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在历史学上总要莫名其妙地多多少少犯一些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毛病,同时在普通日常思维与相互交往上也同样会其名其妙地不能完全摆脱相对主义与主观主义的影响。的确,这种说法的主要错误现在已经很明显,无须我们指出了。如果所有的判断都受到影响,我们就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区别不同影响程度的东西了;如果所有判断都带有偏见、主观、偶然性扣相对性,又有什么判断更加带有偏见、主观、偶然和相对性的呢?如果“主观”、“相对”、“偏见”等字眼都不是比较和对照的字眼,都不意味着可能有所谓“客观”(或“不大主观”)、“公正”(或至少“不大带有偏见”)的话,这些字眼对我们又有什么意义呢?把这些字眼用来指任何东西,用作绝对字眼,而不是相对而言的字眼,那就是对它们的正常用法的一种修辞性的歪曲,是一种“人皆有死”那样空泛的警告,是要我们全记着自己多么微弱、无知和渺小,是一条严厉的格言,也许有它的益处,但在追究历史上责任的问题方面并不是一种严肃的学说,对任何一羣道德家或者政治家或者人类都用不上。我们的有些判断无疑是相对的和主观的,但余下的并不如此;因为如果我们所有的判断都是如此的话,如果客观性在原则上是不可想象的话,那么主观和客观这两个名辞就不再是相反的了,它们就不再有任何意义;因为一切联带的名辞都是存亡与共的。  相似文献   

2.
一篇文章不管是写人,还是记事,不管是写景,还是抒情,也不管是哪种文学体裁,它总要表现作者一定的观点态度和写作意图,或者说明什么,或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总之,有个主张,有个中心,这个主张或中心,就是人们常说的主题。主题在记叙文中,有人称为“中心思想”或“中心内容”;在论说文中,有人称为“中心论点”或“基本观点”;在文学作品中,有人称为“主题”或“主题思想”。没有主题的文章是乱七八糟的材料,不可能成为有价值的文章,这是人人皆知的,但是一篇文章的主题是怎样表现出来的,由于主题的不同,选择材料的角度有异,因此,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本文就主题的表现形式这个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就教于写作界的同行和广大读者。主题的表现形式有以下种种:  相似文献   

3.
1.人的价值是价值的一种特殊形态。在哲学意义上,价值指的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在功能上,价值意谓着客体满足主体的需要,对于主体的生存、享受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发生上,价值表示主体对客体的改造,是主体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概言之,价值即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主体的外化和客体的内化的动态统一。根据价值的一般规定,人的价值也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人作为价值客体的价值。人的需要及其对象物是多方面的,因而价值的客体也是多方面的。人有物质需要,物质的东西可能成为价值客体,具有物质的价值;人有精神的需要,精神的东西可能成为价值客体,具有精神的价值;人也有对人的需要,正为霍尔巴赫所说,“在所有的东西中间,人最需要的东西乃是人”。因此人也是一种价值客体,具有一种价值,叫作人的价值。在这个意  相似文献   

4.
当你出国留学需要获得保证金、生活费和学费的时候,当你面对多国货币存款无所适从的时候,当你在国外想刷卡消费或网上消费的时候,当你需要汇款或还贷款的时候,当你出国需要购买保险的时候,面对这一系列可能遇到的问题,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早在2000年6月就已特别推出一个系列金融“套餐”服务,较有特色。详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凡购买大型仪器设备.都有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即在同等数量的资金许可范围内购买最好的。然而很多人对“最好”二字没有作过认真的思考,是质量?是包装?还是实用效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科学地说,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大型精密仪器的购买行为中存在着内在的规律性.脱离或违悖了这个规律,就不存在任何意义的“最好”。这个规律的要旨就是实用性原则。实用性原则是指导购买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指导性原则,“最适合实际需要的设备,就是最好的设备”是这一原则的精髓。在经济高速发展、大型仪器设备的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的今天.掌握和贯彻这一原则对提高高校购买水平、提高科研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阅读与作文》2009,(4):52-53
沙漠涌泉本身就令人称奇了,但如果喷涌的泉水还能随着人们的喊声或周围的响声发生变化,无疑是奇上加奇了。泉水本是无生命的东西,怎么可能听得懂人类的语言呢?这听起来好像不太可信。然而,相传在年降水量只有60mm~200mm,被称为“生命禁区”的内蒙古阿拉善腾格里沙漠还真有这样一口泉,只要人一喊,泉眼马上就能涌起泉水。在那荒凉大漠深处真的有随声而动的涌泉?难道真的是声音在左右泉水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山海经》记叙了许许多多的怪物,曾被人称为“语怪之祖”。连司马迁都说:“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两千多年来,有人迷信它是实有的存在,有人则嘲笑它荒诞不经。鲁迅说,“虽信之失当,而嘲之则大惑也。”今人则大都一言以蔽之曰:这是原始人“奇特的幻想”。然而,幻想只是形象思维的一种特有方式,它既然是一种思维形式,它就不能超越思维的最基本的规律。无论今人和古人,只能思维曾经存在、现在存在和可能存在的事物,而决不能想象不曾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的东西。无论是控制  相似文献   

