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中国老龄人口公寓化养老问题分析万克德近年来,适应中国老龄人口发展状况和城市老年人的要求,先后在上海、杭州、武汉等大中城市悄然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养老形式──老龄人口的公寓化养老。所谓公寓化养老,是根据中国的国情,在城市以街道或社区为单位,建老年居民楼、...  相似文献   

2.
我国老龄产业发展与导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老龄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在于21世纪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和提高老龄人口生活质量的基本目的。可行性在于未来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老龄人口购买力水平的上升和市场发育。我国老龄产业的发展受到老龄人口收入水平较低、市场开发程度较低等的影响。发展我国老龄产业应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立足于社区,采取多渠道形式,走市场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朱涛 《西北人口》2003,(1):24-27
我国的社区养老机构(老年公寓、敬老院)一直以来在社会福利养老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对这类机构在不同社区类型——城市社区、城乡结合部社区、乡村社区中进行比较研究,能客观的反映其在当地的发展现状。本文运用结构功能的社会学分析方法,在对三个社区现状的实地调查基础上,从社区背景、结构比较、功能分析等方面入手,综合论述这类社区养老机构,并力图从中揭示问题,展望我国社区养老机构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新型生育文化对解决老年人口问题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阎志强 《南方人口》2004,19(3):7-12
新型生育文化有利于解决我国面临的老年人口问题。在建设新型老年文化、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健全老龄事业的组织和法律体系、加强社区老年服务建设等方面 ,新型生育文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论文建议应采取积极措施 ,把新型生育文化建设与老龄事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5.
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均等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当前,国家对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越来越重视,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得到较快发展。但是,在各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服务不均等、不均衡的现象。利用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06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的数据,详细分析目前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供给与利用状况,着重分析城市与农村,东部、中部与西部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需求与利用之间的差异。认为我国目前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着明显的不均等现象,需要针对城乡和不同地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实际情况与老年人的需求状况分别制定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史薇  谢宇 《西北人口》2015,(1):48-54
居家养老是我国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基础,诞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福利多元主义为我国国家主导型社会福利政策和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了理论资源。当前我国城市地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主要依靠政府推动,市场化机制开始建立,老年群体对政府、社区依赖较高,对市场化服务供给主体的认可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加快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满足不同社会人口和经济特征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在创建多元化服务格局的过程中,需要政府、企业、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家庭和个人等各方参与主体明确权责,分工协作,扩大有效需求,统筹地区协调发展,凝聚推动供需两旺良性发展的合力。  相似文献   

7.
刘欢 《人口学刊》2017,(6):71-80
伴随人口老龄化加速和养老模式的变迁,农村人口养老问题越来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议题。农村老龄人口在养老上不仅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同时由于成年劳动力的外流,在养老服务上也面临着供给不足。农村老龄贫困家庭尤为值得关注,老龄人口的自理能力是否会对家庭贫困产生影响?家庭贫困与老人自理能力及服务需求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这些问题都急需解决,基于此,文章以精准识别家庭贫困成因为思路,以老龄化为视角,探析农村老龄人口自理能力、服务需求与家庭贫困三个变量之间的关联性。具体方法是基于CHNS数据库19892011年9次调查面板数据,通过建立联立方程模型分别对各个假设进行面板Logit回归估计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农村老人自理能力与服务需求显著正相关,与低收入家庭、家庭规模呈现显著负相关;老人服务需求与家庭收入、生活质量呈显著负相关,自理能力对服务需求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服务需求满足程度、个人收入与医疗保险对老年家庭贫困有显著的负向作用,自理能力对农村老人家庭贫困影响并不显著。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非老人家庭中自理能力、服务需求与家庭贫困也有显著的关联性。因此,自理能力、服务需求与家庭贫困存在显著的相关性,针对农村老年贫困家庭,应优先满足其经济和健康需求,从而为精准识别老年贫困和精准帮扶贫困家庭提供支持,在此基础上,逐步改善农村老龄人口养老服务状况,提升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浙江省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04年4月对浙江省5个城市老年人养老意愿做的调查数据,对老年人对生活照顾方式的偏好做分析。采用多变量logistic模型分析个人特征、家庭状况、身体状况、经济状况四个因素对老年人照顾方式选择的影响作用。家庭状况对老年人照顾方式的选择最为显著,身体状况和经济状况也有比较显著的影响,但个人特征对老年人对照顾方式的选择没有明显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笔者对未来老年人的照顾方式作预测,发现非正式照顾的选择有所下降,正式照顾以及居家养老逐渐得到老年人的青睐。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老年人养老家庭支持力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北京市大多数老人选择了家庭养老,因此家庭支持力对这些老年人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利用2005年北京老龄协会调查数据,从经济支持、生活照料支持和精神慰藉支持三个方面分析研究了北京老年人养老家庭支持力及老年人对这方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中国老龄政策体系框架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老龄问题是人口年龄结构老化与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各个领域的综合性问题。老龄政策是国家干预人口老龄化过程,调整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发展的矛盾而采取的公共政策的总和。中国老龄政策虽然有一定基础,但仍存在许多问题。长期看,老龄政策的目标应全方位做好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各项准备,使整个国家平稳度过重度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平台期。为此,应该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老龄事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养老、医疗等各种老龄制度安排以及其他操作性政策等方面构建中国老龄政策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11.
城市社区老年人精神支持网构成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武汉城区为个案,运用调查数据描述了老年人精神支持网的构成,并分析讨论了老年人自身经济特征对其精神支持网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老年人精神支持网建设的两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1982—2010年,广州人口老龄化趋势持续,人口老龄化程度较轻。老龄化程度和老年人口的地区分布差异悬殊,据此将广州划分为三个老龄化类型区。广州养老机构数量、规模和结构已有较大发展.未来应继续提高收养服务能力,调节机构养老资源区域配置的不平衡。  相似文献   

