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2010年9月24日至29日,笔者随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人口较少民族非遗保护调研组,赴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聚居地区,就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  相似文献   

2.
艾菊红 《民族学刊》2020,11(3):54-63, 133-134
近些年,西藏林芝地区的门巴族、珞巴族和僜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要采用生产性保护、表演性保护和博物馆保护三种模式,这也是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模式。然而由于人口较少民族的人口规模小,随着社会发展的加速,其文化的存续空间不断压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形势极为严峻。对林芝地区人口较少民族这三种非遗保护模式的利弊进行梳理和分析发现,人口较少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当跳脱以民族为单位的保护思路,代之以区域性的文化空间为单位来进行思考,使这三种模式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在文化空间的大环境当中互相促进,从而使非遗的保护和发展处在完整的活态“文化场”中。  相似文献   

3.
云南人口较少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这些民族的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并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体现了云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与独特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少数民族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许多不可再生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正面临逐渐减少甚至消失的危险.特别是人口较少民族由于其文化核心区范围较小,存续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能力较弱,其传统文化的处境比其他少数民族更为严峻.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地处云南边疆山区的布朗族的传统纺织技艺为例,探讨现代化背景下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存,承载着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民族记忆,对于人类文明的传承文化的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三台山德昂族乡为例,从有关旅游开发中"真实性"的研究视角,结合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的德昂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试图探寻出一条适合少数民族村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5.
黄彩文  梁锐 《民族学刊》2014,5(1):16-22,-100-101
近年来,云南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民族地区的文化生境不断遭受破坏;加上人口较少民族的价值观念逐渐发生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出现断层等问题,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保护形势严峻。云南布朗族在应用信息化手段保护民族文化方面有很好的实践。布朗文化遗产可数字化资源划分为实体和物质文化遗产与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按照三级指标评价模型,结合可数字化文化资源的特点,首先聘请专家依据"可数字化资源评价赋分标准"对布朗族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打分,并采用微积分运算公式计算出三级指标的综合评价值,根据最终评价得分来评判布朗族民族文化资源是否具有可数字化的价值。然后,对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采集,综合采用静态数字化技术、动态数字化技术和三维数字技术,按照文本数字化、图像数字化、三维图像建立、虚拟物品制作四个数字化级别来进行信息化处理。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针对的是人的生活本身,是人类创造的又一种文化形式,其特点是活态的、无形的(或是以非物质状态存在的)、口传身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识,内含着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族群文化生命的密码.黄河上游甘、青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的聚居之地,也是中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以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荟萃、交融的地区.东乡族、土族、撒拉族、保安族等黄河上游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不但是黄河上游各民族长期融汇交流过程中升华而成的思想文化的结晶,而且也是当代各民族创造和生产新文化的动力和源泉.  相似文献   

7.
多年以来,以街津口赫哲族中心校为代表的赫哲族学校,通过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实施,为赫哲族文化与技艺传承做出了突出贡献。伴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我国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却受到冲击,赫哲族作为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新形势下赫哲族文化教育如何适应时代发展是本文探讨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达斡尔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是其重要聚集地之一;达斡尔族人口虽少但历史悠久,拥载的历史文化资源也十分丰富,其中口耳相传的口传文化"乌春"是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各民族乃至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但当前达斡尔族口传文化的传承发展面临诸多保护难题;基于保护传承的现实需要,必须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对策措施,把达斡尔族口传文化的保护与利用、继承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此推动达斡尔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9.
杨志新 《回族研究》2012,(4):96-100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简称国家级名录)的建立,为展现和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搭建了平台。回族作为一个人口较多、地域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却明显不足。是回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不够,还是相关的保护措施滞后?亟须非遗保护单位和研究者跟进。  相似文献   

10.
东北少数民族赫哲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渔猎生产、生活特色的禁忌.禁忌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当时赫哲族物质生产落后,对周边自然万物的认知能力所限,同时也源于赫哲族对自然界的依赖以及内心对它所拥有的威力的折服与向往.赫哲族的禁忌较多地反映在本民族的神话传说中以及在生产和生活中.通过对赫哲族禁忌的研究,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核心,对于保护和推介东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东北少数民族赫哲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渔猎生产、生活特色的禁忌。禁忌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当时赫哲族物质生产落后,对周边自然万物的认知能力所限,同时也源于赫哲族对自然界的依赖以及内心对它所拥有的威力的折服与向往。赫哲族的禁忌较多地反映在本民族的神话传说中以及在生产和生活中。通过对赫哲族禁忌的研究,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核心,对于保护和推介东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赫哲族人口虽少,却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民族。根据赫哲族古老民歌《想情郎》、《狩猎的哥哥回来了》改编的《乌苏里船歌》早已家喻户晓。赫哲人灿烂精美的鱼皮文化更是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历史上赫哲族曾和我国东北其他兄弟民族并肩战斗,抵抗沙俄入侵、反对日本侵略,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着辽阔的东北边境。  相似文献   

13.
"乌日贡"大会是以赫哲族传统渔猎文化为背景,以表现古今赫哲人生产生活为主题,集民族民间文化体育项目为一体的综合性民族节日.在赫哲族传统渔猎文化逐渐成为濒危文化遗产之际,"乌日贡"大会无疑承载着抢救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重任.  相似文献   

14.
中国作为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文化多样性的集中体现。保护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守护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精神家园,也是对少数民族人权的维护。本文以中国现行法律制度建设为视角,从立法、行政、司法各环节总结概括出中国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四个主要特色做法:"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现行法律制度中具有相对独立地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立法先行,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较早地受到法律保护;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行特别政策措施,使其得到比以往更有效的保护;勇开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法救济先河,使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从应有权利、法定权利成为现实权利。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个民族利用传统知识和传统文化传承创造而形成的重要文化成果,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能很好地体现民族精神.当前,我们在享受现代文化的同时也必须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和传承因为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商业化的过程中都存在较为严重的不当利用和滥用情况,这给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源地的利益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同时给我国非物质...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保护、开发利用的必由之路。石林县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依托石林旅游产业已经显示出强劲的文化生命力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7.
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与俄罗斯族是我国东北、内蒙古地区人口较少的民族。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少数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4个人口较少民族的城镇人口比例和城市化速度明显高于全国水平。对东北各人口较少民族而言,城市化不仅仅是一种愿望,实际上,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浪潮已经将各民族卷入城市化的轨道之中。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保护、开发利用的必由之路。石林县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依托石林旅游产业已经显示出强劲的文化生命力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9.
2006年,首批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赫哲族鱼皮制作工艺虽然几近失传,但赫哲族造物文化作为人类在特定生态环境与历史进程中创造性的劳动成果,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极具艺术价值,赏析其作品的艺术特色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20.
中国北方民族多信仰萨满文化,蒙古族、满族、鄂温克族、赫哲族等历来如此。作为原始文化,萨满文化在当下的许多作家笔下有所反映,在乌热尔图、迟子建、郭雪波、朱春雨、胡冬林等作家的作品中尤为突出。他们的作品再现了远古的历史记忆,刻画了萨满人物形象,并且对生态安全给予深切地关照,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弘扬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