8.
谈词语教学     
词语教学“死”易“活”难.有人以为词“海”无涯,不管怎样打基础,都无济于事;有人则认为,词语教学就是要强调死记硬背.这两种看法都有片面性.我认为,词语教学有一个由死到活的过程,或曰:置之死地而后生.学生刚接触某个词时,总得了解它的含义、词性,这时“死”的东西多一些;以后经常见面,对这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所具备的不同的含义和词性都掌握了,理解得深入了些,运用起来就会灵活一点,这时,“活”的东西就多了.“死”与“活”就是这样一对矛盾.没有“死”,也便没有“活”.指望一步登天,一下子把所有词语都讲“活”,或否认记忆在词语学习中的作用,这是不现实的;忽视举一反三,忽视灵活运用,把词语教学看作讲讲、抄抄、背背、的机械动作,这就降低了词语  相似文献   

9.
数年来,批評界曾經承认在对时間的維度进行探討中,小說創作的特殊价值。至于空間问題,它的重要性并不次于时間。正如小說“延续”的結构,只有在閱讀或傾听时所作的习慣性的暫时中断的条件下,方能存在,以及小說中所有的“空間关系”也必須預先假定有一个“别处”存在,即原始的距离,方能体現。这种忆想的空間往往是很模糊的。那些跟我们讲話的或人家跟我们談起的人物,只不过是存在于“某个地方”罢了。这种含含糊糊的意思不久就要有所区别了,因为人们讲話的态度随环境而异。我们所具有的那个背景,时常是簡单的:一間房間,街道的拐角,然后因东西或細节的不同而逐步产生区别。人们經常碰到仅限于例举家具的描写,例如:在一間仔細考虑过的房間里,有一张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这个地方没有一个固定的形状,好象一只大口袋,里面的每一件家具都是乱七八糟地装进去的。然而人们很清楚,要根据这些不同的东西或細节之間的关系,把它们安放在恰当的位置上是可能有这个必要的;同时人们也懂得这么一来,就不得不自然而然地在經常所談到的东西和細节之外,另行提出和研究别的东西和細节来。在某种情况下,人们只得依靠一位观察者即眼睛,它可能是完全不动的或被动的,而人们却获得了一些“照相似地静”的章节,或者“动”的段落,于是我们便从仔細考虑过的空間转移到經历过的空間,因此凡是画家能遇到的一些透覦和結构问題,在小說中也会出現的。如果根据背景的标准来处理的办法是对的話,那末处理各种不同背景彼此間的关系的办法也同样是对的。此外,如果人们可以对詳細叙述一間房間的各种家具的位置不予确定的話,他们也同样可以对这間和那间房間的关系不加确定。对这些东西的研究将引起許多问題。一个极其丰富的領域展示在我们的眼前,其中以距离和速度概念为基本的内容、象这样一种深入研究显然是和由于交通运輸工具及調查研究的方法的进步而引起的地区与地区之間的大变动是分不开的;因为在单純的地理关系的上面,有一个超级空間,想象出來的各种不同場所,特别是文艺作品(繪画或小說)中的那些不現实的联想。  相似文献   

