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1891年湖北第一所新近代学堂“文华书院”创立,从此湖北教育事业异军突起,日益发展。成为近代新式教育的典范和楷漠。近代学堂的设立为湖北培养了大批新式学生。他们走出了充满八股气息的书斋,贪婪的吸取近代科学技术和西方民主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中思想最活跃最先进的阶层。面对帝国主义的日益入侵和种族灭绝的危险,青年学生举起“革命排满”的旗帜,抛开家庭和个人的安危。前仆后继。勤勤恳恳。做了大量具体,扎实的工作,为武昌首义的一举成功,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相似文献   

2.
清末的两湖书院是诸多大事发生的重要场域。两湖书院生徒,亲历了书院改制和甲午、庚子时局的更迭起伏,他们无论是激烈地参与革命,抑或是平静地学习国界知识、评论权臣,还是离院后的出路选择,都是其对时代潮流观察与因应的方式。两湖生徒在此过程中表现出革故、回护两类心态与行为,并从传统的举业、治学价值格局中适度释放。这一系列心态、行为中,既有对"旧"的留恋,更有对"新"的憧憬,表现出变局之中知识人的普遍特征。可以说,变革时代不存在能置身事外的传统士人,书院生徒和近代学堂生、留学生一样,亦是透视晚近中国教育生态的视角之一。  相似文献   

3.
两湖书院是清末张之洞在武昌创建的变革中的书院.社会变迁和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给予两湖书院变革巨大的推动力,使其管理制度、教学方法、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两湖书院一直徘徊在传统与变革之间:不修时文却以功名为主要目标;教学内容既有经史之学又有西学;教学方法传统与近代交融;利用商业资金办学等.这种新旧并存格局和新陈代谢的发展趋势,正体现清末学术思想、政治主张的变动和抉择.  相似文献   

4.
清末,湖北两湖书院的创办及改制,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在这一过程中,洋务派大官僚张之洞所起的作用是令人瞩目的。本文试图对此作一粗浅的探讨。一、张之洞(1837——1909年)从1889年起,任湖广总督,督鄂长达十七年之久。任湖广总督伊始,即在武汉设立了两湖书院。经悉心经营,该书院声名卓著,与张之洞在两广任内设立的广雅书院并称为清末的两所著名的新式书院。张之洞设立两湖书院的原因,具体可归结以下几个方面:(一)、湖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必须以人才的培养为基础,湖北地处长江上  相似文献   

5.
清末“新政”与四川近代教育的兴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四川近代教育的兴起是四川近代历史上一件具有深远影响的大事。因为这不仅奠定了四川资产阶级教育之基础,而且与四川辛亥革命有着直接的联系。同时,近代学堂逐步取代旧式书院、学塾的过程,是四川风气日开、人才倍出的过程。二十世纪上半叶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四川人,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著名人物,几乎都可在清末川省近代学堂中找到其活动轨迹。但是这个重大变革至今没有受到研究者们的注意,对川省近代教育兴起的原因、过程、后果及其影响,尚无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试对以上诸问题作一初步探索,以就教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6.
黄兴在武汉的革命活动大致可分为两湖书院时期、武昌起义时期和民国初年时期。前者在于接受资产阶级的启蒙教育;后者则是从事革命斗争活动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7.
书院与科举考试制度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保定莲池书院是官立书院,书院教育目标定位于为科举考试服务.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变迁,保定莲池书院的课程设计和考课制度进行了调整,书院主持者也对科举制度进行批判,由此既推动了书院教育的近代转型,也促进了近代教育制度的确立.  相似文献   

8.
两湖书院创建于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是晚清时期具有较大影响的书院之一,在湖北最负盛名,同广东省的“广雅书院”,并称为清代的两大书院。现就目前掌握的资料,对张之洞创建两湖书院的历史背景及其改革情况作初步的探讨,就正于方家学者。  相似文献   

