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的剧场,种类繁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样式、特点、建造规模.从最原始的演出场所、到庙宇戏楼、瓦肆勾栏、宅第府邸舞台、会馆戏楼、戏园等,都反映了中国戏曲昔日的辉煌.这些古代剧场不仅反映着东方戏剧文化的特色,也是世界戏剧史上的瑰宝.因此,本文就中国传统演剧场所的缘起、发展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2.
扬州剧场考     
剧场是戏剧演出和观看的场所,在历史上分布既广,称名亦异。扬州曾为戏剧发展的重镇,由于时代久远,其剧场遗迹,早已荡然无存,而史料记载,亦皆语焉不详。本文博稽群籍,钩沉见隐,就扬州剧场之名目、地点、结构、性能等多有论述,尤于有清一代,记述甚详。凡所胪列,大抵信实可征,可为治地方戏曲史之一助  相似文献   

3.
周贻白借鉴西方的“theater”概念,最早开始探寻戏曲的剧场性特征.他的《中国剧场史》一书从“剧场的组织”、“剧团的组织”、“戏剧的出演”三个方面,首次对戏曲的早期剧场形态进行了总结.此外,周贻白还尝试将中国剧场置于世界剧场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予以考察,通过关注外来舞台风气对国内剧场的影响,寻求戏曲与其他国家戏剧在艺术审美上的差异性与互通性.  相似文献   

4.
20世纪30年代天蟾舞台观众上座率和剧场营业收入显示了进入"孤岛时期"以后上海戏剧演出市场的萧条景象,而内外各种因素的互相作用又进一步加剧了戏剧演出市场的萎缩.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理论领域经历了一次跨学科的“情动”转向。欧美剧场理论与实践在最近几十年对“剧场性”与观演关系的思考有诸多隐秘而巧妙的共振之处。“情动”转向与戏剧的剧场性之间具有对话的可能,现当代剧场观演关系可以被认为处于“情动—情感”交织的阈限处。贝克特的戏剧《开心的日子》于1979年在伦敦的演出作为一个案例,展现了剧场如何在文本—表演生成过程中,表达“再现”的裂缝中流露的“次要情动—情感”,从而对以“再现”为模式的戏剧叙述提出批评。这一类“情动—情感”呈现的微妙强度与针对“情动”转向规避当下公共危机的批评形成对话,从而探索剧场与“情动”构建“人类纪”后危机时伦理—政治前景的开放性可能。  相似文献   

6.
清末上海剧场演变的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汇的中心,上海剧场形态在清朝末期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两次大的变化。第一次是由酒馆式剧场转变为茶园式剧场,主要是接受了北京剧场形态的影响,变化的动力来自中华民族文化自身,主要是民族文化内部交流的结果,西方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第二次演变是由“茶园式”剧场转变为“西式”剧场,这明显地是接受西方影响的结果。中华民族戏剧文化是一种“杂文化”形态,西方戏剧文化则是一种“纯文化”,上海剧场在清末演变的轨迹正是“杂文化”向“纯文化”方向发展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讨论幻觉的基础上对幻觉性及剧场性内涵作了一番梳理。幻觉性与剧场性皆有积极性与消极性之分。幻觉性与剧场性并非“冤家对头” ,而是相反相成的。抛弃剧场性的幻觉性与抛弃幻觉性的剧场性的结果都一样 :只能取得消极性的效果。互不相容、彼此对立的只是消极性的幻觉性与剧场性 ,而积极性的幻觉性与剧场性之间是完全能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的。未来戏剧演出的发展必然是在将消极性的幻觉性与剧场性降低到最低限度的情况下 ,积极性幻觉性与积极性剧场性的完美融合。这种积极性的幻觉性与剧场性的完美融合 ,已经出现于中国当代戏剧舞台上  相似文献   

