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的本意在于表明对海德格尔理论的一些看法 ,而本文中为数众多的由臆断支撑着的笔者的见解 ,尤其是有关“现象学的直观”与人的共同此在的卑论 ,终究是需要详细叙述的。然而 ,笔者在特别重视上手状态的同时对海德格尔的物象化的错误观点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说实话是出于下面的考虑 ,即 ,在批判近代的世界图景之时 ,应该追寻他的足迹、定位于相对“用的世界”的“物在”而言的先行性以及其基始性的本体构造。在这一意义上 ,笔者试图批判性地继承海德格尔对用在世界的认知 ,而并非单纯的对问题的争论。 相似文献
2.
物象化是广松涉用以标示马克思后期哲学思想转变的基础性概念。他以此概念分析商品世界的构成,揭示了商品性常人的现象及其造成的同一性压制。不过,因为生产关系的物象化是贯穿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的,即使超越了资本主义时代商品的压制,物象化的生产关系仍有可能造成新的同一性压制,造就新的常人,而这恰是广松涉没有进一步追问的。常人的消解是跟打破同一性统治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3.
河图洛书反映了中国古代先民文化观念中的物象崇拜意识,主要表现在三个基本问题上:其一是河图洛书的来源,传说认为河图洛书是从黄河、洛河的河水中来的,这反映了远古时期先民的河流崇拜意识;其二是河图洛书的传送媒介,传说认为河图洛书是由龙、马、龟衔来或驮来的,这反映了远古时期先民的灵异动物崇拜意识;其三是河图洛书的主要表现形式,传说认为河图洛书的基本符码是数的概念,这反映了远古时期先民的数字崇拜意识。 相似文献
4.
广松涉的物象化论思想作为通往他的“事的世界观”哲学的关键节点,以关系本体论为逻辑生长点,因而弱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这是当前学术界的一致认识。然而,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是,一方面,立足于批判思辨本体论范式近代哲学地平的广松涉却从一种不包含价值批判性的关于人的存在的对象性认识出发,直接导向对人的现实存在状态的批判,在实践逻辑层面,这具有复燃思辨哲学的风险;另一方面,广松涉对近代哲学地平的批判包含着对生产力范畴的实体主义理解的拒斥,但这种拒斥却以将其认识论化为结局。这是因为广松涉忽视了生产力范畴本有的内在反思的特性。他没有意识到马克思在重塑异化论的基础上揭示了具有一体两翼结构的生产力范畴,在充分贯彻无产阶级的革命主体性的基础上彻底扬弃了束缚住广松涉的近代哲学的传统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5.
论庄子使用物象的优点、不足及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学界所忽略的<庄子>物象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庄子之所以被称为具有创造性的诗人哲学家乃是跟他所使用的"人心营构之象"有关,庄子的道的世界的建构离不开他的物象系统,物的物性正以如其所是的方式在言说着存在的奥秘,并且通过其存在的言说来揭示人类某种自由的境地和梦想.本文还认为,庄子对自己使用物象的方式所存在的不足,对自然物认识的艰难,都缺乏充分的估计,他所使用的物象本身带有个人的喜好和地方性的特点,他也存在着把内心中体验到的道等同于道体本身的趋势.这些都限制了庄子对道的提升和认识,影响了他的道向更大的实存开放. 相似文献
6.
思辨实在论和相关哲学流派开始转向对非人类进行本体思考,叙事研究应该对此作出反应。通过对奥罕·帕慕克的《纯真博物馆》和萨特的《恶心》进行细读,本文提出"物"在叙事中有两种基本处理方式:人类化的物及怪异的物。在《纯真博物馆》中,男主人公凯末尔试图在物件和人类之间建立一种情感联系,通过物件来找回逝去的爱情,体现了一种典型的"恋物癖";而在《恶心》中,主人公罗康坦却注意到了物独立于人类而存在的怪异性,并从这怪异的物中顿悟了存在的多余。 相似文献
7.
文章试图澄清康德哲学中现象与物自身的区分,认为康德哲学是从人的立场出发的主体性哲学,现象和物自身的区分只是人的理性能力在认识过程中对事物的"两个方面"的理解。并通过对作为人的感性、知性和理性认识能力来考虑的物自身的具体分析,认为物自身的概念在认识过程中具有一贯性。 相似文献
8.
《中州学刊》2021,(2)
庄子认为,万物间其实没有差异,差异只是人的"成心"所造成的假相,不过,庄子并未交代何为"成心"。这一"齐物"思想的逻辑系统尚不严密,因此,它很难称得上是严格意义的哲学。庄子后学认为,万物间确有差异,但只要能够各任其性,万物便在合于自然的意义上齐一。这一"齐物"思想具备了严密的逻辑系统,但庄子后学并未将这种思想冠以"齐物"之名,因此,从"齐物"哲学建构的角度而言,这种思想尚不具备哲学体系所应有的表达明确的特征。郭象受庄子后学"齐物"理路的启发,又合庄子的"逍遥""齐物"二义为一,而提出了一种"任性""齐物"思想,对于这种思想,郭象明确地用"齐物"加以命名。郭象的"齐物"思想既具备了严密的逻辑系统,又得以明确地表达和论证,庄学对"齐物"哲学的建构至郭象方得圆满。 相似文献
9.