9.
书院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文化教育组织模式。20世纪初,书院逐渐被学堂取代。平定书院由私办转为官办,政府干预逐渐加强,书院不自觉地被纳入科举取士之中,其功能开始转移。清末改制将书院改为学堂,近代化的教育改革与书院变迁之间产生了密切的互动关系。平定书院的近代变迁,一方面推动了平定教育的近代化,另一方面呈现出教育体制革新与平定教育衰落的畸形关系。研究平定书院的近代变迁,能够从微观的角度去审视中国教育制度的近代化,特别是对于我们重新审视近代中国教育制度的走向以及窥探近代学校改革与城市的近代化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书院的讲学、质疑、辩难学风,使书院成为创新时代学术思潮、引领学术进步的场所。宋代程朱理学、明代心学、清代朴学,都是在书院实践中得以形成发展。书院一代代学人的学术传承与传播,形成了中国古代独立于官方学术的私学传统。对古代的书院教育进行一些梳理,以期为研究书院教育的特点及影响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两湖书院是清末张之洞在武昌创建的变革中的书院,本文对书院的创建背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影响与地位的分析,探讨这个时期的书院在社会变迁和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中如何给予书院变革巨大的推动力,所具有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12.
明代时,历史教育在书院中占有重要地位,就内容而言,主要以“五经”和通鉴类、纲目体史书为主;就方式而言,自学、引导和督查应相结合,在学习中着重强调力所能及和由主到次,依托讲会是其在形式上一大特色。由于王、湛之学在明中后期有着广泛传播,故书院的历史教育也被深深地打上了心学烙印。从总体上看,科举与理学始终是明代书院历史教育围绕的中心。  相似文献   

13.
以教育碑刻为材料,讨论几位不同身份的官师,在康熙十七年重修潮州府学的过程中,一边不断通过官员的身份,运用行政的手段,利用兴修府学推动地方社会对刚鼎立的新政权正统性的认同,另一边又以师者的身份,以府学为平台,在地方社会中传播"正统"思想,不断为自身塑造着"亦官亦师"形象,反映出清初地方官师"政教合一"的意识。  相似文献   

14.
书院志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书院志是一种专志 ,与山水祠庙志等同属于广义的方志。书院志的雏形为书院记 ,它定型于明 ,大行于清。书院志是研究书院史、哲学史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15.
宋代以降,在统治者的调控下,培养满足朝廷需求的人才成为书院产生与发展的逻辑基础。而创新学术是书院作为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机构的最主要标志,也是千余年来书院发展的内在逻辑推动力。但人才培养和发展学术对书院发展也不是均衡地起作用,人才培养逐渐演变为限制书院学术自由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构建现代大学制度过程中,借鉴书院发展的相关理论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1930年10月,卢作孚在重庆北碚创建了中国西部第一个综合性科研机构--中国西部科学院,并对川康为重点的西部地区开展了一系列生物、理化、农林、地质的调查研究,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果.抗战爆发后,由于卢作孚和中国西部科学院的影响和鼎力帮助,一大批东部地区的科研学术机构和科学工作者内迁北碚,中国科学文化的国脉和精华得以保存和延续,北碚也因此成为大后方科技文化中心,中国西部科学院成为大后方科技事业的"诺亚方舟"而永载史册.  相似文献   

17.
千年学府石鼓书院是入清以后最早被允许恢复的一所书院,但此后其影响力不断趋弱,以至沦降为一般性的地方书院。相关研究认为这是清政府推行书院官学化政策等“外因”导致的结果,但是通过对书院祭祀变迁及其与学术风尚关系分析发现,清代以后石鼓书院对学术风尚的疏离,讲学风气日益沉寂,是造成书院逐渐式微的内在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台湾青年进入黄埔军校,传承中华民族的血脉,追随孙中山革命思想,深知欲救台湾,必先救祖国。他们参加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成为两次国共合作重要历史的亲历者与见证人,在台湾光复和祖国统一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国共两党和黄埔军校重视台湾黄埔生的抗日爱国运动,给予有效帮挈。中共的政治理念对部分台湾黄埔生的政治道路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位于福建建阳考亭村的考亭书院,是朱熹生平创办的最后一个书院,加之形成学术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考亭学派,考亭书院成为朱熹教育后代的文化摇篮,成为宋代理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两湖平原的乡村混混群体,已经脱离了村庄熟人社会的约束,反过来对村庄熟人社会的人际关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村内混混逐渐取代传统型"头面人物",成为村庄中"最有面子的人";混混在村庄内部与熟人相处时,不再遵循传统的人情和面子原则,为了利益而不断走极端,动用暴力和暴力威胁;乡村混混的暴力和暴力威胁,也日渐嵌入村民与人相处的思维和行动方式,从而深刻地影响乃至改变村庄内部的人际关系。这些都表明,熟人社会中的乡土逻辑发生了变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