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农业合作社的积累与消費問題,实质上是社員的集体利益同个人利益、长远利益同暫时利益的关系問題。正确地处理这种关系,对于組織工、农业生产的大跃进,鼓舞广大社员群众的积极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积累同消費——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的关系是統一的,但又是矛盾的。从根本上講,社员的劳动生产率越高,合作社的生产越发展,社员个人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的要求也就越有保証。社員要想增加收入,首先必須維护全社的集体利益,必須尽量多地增加公共积累,必須努力发展生产。合作社在进行产品分配的时候,要从总收入中扣除当年消耗的生产費和管理費,要扣留一定数量的公积金和公益金,还要按照規定繳納国家的农业稅。从总收入扣除这些部分,从根本上說也是同社員个人的利益一致的,因为生产費是进行再生产所必需的,公积金是 相似文献
2.
天门县一九六五年的农业生产形势很好,从产粮区到产棉区,从丘陵区、平原区到滨湖区都是一片丰收景象。只要今后气候没有大的变化,将是一个全面丰收年景。和上一年度比较,预计粮食总产增长百分之十五左右,棉花总产增长百 相似文献
3.
农村人民公社生产队的社员,每年在集体经济中从事农、林、牧、副、渔等生产活动,所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总和(即总产品),用价值形态表现出来,就是生产队全年的总产值或总收入。在总收入中扣除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种籽、肥料、农药、饲料……,以及固定资产的捐耗等费用之后,余下来的那一部分收入,就是生产队全体社员在集体劳动中所创造出来的新价值(一般称为纯收入)。所谓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主要指生产队在全年总收入中扣除生产费用等后的纯收入的分配问题,它是农村人民公社收入分配工作中最重要和最复杂的问题,牵涉到国家、集体和社员三方面的经济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公社中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对于增加国家资金的积累,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对于充分调动社员群众的劳动积极性,依靠群众自力更生,不断壮大集体资金、增加集体积累,扩大生产规模,加速生产队集体生产的发展,巩固和提高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制度;对于改善广大社员的物质文化生活,逐步提高社员的生活水平,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生产是社会化的大生产。它所具有的多种多样的比例关系,既存在于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各个领域之间,也存在于这些领域内部。在这些比例关系中,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直接体现着社会主义的本质与优越性。任何社会都有一个如何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的问题。所谓积累,它不仅是扩大再生产的产物,同时又是扩大再生产的条件。我们可以“把积累只看作直接生产过程的一个 相似文献
5.
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问题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两者的比例关系是否协调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然而积累率的确定是没有客观规律的,经济运行过程中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一个时期可以向积累倾斜,一个时期可以向消费倾斜。当前,中国GDP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完全具备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扩大内需的条件。因此,需要努力提高广大居民的收入水平,但是也应当防止片面性,不能完全忽视积累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妥善安排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是调整中必须首先解决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因为积累与消费的比例是国民经济的一个根本性比例。它直接决定着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和人民生活消费水平的高低,并影响到农轻重等一系列比例关系。因而对于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调动人们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对于促进国民经济沿着按比例、高速度的轨道持续发展,都有着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7.
8.