自我概念是胡塞尔现象学中的一个核心范畴。在向先验现象学的转向之前,现象学的自我等同于活生生的体验复合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说,在《逻辑研究》第一版中胡塞尔坚持的是非自我论。但在对体验复合的反思可能性的分析以及《逻辑研究》第二版的相关论述中,胡塞尔认识到,纯粹自我就是必然的关系中心,从而为先验现象学中关于自我的理论奠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晚清小说,尤其是谴责小说,其所聚焦的人物多有"刻板形象"特征。在对应形象的符号系统中,总能看到一些常规而抢眼的聚焦物,它们标识着社会集体对某类人群形象的偏见性预设。小说家经常利用这种预设,对聚焦物作艺术提炼与加工,以表达讽刺,甚至批判。"眼镜"就是典型的一例。在"旧式文人""府道官员""时髦人物"等形象中,对应的"老光眼镜""墨晶眼镜""金丝眼镜"经常作为主要聚焦物出现,无论静态形式(如服饰组成部分),还是动态形式(如场景中短时内显见的动作),都可见到作者借刻板形象符号来构造人物和表达思想的匠心。 相似文献
11.
人与物的关系是人类恒久的话题,必然也是哲学不可或缺的重要话题。阳明哲学与海德格尔哲学中,关于"物"的思想都是其哲学体系中重要的哲学范畴,首先二人之"物"都是对客观对象之物的"否定"与超越。其次,关于"物"的思想在二人哲学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阳明哲学中,格物是致良知重要一环,也是阳明哲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在海德格尔哲学中,尤其是在其后期哲学中,物成了"聚集"天、地、神、人四重纯一整体,"聚集世界成之为世界"的物。两位大师关于"物"的思想都直指人生存的本真状态,充满了对人生存的终极关怀,同时也体现了其哲学的伦理实践哲学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2.
刘如霞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33(1):1-3
物是哲学史上的一个概念,历来受到哲学家的重视。康德对物做了现象与物自身的区分,认为物自身是感性的来源,设定了知性概念、范畴等限制性概念以及上帝、自由、灵魂等理性理念,认为物自身是确实存在的,却是不可认知的。而海德格尔将物自身置于世界之中,认为与现象是同一的。 相似文献
13.
对“物是什么”的回答历来是哲学家聚讼的一个重要话题,也是传统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产生分歧的根本所在。马克思从人和物的关联活动出发,认为物是在人的对象性活动中生成的历史性对象。立足于此,马克思不仅批判了传统哲学见物不见人和见人不见物这两种对物的主流理解,还深刻揭示了物之为历史性对象的存在论根基、发展过程和最终目标,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原理奠定了坚实基础。以对物的对象性本质和历史性生成的分析为基础,马克思深刻地剖析了商品这一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特殊物,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运作机制和建构原则,为克服因商品导致的人与物、人与人的异化关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4.
"化"在中、西方哲学和现实生活中都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其主要含义是变易、生成、转换、会通、贯彻、创造等。在哲学的语境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哲学现代化和西方哲学中国化都涉及一个"化"的问题。"大化"是宇宙论,道化("自化")是形上学,"化境"是审美学,"化"论与西方哲学传统的"是"论(存在论)也可相互发明。"化"论对于理解西方哲学中国化的实质"自化与化他",建构当代中国哲学形态并走向世界,尤其具有根本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体验的普遍特性就是“现象学时间”,现象学时间是内在的,它属于体验本身。客观时间因其超验性而被悬置起来。现象学时间的结构表明:现在的原印象被“滞留”的边缘和“前摄”的边缘包围着。过去、现在、未来这三重意向的“瞬间”都是知觉。我们对内在时间视域进行反思,发现了先验主体的存在方式,也因此明白:对象和世界是在先验主体和内在时间意识中——也即是在“活的当下”中——自身构成的。 相似文献
16.
广松涉对于马克思理论的物象化论阐释是非常深刻的,这一理论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特别是关于历史规律问题的物象化论解释,是极富创造性的。但将物象化论扩展至自然领域,则不甚成功。这其中的原因恐怕是未充分考虑到自然世界与社会世界的不同。要想合理地在自然世界领域扩展物象化论,在考虑到人与人之间的实践关系的同时,必须更充分地考虑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实践关系对于科学认识的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如果说近代哲学的任务是将"神学"世俗化为"人学",那么,黑格尔哲学与马克思所揭示的"拜物教"可视为神学世俗化的版本形式;由于崇拜"抽象人"的基督教是与资本主义相匹配的观念形式,因此,要系统阐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就决不能停留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层次,而亟待确立一种"物神论"批判的视角;这种视角的确立,既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哲学的演进逻辑,也有利于推动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9.
在新的形式下人民防空建设必须着眼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充分利用人防资源为社会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本文探讨了人防建设两型化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相应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