8.
在北京,喜欢戏剧的人不可能不知道"北兵马司剧场"。它 算是先锋话剧的实验场,是青年戏剧导演的梦工场。在这里总能 看到国外最新锐的戏剧演出,在这里很多票房未必大卖却绝对质 量一流的戏剧找到了它们的观众,成为文化界议论纷纷的主角。 而作为北京惟一一家民营剧场北兵马司剧场的老板,袁鸿却时时 处在被追债的濒临破产的境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这家剧 场是由袁鸿将一间废弃的礼堂改造成的。在2002年承包北剧场 之前,袁鸿做小剧场话剧已近10年,而且身份很多重,自己开过公 司,当过编辑、策划、独立戏剧人,按他自己的话说是除了演员, 跟戏剧有关的事情都做过。在袁鸿现在的名片上,头衔是:北京北 兵马司剧场,艺术总监、执行董事。  相似文献   

9.
《窦娥冤》是追求剧场均衡性的典范。窦娥的多重性格内涵,成了本剧各种人物性格表征的参照系。她先是孤女,属于潘金莲类型的女性;再是义女,选择舍生取义的方式对待生命;三是女囚,以正面形象演绎了女性囚徒的受刑过程,尤其剧情中出现了女囚裸体受极刑的场景,展示了人类野蛮暴力和性感暗示力组合后惊人的剧场冲击力。窦娥多重性格不仅强力地推进了戏剧情节,还深度刺激了剧场的视觉形式和综合氛围。窦娥身上所体现的诸多种类的剧场性元素,播扬出了别具剧场学意义与价值的戏剧风韵,而窦娥独特的戏剧身份,在高扬人民性的时代,对所谓样板戏中的女性人物形象的定性和定型,起过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曹禺的戏剧形成了强烈的剧场性,这与他提炼的戏剧冲突是有密切关系的.他将戏剧动作和冲突建立在主体心灵中的生命期待与追求之上,形成一种生命依存与命运纠葛的关系.他将动作的外在对抗性和内在矛盾性的冲突过程予以精巧的编织,始终抓住蓄势、聚焦、节奏这几个关键词去营造更具艺术张力的戏剧冲突,形成了一种强劲的剧场性,对受众的情绪形成影响与控制,主导着审美接受心理.惟其如此,他的戏剧冲突形成了四个最能感染人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曹禺十分重视悬念在剧场性营造中的作用,他不仅在每一部作品中都精心设置了总悬念,而且巧妙地设置了小悬念,采取了四种基本方式,运用了三种技巧.这些悬念以戏剧人物的人生状态和命运遭际为基础,产生了诱人的剧场性张力.  相似文献   

12.
《申报》与近代上海剧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申报>是中国近代创办最早的中文报刊之一,它与近代上海戏剧艺术尤其是近代上海剧场的发展具有良性互动的关系.这种关系体现了社会文化环境对于戏剧艺术发展的重要作用,是近代中国文化与艺术传播史上的重要个案.  相似文献   

13.
人物命运的展示使曹禺戏剧产生了剧场性魔力.曹禺戏剧不仅集中表现人生苦难,展示人物命运的严重危机,在显示人物无助与无奈的命运状况中博取受众的同情心,而且大力渲染人物命运的传奇色彩,展示人生的惊奇性,挖掘人物潜存的影响力,以充满主观理想与情致的书写来强化戏剧的吸引力;既着力写出人物苦难的过程,展示人物的命运发展史,在动态性和整体感中强化受众的审美注意,又注重对人物命运结局的直观性铺叙,以感性的艺术表现来加大戏剧的悲剧感,形成一种撞击受众心魂的艺术拉力.于是,曹禺的戏剧人物描写拥有了强烈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少儿戏剧场是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北戏”)着力打造的,以少年儿童为服务对象,以少儿宜观看的剧节目为主要内容,以北戏在校学生为演出主体的,集演出、观摩、教育、交流于一体的全国首家少儿综合艺术演出场所。 少儿戏剧场集中展现北戏的优秀教学成果和精粹创作作品,同时吸纳国内外优秀少儿剧目荟萃展演交流。少儿戏剧场秉承着“戏曲教育从娃娃抓起”的理念,利用自身具备的剧场和艺术教育资源,培养戏曲后备力量,展示艺术教育水平,推出优秀艺术人才;培养少儿戏曲观众,丰富少儿文化生活,提高少儿艺术修养;传承优秀传统艺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创建少儿艺术乐园,服务少儿艺术教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传播北京特色艺术,打造知名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外文化的大量涌入以及人们文化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对剧场建筑设计也随之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针对剧场设计中的社交文化映射、功能设计及空间设计等方面的发展演变,通过近几年国内剧场建设中与已建设的剧场和现存老剧场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当代国内剧场建筑设计具有三个新的发展方向及趋势:一是在文化上更注重社交文化,建筑设计上明显试图营造出社交文化氛围;二是通过演员与舞台、观众与观众厅及其观演关系转变凸显出剧场建筑设计在空间上更贴近使用者心理;三是在功能的分配上注重城市的使用需求,增强剧场的专业化以及完善剧场功能,协调多功能与专业化的矛盾。  相似文献   