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向全国人民提出了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就是:贯彻执行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进一步巩固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正确地处理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的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试图根据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积累和消费关系方面的若干特点,对于今后如何正确处理这一关系的具体原则和途径,谈谈我们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根据党的十二大的规定,本世纪最后二十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使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使城乡人民的收入成倍增长。正确确定积累率,是不断提高宏观和微观经济效益,稳步持续发展生产,逐步改善人民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而也是实现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和人民收入成倍增长这两方面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现在我们就来探讨这个时期的积累率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在党中央提出的“苦战三年,基本改变农村面貌”的口号鼓午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以“一天等于二十年”的速度向前飞跃发展,已经取得了空前未有的巨大成就,全国人民正在千方百计的采取一切措施继续顽强地为取得更大的胜利而斗争着。但这才是苦战三年的第一年,更加艰巨的光荣任务,还在后面等待着我们。因此,要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除了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外,必须要有相适应的资金积累,作为可靠的物质保证。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如此,在人民公社的工农业生产中同样如此。人民公社积累的多与少,快与慢,就不仅直接影响到人民公社生产发展的速度和社员的生活水平,而且也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速度和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正确处理。所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计划调节,首先体现在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之间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有不少教训,尤其是重积累,轻消费的偏向,给我们的经济生活带来了不良后果。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恩格斯说:“当人们按照今天的生产力终于被认识了的本性来对待这种生产力的时候,社会的生产无政府状态就让位于按照全社会和每个成员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比例关系,它决定着农轻重等其他一系列比例关系,影响着生产建设的全过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消费基金是为满足人民当前的生活需要;积累基金用于扩大再生产,是为进一步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创造物质条件,两者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国民收入有一定的数量,在分配比例上它们又是互相矛盾的,积累多了影响消费,消费多了又影响积累,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 相似文献
13.
本文准备就积累和消费的比例上所存在的实际问题,探索一些科学的解决方法,以便有助于打好四个现代化的第一个战役。一我们调整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使积累和消费之间保持合理的比例。为了更好地实现预期的目的,需要有一个科学的比例标准。三十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衡量积累和消费的比例是否合理的标准是,看其是否符合社会主义积累规律的要求。在社会主义社会,积累的增加,再生产规模的扩大,都是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为最终目的,而人民群众生活的提高,又必须以增加积累,扩 相似文献
14.
付蕾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23(6):135-136
本文尝试对线性与团块两种不同音乐思维的根源进行探析,论述了两者各自的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及其对中西方音乐的影响,说明了线性音乐思维和团块音乐思维的缘由及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正> 根据我国三十年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探讨把过高的积累率逐步降下来并控制在一个适当的比例上,走出一条投资比较少、经济效益比较好,各方面协调发展的新路子,这是一个重大课题。合理、适当的积累率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而经济效益能否真正提高,关键在于能否提高积累使用效果。所以,在研究确定合理的积累率的同时,还必须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积累使用效果以及积累使用效果和积累率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第一步改革的成功,调动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在农村普遍实行,改变了过去单一的经济模式和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把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积累融为一体,使农民家庭变为从事农村经济运行全过程的生产和消费单位。随着农村经济的这种转变和突破,农民开始注重生产效益和经济利益的结合和统一,这就对农户生产、消费、积累及其关系问题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是当前经济调整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经济学界已发表了不少颇有见解的文章,其中多数是在总结建国三十多年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作静态分析,这对纠正过去那种重积累、轻消费的左的指导思想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也应看到,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长远观点看,撇开速度就无法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我这里说的速度是指国民收入增长速度)。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谈一些初步看法。 一 在一定国民收入额的分配中,积累和消费是相互消长的。积累增多了,消费必然减少,反之亦然。但如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来看,积累和消贵就不仅是上一生产过程结果的分配,而且是下一生产过程进行的条件,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对生产发展起着能动的积极作用。一方面,积累的增加促使生产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从而可以创造更多的 相似文献
19.
研究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时,为了说明两大部类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马克思用了以下公式: Ⅰ.4,000c 1,000V 1,000m=6,000 9,000 Ⅱ.1,500c 750 V 750 m=3,000 9,000 在上述公式中,假定第Ⅰ部类把m的50%用于积累(500),第Ⅱ部类就得相应地积累20%(即150),第Ⅱ部类资本家的个人消费为600,这 相似文献
20.
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关系是当前的一个经济热点问题。本文首先初步地分析了马克思在再生产理论中对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关系的有关论述;然后再对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联系表现在:目标一致性、基本调控手段的一致性和互相作用;区别表现在:经济运行的不同阶段需求政策侧重点不同、在再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需求的领域不同、需求启动的杠杆和方式不同等;最后提出正确处理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关系的原则:保持两者适当的增长率和比例的原则、相机抉择的原则、内部结构协调的原则。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