10.
现实主义是每个作者认为自己才是唯一可以据有的一种品质。每一个新的文学流派都想以现实主义的名义来消灭在它之前的流派。西方国家和共产主义国家的学院式批评在使用“现实主义”一辞时,仿佛在作者出场的时候现实早已完全创立好了,因此作者的职责只限于“探索”和“表现”他的时代的现实。按照这种见解,现实主义除了应当尊重真实之外,就别无所求了。恰恰是小说创造了世界现实。小说写作,不是试图提供情报,它是在构成现实,它是发明。赤手空拳地开始,建立某种能够靠自己而站稳脚跟的东西,无需依靠作品外部的任何东西。这是当代所有小说的雄心。“可能性”以及“典型的”东西不再能作为标准了。什么事情都会发生。又可能又不可能的事情、假设以及谎话等等,已成为现代小说所特许有的主题之一。新小说所要求于公众的,是公众对文学的力量仍然应当有信心,而公众所要求于小说家的是不要再为创造文学而害羞。一旦新小说开始为“某种东西所利用”,这对新小说的发明者来说将是一种信号,说明一种新新小说必须诞生。  相似文献   

11.
对哲学和“荒谬”的理解是千差万别的。从已知的情形下,至少能体味到如下的意义可能代表“荒谬”:言论背离习惯认定了的“常识”;言论超越了知识界限;言论试图以新的视角解释眼前的世界;言论在对经验作出反思,等等。从多半的意义上说,荒谬并不象我们认定的“错误”,就象常识未必是在展示“真实”。科学需要积累和多次的比较反复,哲学却需要反省和领悟。这就是为何“荒谬”的东西常能引导人们获取真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能愿动词,又叫助动词,也是动词的一种。它的基本语法功用,乃是放在动词的前面起辅助动词的作用,因之有别于一般的主要动词。古汉语中的能愿动词,通常分为以下三类:①表示可能或许可的;②表示需要或应该的;③表示意愿的。其中表示可能或许可的,一般主要有:“可”、“能”、“得”、“足”等。这些词在古汉语中自成一列,它们和动词连用时显示出来的特点,有的与现代汉语一致,有的不一致。了解了这些特点,将有助于古汉语的阅读和对相应语言现象的语法分析。  相似文献   

13.
《历史唯物主义》是高等学校、特别是哲学系的一门极为重要的课程。长期来,这门课程遭到了林彪、“四人帮”和他们的那个“顾问”的严重摧残和破坏;原来正确的东西被批判、被搞乱了;原来正在讨论的问题被压制了、被扼杀了;现实生活提出的迫切需要从事研究的问题被废止了;而那些被大吹大擂为什么第三个、第四个“里程碑”的东西,则往往是现代迷信的产物,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重新审查、重新研究。因此,在恢复和加强这门课程中就迂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和困难。积极开展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就成了提高这门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下面,根据我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认识,仅就当前《历史唯物主义》教学中迂到的若干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对“中间代”或“中生代”的命名现象,其实只是这些诗人们“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方式。他们对1990年代与1980年代的诗学差异尤为敏感,同时也就有对共同性的忽视,这导致了他们对自我存在的焦虑,并进而试图通过对自我命名的方式“标新立异”。然而“中间代”或“中生代”并不能构成一个独立于“第三代诗人”或“新生代”的“代”,他们应属于“新生代”的一部分或一种写作倾向,或者应称为“新生代后期诗人”。  相似文献   

15.
目前,社会中有少部分人,特别是青年人对共产主义制度的实现的可能性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共产主义是渺茫的幻想”,认为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无疑是诱人的,然而却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人总是为了获得某些东西才去劳动,才去创造,而得到这些东西后,新的需要又产生了,这新的需要又促使人去作新的创造,即所谓“人的欲望是永远无止境的”,概括地说:欲望(需要)→动机→行动→欲望满足→新的欲望→新的动→……如此循环往  相似文献   