16.
曹禺创造的戏剧故事是一种既带有传奇色彩又具有现代性特征的故事。它以畸形性爱为主导,诱惑受众的审美注意;以逃出监牢为核心,引导受众的审美层层推进;以贫富对立和长幼人生循环为基点,激起受众的怜悯与共鸣;以悖谬性为内在特征,形成复调性艺术效果,这就形成了既简明又丰富,既浅易又富于深味的故事模式,突出了审美接受的层次性,产生切合不同审美主体的可能性,把握了不同受众的情感闸门,广泛地撞击了受众的心灵,形成一种审美内驱力。因为抓住了受众的情绪与心理,牵引着受众的思想,所以产生了强烈的戏剧场势与张力。正是这样,曹禺的戏剧获得了很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2015年5月31日10:30,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北戏")在少儿戏剧场以简单朴素的形式,集中举行了"职教行动在北戏——庆祝少儿戏剧场2周年、北戏书馆1周年、系列京剧教育丛书《京剧大家绝艺录》等图书首发式暨大型北京传统音乐会《燕落花枝》演出"等艺术职业教育多个庆典活动.活动就北戏近年来进行的全方位、多层面的艺术职业教育活动进行了一次深入的总结,以探求艺术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莎士比亚戏剧的生命力之所以长盛不衰,焕发出越来越强的活力,这与莎士比亚戏剧的一种双重共生现象有关。莎士比亚戏剧一方面活跃在剧场,另一方面也活跃在文字文本中,二者相互改写、互为补充;它们既为普通的大众所欣赏,亦为专业的学者和研究者提供阐释与批评的空间;在莎士比亚生活的年代,他的戏剧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当下性,而在几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他的戏剧又被不断改编、改写、翻新、盗用,成为后人眼中和心中不断变换的莎士比亚。这种剧场演出与文学文本、经典化与大众化、当下性与后世不断阐释的再造性的双重共生现象展示了莎剧的巨大弹性和解读的空间,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永恒活力的莎士比亚。  相似文献   

19.
英若诚先生在对《推销员之死》进行剧场翻译和剧本翻译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存在较大的差异.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对两者进行了历时的对比研究,通过剧场版本和出版版本中剧本相关内容的翻译变化,阐释了翻译与社会、与语境之间的密切关系,分析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剧场翻译的具体应用;系统功能语言学将语境和语篇思想,将文本、文化、语境作为整体的研究方法,及其所关注的语言的社会属性和如何实现社会功能,对解决戏剧翻译重文本而轻舞台、文本与舞台相互孤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亦是使两者有效结合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魏振明 《新少年》2020,(1):66-66
那一天,我们班参与了《新少年》"咔嚓剧场"的演出,虽然我不是主角,但也好开心。《难忘的生日》这个故事讲述了一名同学得到父母给的50元钱,他上课没心思听课,一直和好朋友议论该怎么把钱花掉,被老师发现后挨批评了。但是最后老师用特别的方式为他庆祝了生日。参演的主角是闯恒成,他也曾亲身经历同样的事,我想那一定是他最难忘的一次生日。在参与演出的过程中,我能体会到快乐的生日不是买贵的、好的东西,而是有大家的陪伴,那才是最开心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