面孔。这个新近被生成的人在现代认识型中由四重规定性构成,即有限性、经验与先验、非思及起源。福柯断言,现代主体意义上的人,必定是一张在历史上必定被抹去的面孔。他还认为,人文科学如同人一样,并不是一种始终存在的东西,只不过也是一种19世纪以后出现的新事物。  相似文献   

4.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吴语>和<越语>,天道及其认知是其核心的思想线索.<吴语>和<越语>揭示了一个认识天道的悖论.这个悖论由两类人物所代表:一类是以吴王夫差和吴国外交官奚斯为代表的认识天道和应用天道理论的逻辑;一类是范蠡、伍子胥等为代表的认识天道和应用天道理论的逻辑.这两种天道观具有一定的对立性,显示了认识天道的悖论.同时,两种认识天道的方式又具有逻辑上的相似性,这些相似性显示了中国先秦天道文化和认识文化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5.
资本主义社会发明的新的统治形式,正是与之前的外部强制(高悬的皮鞭)截然不同,即通过控制人们的内在思想中的自主的构境式认同使其自我奴役!权力不再表现为直接的压迫,不再是被具象主体拥有的外部强制,甚至成为了人们自觉追逐的他性镜像(对自由、民主的向往)。它的实现正是通过自拘的纪律,它代表了一种资产阶级全新的社会控制论核心,它的缘起是资本力量让劳动者通过对工厂中与生产运转机制相一致的纪律(技术规范要求)的自我认同,通过持续不断的训练和操作,使外部的纪律内化为自我遵循的身体化规训,以实现对肉体的根本操纵和支配。这恰恰是资产阶级所谓民主社会中普遍发生的自我奴役的自拘性的真实基础。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问世后,随之诞生了似乎永无休止的各色解读。家事说是小说流传初期,清人以当朝历史人物敷衍到小说故事情节中而产生的种种说法。论及原由,与小说发展历程以及在小说审美过程中一直不脱历史观念有关。清人周春代表了当时正统文人对小说与历史之间界限不清的解读方式。  相似文献   

7.
在光亮的自由、民主、博爱的面具底下,资产阶级精妙的社会惩罚开始从司法机制上转向一种无形的"没有肉身的"实在,即人的灵魂存在。在以认知为控制和支配力量的隐性权力线之下,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建构了有史以来最精巧存在构式的微观权力物理学,在资产阶级新型的处罚中,没有痛苦、没有感觉的暴力成为统治和支配的构式核心,由此生成人类文明中第一座现代灵魂的监狱。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性认识型中,世界被重新构序了,这是一种被重新改写的大写的历史.18世纪财富分析消失的地方,经济过程通过生产及使生产成为可能的一切的周围重新聚集;古典认识型自然图表消失的地方,生物在生命之谜周围重新聚集;普通语法消失的地方,语言在多样性的词形变化周围重新聚集.  相似文献   

9.
在萨特的语境中,总体性不是卢卡奇作为价值悬设意义上的总体性,也不是传统马克思主义中脱离人而单独存在的物质事实的总体性,而指的是以在者面目呈现的人创造物的惰性集合体。但不论是哪种总体性,它们在本质上都是海德格尔所批判的那种不变基始的本体论逻辑。在这里,萨特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为前提,以海德格尔的非在者意义上正在发生逻辑为主导,上演了一幕反叛总体性,走向总体化的戏剧,实现了总体问题的个人转向,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有着积极的理论贡献。但是,由于他用个人的总体化活动替代了马克思的社会物质生产活动来解释历史的发展,这注定他必然会滑向异化的深渊。  相似文献   

10.
伊格尔斯的《德国的历史观》是一部德国历史主义学派在19、20世纪的兴衰史,是对兰克史学的一次思想总清算,但还不是对德国历史主义学派的全面评价。我们应该把德国历史主义学派看成是德意志民族主义运动的一部分,它在推动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崛起方面起到了较大的积极作用。它对外交领域以及对国家政治的专注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不过它未能及时发现与纠正时代的不良发展方向,而是以其固有的特征与影响促成了专制国家以及极端民族主义灾难。历史主义的个体观念,虽然能够使历史学者更进一步深入历史细节,却不能达到社会学、经济学等"类学"的认识效率。历史主义所主张的对客观公正的追求、对价值判断的自律,尽管未被当年德国历史学家真正做到,在原则上却是值得肯定的。与历史主义相伴生的价值相对主义,虽然有利于历史的研究与历史人物的理解,却很容易蜕变成一种"老好人"哲学,无力抵抗历史与现实中的邪恶势力。  相似文献   

