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海外张爱玲研究大体可以 1 985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研究对挖掘张爱玲小说的深层内涵或正或反地起了一定作用 ,但整体水准不够高 ,视野亦相对狭窄。第二阶段的研究则日渐杜绝简单的价值判断而走向内省、理智和成熟 ,在研究的广角和深度上都有了很大的拓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科学发展观所包含的丰富价值理念等问题研究状况的简要介绍,展示了近五年来学界对该问题研究的发展趋势、重要成果,旨在促进该问题的继续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张莺 《高校社科动态》2005,(4):46-48,F0003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迅速提高,目前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向党建工作提出了崭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从1999年以来,随着国内学术领域的进一步开放和苏联共产党历史档案、的解密,国内对陈独秀的研究兴起了热潮,文章对国内近10年来有关陈独秀研究的现状进行总结,分析了研究成就和不足,提出了今后研究应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社会转型的加速变化,教育对象思想观念得以嬗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不断继承基础上创新前行,推动着其研究的发展。近五年来,学术界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规律、理论构建以及运行机制等基础理论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并提出借鉴相关学科的丰厚成果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方法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体系。基于近五年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文献,总结取得的研究成果,才能明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后期研究的方向与重点。  相似文献   

6.
慈善事业的蓬勃发展重在慈善文化建设。近五年来,学术界围绕慈善文化建设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有的着重探讨慈善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有的分析了中西方慈善文化的异同,还有的学者就如何加强慈善文化建设展开深入研究。对这些成果进行系统地归纳整理有利于研究进一步深化,也有利于推动慈善文化建设实践的拓展。  相似文献   

7.
张看人生本相——张爱玲散文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散文对日常生活、冷暖人生有着充分的体悟,并且能够超越平凡生活的层面,拥有独特的精神品格.通过对张爱玲散文的研究,从边缘性、民间性以及都市性等三种全新的视角进行分析,并挖掘出她的散文审美特性,从而把握张爱玲散文的整体风貌.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居延汉简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研究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而且研究的深度进一步拓宽。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相似文献   

9.
近五年来,出现了“张居正研究热”,有关论著明显增加,主要涉及到张居正改革、张居正的人生悲剧、学术思想及比较研究等。近年来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也一些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0.
死亡意识是指从生命本能出发对死亡的恐惧及由之引发对生的焦虑。本质上,它是一种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促使人们对生命更关注、依恋和尊重。对死亡的认知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作家生活的态度行为及创作倾向。张爱玲的散文,记述了她的两次死亡体验与人生观的形成过程,世俗化人生观中体现出她强烈的死亡意识。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的《对照记》对照的是形象(照片)与个人身世的真实,因此她用文字来解释心得。《对照记》本身有很强的“后设性”,对《对照记》的解读,则是“后设”的“后设”。从《对照记》中所列的相当可观的张爱玲祖父祖母一代人的照片中,可以解读出她的怀古幽思,她所怀念的就是她祖父母这一代的人物和生活方式,这自觉或不自觉地展露了她的历史怀旧意识。《对照记》中没有张爱玲与父亲或母亲的合影,也没有她父母亲的合影,这些照片的缺失使《对照记》创设了一股幼时的失落感或被遗弃的情境,呈现出“褪了色”的苍凉。张爱玲自己的照片在全书中有30多幅,她的姿态在“镜花水月”式的美学意境中制造了一种神秘感。张爱玲“传奇”不仅是她的文字,也是她的形象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
祝宇红的《张爱玲小说的个人主义探寻》一文多有失判。该文认为“在个人主义的问题上,张爱玲的小说对鲁迅的小说就颇有所呼应”,这点并无依据。该文认为《祝福》中“‘我’不肯回答祥林嫂的‘灵魂有无’质询”“源于信仰失落造成的虚无感”,这是祝宇红和当前不少学者对鲁迅《祝福》的误读。该文对张爱玲的个人主义与政治关系的判断尤其牵强,因为张爱玲的政治观察和个人主义诉求一脉相承,不存在任何“拷问”情形。自恋、自欺和虚无不全是现代社会文化语境中的扭曲变态心理,自恋和自欺本是一般国民心理,虚无也多源于中西文学传统。要言之,祝宇红对“张爱玲小说的个人主义探寻”话题的研究不得要领。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的遗作《小团圆》描述了她的家族和爱情,叙述了令她重度缺乏爱的一生境况。从母爱的回归与家族的团圆、爱情的失落与宽容、自我生命与情感的超越三个方面剖析了张爱玲创作《小团圆》的真正动因——爱恨的宽容与生命的回归、实现自己一生无奈而又凄艳的"小团圆",而这也正是张爱玲心中所期盼的苍凉残缺的团圆。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小说中始终存在着“自我”与“他者”的二元对立结构,因受到他人的制约,其笔下的人物难以完成自我建构,个体甚至因他者的入侵而走向异化或毁灭,这与拉康哲学中关于自我与他者关系的论述相契合.借助拉康镜像论、凝视论、他者论来解读张爱玲小说中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可深入发掘其笔下人物的自我建构过程,细致辨析张爱玲运用的“窥视”笔法,通过《传奇》增订版等具体个案分析他者欺凌与自我毁灭的二元构成.从拉康式精神分析的视角观照张爱玲创作,有利于多角度地深入思考张爱玲小说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研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显学”,其众多的研究成果大致可用女性·情欲、婚恋·亲情、市民·家庭、上海·香港、乱世·苍凉、悲剧·生命、红楼·基督、镜子·月亮、通俗·现代等,九组“关键词”予以梳理和归类,由此,更加清楚地观照张爱玲研究中的成绩与不足。  相似文献   

16.
对张爱玲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传奇》中《倾城之恋》和《琉璃瓦》这两篇小说篇末所标注的写作时间以及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结婚时间提出质疑。通过对相关史料研究,认为《倾城之恋》、《琉璃瓦》篇末所注并不是文章实际写作时间,以及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结婚时间并不是学界所通认的1944年,而是1945年。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三个方面总结了近五年来我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成果,并指出这五年来我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的特点:第一,理论研究仍然是主流;第二,诗歌研究是薄弱环节;第三,研究的作家趋于广泛;第四,后现代主义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关系研究呈多元化.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与许多"主义"都保有距离,她始终坚持了个人主义的写作立场,而特殊的家庭背景、身处的独特的地缘环境(上海-香港)以及所接受的主要教育是形成其个人主义思想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19.
在张爱玲的小说世界里,母亲形象总是被赋予浓郁的阴性色调。《沉香屑第二炉香》里的蜜秋儿太太从女儿的婚姻悲剧中寻求心理补偿,《金锁记》更是把母亲的变态推向了极致。张爱玲对母亲形象的阴性书写自有其原因:独特的家庭背景播下了敌视父母的种子;家庭的熏陶和学校的教育,使她有机会接触中外文学中的负面母亲形象,《红楼梦》里的王夫人更使她在性格刻画上获得认同。张爱玲以尖刻的笔触刻画出另类母亲形象,极为深刻地揭示了人性幽暗处的真实与导致母性扭曲变态的多重原因,给人以震悚的审丑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