13.
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风险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段世江  张岭泉 《西北人口》2007,28(3):108-111
受独生子女及其家庭本身特征和农村社会经济现实状况的深刻影响,独生子女家庭客观上已经形成在养老上的固有风险。子女的唯一性弱化了养老风险的分散功能,子女的流动、生命存活风险以及因人格缺陷而产生的道德风险都会直接导致赡养风险的发生,老年父母自我养老能力的不足将使其晚年生活更加艰难。为规避和化解其养老风险,应该以政府责任体现为主,独生子女家庭提升自身养老能力为辅。  相似文献   

14.
高龄老人的心理状况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徐勤 《人口学刊》2001,(5):45-52
心理状况是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 ,随着高龄老人的迅速增长 ,研究高龄老人的精神生活越来越成为必要。通过对高龄老人性格特征、心理感受、认知能力及对生活满意度等的分析表明 ,高龄老人心态的变化及认知能力的衰退十分显著 ,女性老人的心理状态不及男性老人。健康状况是高龄老人最关心的问题 ,生活环境和医疗条件对生活满意度有直接影响 ,积极的生活方式和提高文化程度有助于改善他们的心理状况。高龄老人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群体 ,需要家人和社会从卫生保健、经济、家庭氛围、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给予关怀和帮助。  相似文献   

15.
选择“先老后富”的江苏省苏中沙沟、临泽两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发现两地农村家庭养老易产生纠纷但比例不高,农村家庭可以照顾老人但时间不能保证,两代人分居较明显,家庭养老潜在风险较大,但农民很少办理养老保险,当前两地物质供养成本低但医疗、丧葬等费用高。中国农村应当以家庭为养老载体,解决家庭养老存在的问题,完善养老保险方案,探索家庭养老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16.
Y Tang 《人口研究》1989,(5):24-29
An important cause of resistance to China's family planning (FP) program in rural areas is the need to have children to support parents in their old age. Provision of insurance for old age support will facilita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P program among the rural population. A trial project was initiated in five cities and counties in Fujian province i 1986. The program included schemes for both eligible couples and for single children. The township or the village pays a lump sum or monthly premium to the insurance company for each couple, which enables them to collect 30-35 Yuan/month after they reach 55 years of age. To further expand the insurance program, a survey was conducted in 1987 to determine whether rural farmers would be willing and able to pay the insurance premium themselves. 77% of the respondents reported that they could afford to pay 60% of the premium. Among them, 59% were willing to pay. It was suggested that besides individual purchase of the insurance plan, the rural communities could contribute to the payment of the premium from the fines for unplanned births, from the local tax, and from the country government budget. Preferential treatment should be given to the couples of two daughters who receives sterilization; the communities should pay for a larger share of their premium. The current insurance scheme needs to be reformed so that the plan can offer more than the individual's bank savings. To do so, the insurance company needs to be able to invest their premium income and obtain higher returns. The employees of the insurance company need to improve their work efficiency to win the trust of the people in the program.  相似文献   

17.
2000年我国已开始步入老龄化阶段,然而,从经济背景来说,我国人口的老龄化是在经济不够发达的情况下到来的,与计划生育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在构建中国老年人口的养老体制时,就不能照搬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而必须考虑我国老年人口产生的经济背景。  相似文献   

18.
关于北京市宣武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海涛  杨贵星  周利生 《西北人口》2007,28(3):47-50,53
2005年以来,北京市宣武区在辖区牛街街道和大栅栏街道试点推行了居家养老工作。在开展居家养老试点工作中,始终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出发,坚持“抓好软件、优化硬件、老人受益”的原则,以高龄困难老年人为重点服务对象,面向全体老年人,使广大老年人居家就可以享受到“就近、快捷、优质”的服务。通过“政府扶持,加强领导;依托社区,构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社会参与,全方位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运作格局,取得了“投资少、见效快、老人得实惠”的良好效果。本文对宣武区居家养老试点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使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可操作性,对于今后开展居家养老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构建以老年人健康为中心的多元化养老体系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钱敏  叶文振 《南方人口》2006,21(1):20-26
养老模式的选择要以“老年人健康”为第一目的,在这个前提之下,综合考虑老年人年龄结构、身体状况、经济来源状况、周边资源环境、家庭结构等结构性要素,使个人、家庭、社会和政府的有效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从而为老年人的养老生活创造一个适宜的微观和宏观环境。本文在前人研究数据的基础之上,通过分析说明,以老年人健康为中心构建多元化养老模式体系,并充分考虑上述各结构性要素的影响,是我国养老模式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聚焦渐趋普遍的“老漂族”群体异地养老现象,关注其精神健康。以福利多元和精神赡养理论为分析框架,对广州市三个老年流动人口较集中地区的“老漂族”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政府、家庭、社区、市场等主体的服务供给对“老漂族”异地养老精神需求产生的影响,剖析“老漂族”异地精神赡养的需求和供给现状。本文的主要结论是,目前的养老福利托底政策和市场补充供给的不足给“老漂族”带来异地养老尤其是精神赡养上一定的困难,建议更多地发挥家庭、社区和社会组织的作用,提倡养老资源供给模式应将物质服务和精神扶助结合起来,实现养老渠道多样化、社会福利供给主体多元化,形成多元供给主体之间的协调与互补,共同支撑起能够惠及“老漂族”异地精神赡养的养老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