11.
这里的话语是言说背后的一种看不见的东西,一种让你能说(能思、能写)的功能系统。就在你说、你写、你思时,它突然在无形的支援背景中被建构起来,成为支配你思想构境的隐性系统,就在你的话音(思绪、书写)落下之时,它应声解构和消失在黑暗之中。话语有一个物质性的支撑(说、想、写),可它并非实体性的物质实存,而是一个瞬间建构—解构的突现和消失的功能场境。正是它,向我们呈现了通常人们每时每刻在不经意使用的言说、写作和思考的话语中实际上存在着一种抑制和排斥性的压迫。  相似文献   

12.
由梁启超1902年发表《新史学》而启动的“史界革命”至今历时一百一十周年.这场革命对历史学研究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负面影响,却至今未能得到学术界清算.基于这一事实,本文对《新史学》所信奉的“线性进化论”及其“四弊二病”说作一比较深入的分析和批判.  相似文献   

13.
《〈禹贡〉"九州"的考古学研究》将考古学上龙山至夏商时期的有关资料,拿来与《禹贡》"九州"部分的各州区划与风土物产相对比,得出"九州篇的蓝本很可能出自商朝史官之手,是商人对夏代的追记……九州篇蓝本的出现不迟于西周初年"的结论。该文发表后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一些人誉之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篇章",也得到不少著名学者的首肯与赞赏。但检视该文的主要观点与方法可以看出,作者混淆了考古学上的人文地理区系与历史上的行政区划、文化交流上的密切关系与行政统治上的从属关系两对概念之间的本质区别,方法上也多有牵强附会与主观臆断之处,尤其是将考古发现中的某些物事不作论证就直接比附、指实为文献记载中的物事。因此该文没有证成《禹贡》"九州篇"蓝本成书于西周之前的观点,反而彰显了考古学古史研究目前情况下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改变自身功能构式的有机系统的变化过程,在这一系统运动中,社会生活中总是存在着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总体性,这就是占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在一个历史时期中,决定了整个社会定在和社会运动的物质生产中,总有一种方式发生的“怎样生产”的物质生产构序占据决定性地位,它的社会先验地位和影响超越其他生产活动且规定了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性质。由此,马克思就不再将资产阶级社会当作一个孤立的生产方式,也不将资本看作一个纯粹的生产关系,而是在具体的历史进程中,探索这一新的生产关系是如何成为复杂社会定在和关系结构中统治性的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丁芮  万婧远 《理论界》2013,(12):137-140
本文主要以清末北京颇有影响的日刊画报《醒世画丰艮》为观察视角,探寻晚清北京社会对于巡警这一新生事物的各种认知,从中理解巡警身上所融合的期望、批评、赞扬、误解、同情与屈辱等多种感情,进而解读清末政治与社会变革的艰难与困境。  相似文献   

16.
17.
斯蒂格勒将海德格尔历史性的此在重新扩展为抽象的人类主体(谁),把关涉性的操持强化为广义的技术对象(什么),并进一步将这种对象化的技术与历史性的时间链接起来,以开启不同于生命种系发生的人类历史发生的第二起源。人的生物实在之外的义肢性文码记忆构成了一种后种系生成中的被发明,这种在自然遗传进化终止之后出现的可激活的文码就是技术,这也是人类历史性生存在自然中的延异式到场。  相似文献   

18.
当代美国著名女诗人乔瑞·格雷厄姆的诗歌<思>通过象征性暗喻来具体化人类的思维及思考过程,探究思维的运行过程以及反思人们对现实的认知能力.诗人运用大量的自然意象,暗示思维是以一种有机的方式在运作,与自然过程一样会受到周围事物的影响与限制,表明人类认知中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和狭隘性.通过揭示生物体或非生物体对自然的看法来影射人类对这个世界所谓的正确认知的虚狂性,带领读者体会人类思维的弱点,即人类对事物的观察和理解是以一种满足自己的需要和能为自己提供安全感的方式进行的.诗歌最后借用树叶腐烂、转化及在土壤提供营养的意象,指出思维具有有利于人们认知的可转变性,以及破除统一的思路及思维定势去认识事情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谭嗣同《仁学》以群教统一的视野,表达了宗教大同理念,其中包括群教之公理的阐发,群教之关系的辨析等。《仁学》对其主题异于传统的处理方式,反映了近代儒学宗教化的认知进路。  相似文献   

20.
俄罗斯著名理论家梅列金斯基在他的<英雄史诗的起源>一书中,从人类学的角度,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在综合考察世界英雄史诗现象及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史诗从原始到经典"的结论,认为"国家建立"是古典英雄史诗和经典英雄史诗的分水岭;主张从源头分析史诗的成因,提出神话概念共同存在于古代神话和童话中的观点.这些观点对我国的相关研究重新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