16.
奥斯汀说那种认为我们只看见感觉材料,看不见物体的见解是“学究式”,也就是过分简单化,喜欢“表面整齐的分类”而不喜欢事实的捉摸不定的复杂性。根据他的说法,哲学家总想说,我们“直接知觉到的”只是感觉材料而不是物体,这是一种“伪造的对立”,一种“表面干净的二分法”。他提出的相反说法是:“我们所‘知觉’到的东西决不是只有一个种类,而是有好多不同的种类”。奥斯汀的说法是一种令人误解的片面真理,而且他攻击的物体与感觉材料之间的“伪造的对立”也没有能达到目的。感觉材料论者诚然对笔、虹等一类东西的视觉知觉作过分析,并且认为每一个事例都牵涉到感觉材料在内。但因此说哲学家就是否认或者模糊我们看见的这些形形色色东西的区别,那是毫无根据的。确实在感觉材料、感觉、知觉概念这些名辞后面可能隐藏着一些“令人迷惑的谬误”。但是奥斯汀提到的为我们知觉到的那些东西,并没有能如他指望我们那样,以此作为理由说感觉材料论是对一个错误问题的坏答案。奥斯汀认为那些用来教初学者的、常被人提出来然后又打下去的陈旧知觉学说,都非常粗疏而且容易引起误解;这样看是对的。他认为那些用来赞成或反对这些学说的论证有时也是粗疏和不能令人信服的;这也不错。但是讨论这些学说确有一样好处,就是使学生接触到一些想法,而这些想法他作为一个“不用心思的普通人”头脑里是不会有的。奥斯汀没有看出或者至少不承认,他否认的这些学说会有这样的好处。奥斯汀对于哲学的性质决不会想到提出一个笼统的总的看法,不论是消极的或积极的。但是初学哲学的人读了《感觉与被感觉的》之后,说不定一点信念都不剩了,觉得哲学除掉暴露哲学家的错误外,更没有别的事情好做。  相似文献   

17.
不久前,一家社会政治杂志约我自拟题目写篇文章。我选了好几个题目,编辑一看就说:“这些选题都不合适。”“为什么?”我问。“你是知道的,”他回答说,“这些东西暂时还都要回避哩。这要上面批准。什么时候批准,你什么时候再写吧。”“不是提倡公开性吗?”我坚持说,“这就不应有什么限制了。”“难道你对这一切都信以为真?解禁的范围是扩大了,但还是有限的。问题还不仅是上面能否批准,我们还有一个‘内部监察员’,他那里也是通不过的”。那好,我就把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给你写一篇关于‘内部监察员’的文章。这倒是个好主意。不过,你确有把握你写的东西他能通得  相似文献   

18.
陕北被称为塞上,地处偏远,交通闭塞,历来与外界很少有接触,《信天游》中唱道的““走西口”“下南路”,其实也并没有跳山塞上这个圈子。所以,陕北的一切都显得古老而滞后,外边的东西轻易进不来,原有的东西也不会轻易消失,形成了一个封闭而迟钝的自包围文化圈。表现在语言的词语上,陕北方言的古词语沉淀层就特别地厚实,本人从明万历本《金瓶梅词话》(以下简称《金》)中就收集了三百多条至今仍活在陕北方言中的词语。这些词语对于只懂得普通活或某一种方言的人来说,可能百思不得其解,可对于一个陕北人来说,理解起来却毫不费力,因为这些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在陕北方言里与《金》里完全一致。现就其中的一些未被前人时贤注释或虽已注释而从陕北方言的用法来看似有不妥之处的词语加以解释、说明,求教于大方之家。 磕磕:同“可可”,正巧,恰恰。第一回:原来不曾打着大虫,正打在树枝上,~把那条大捧折做两截,只拿一半在手里。  相似文献   

19.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同时这也是人们仅仅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现在也和几千年前一样)一种历史活动,即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神话正是人类适应这个“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的产物。神话一经产生,就必然依附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神话产生于劳动生产和社会生活,它一旦产生,就与历史同步,有什么样的历史生活,就有什么样的神话。 一、最早的宗教观念是万物有灵观念,这是原始宗教和原始  相似文献   

20.
《新少年》2002,(4)
“3·15”刚刚过去,同学们一定知道了身为消费者应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同学们邮来的大量“对策”,就可看出这一点了。正如众多同学在“对策”中所说,发现商品有毛病或缺斤少两,应及时找商贩更换或补足斤两,必要时可找市场管理人员讨回公道。此外,也可向消费者协会求助,消费者协会热线电话为“12315”,不是很容易记住的吗? 同学们今后买东西,一定要去有固定地点的摊位或商店,而不要购买流动商贩的货物,否则,吃了亏还找不到人,那不是白白受气吗?记住了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