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末男性诗人以女性为情感载体来抒写自我生命痛苦的写作用意,应与他们的处境和心态密切相关。在混乱的政局中经历了期盼、失望、绝望的心路历程之后,他们的心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具有与女性心理同构的新特点。这恰恰彰显了汉末男性诗人摆脱心灵困境时的自我突围意识。  相似文献   

2.
在张爱玲笔下,女性情感荒芜苍凉到了极致她对人性的深刻剖析震动了当时的文坛她的小说是关于人性的哀歌,作者母爱的失落亲情的沦丧和爱情的虚无三个方面解读张爱玲笔下女性的情感世界,进而分析张爱玲在现代文坛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3.
女性"自我"意识虽然是女作家以个人的名义(即第一人称)进行故事叙述,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武断地将作品中的"我"等同于作者本人。当然,这并不排除这个艺术形象上所呈现出的作者本人的经验(他人的或个人的)特征,同时,也正是这一点决定了女性"自我"形象与其他类别的女性形象的区别。它是关于"自我"的言说(第一人称叙事),并且这个"自我"必然地折射出女性作家的心灵特征。  相似文献   

4.
在《情感教育》中,福楼拜运用空间叙事手法,将“虚无”这一现代性特质充分体现在作品的主题和形式上。作者感悟到,人生本是一场坠落;于是,空虚以及在某个正在消失的点上收缩成了虚无的人,成了该部小说的意蕴所在;而“螺旋体”这一空间意象有效地表现了作者的意图。本文试图通过作者人生阅历及其感悟,分析他在《情感教育》中如何运用螺旋体这一空间意象,对小说主题和形式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福斯特作品中的女性在文化冲突中表现出不同的社会价值取向,傲慢偏狭的老一辈女性群体代表的是传统的中产阶级道德势力,经过心灵的转变而成长的女性代表新旧力量的冲突以及女性的最终觉醒,而年轻富有朝气的女性群体象征着知识分子新女性对自我价值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6.
一改以往以男权中心、政治覆盖的观念和方式对女性的书写,新时期小说出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和独立,开始以女性的价值立场对女性的内心世界、生存处境、人生命运进行个性独具的展示。这在那些女性意识觉醒较早的女作家的带有自传色彩的写作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这大约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或样式:以张洁、张辛欣为代表的花木兰式的对自我的追求和对男性世界的对抗;以刘西鸿为代表的既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又保持了女性的柔美和个性;以林白、陈染为代表的对女性心灵隐秘世界的透视和独特生命体验的展示;以卫慧、棉棉为代表的对女性追求身心双重自由、解放的渴望和摹写。  相似文献   

7.
"虚无者"形象即曹禺所言的"一个美丽的空形"的置入是《雷雨》悲剧引发的深层原因。通过否定道德伦理、否定人生价值与存在意义、追求感观享乐等形式建构的周萍形象,在时代与家庭的双重背景中表现出与其身份极不相符的迷惘、恐惧、焦虑、痛苦、颓废与绝望。置于比较视野下,周萍的虚无思想指向的是一类青年群体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危机——既呈现出某种个体化的自我撕裂,又代表了传统文化的承接错位和传统家族体制的涣散。"虚无长子"和"死亡长子"的提出,更凸显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重估与现实叩问。  相似文献   

8.
在加强法制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强道德观念的教育,这是现实向我们提出的重要课题。这些年来,人们都在考虑,为什么现在青少年犯罪的多,为什么现在青少年道德观念差?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愈来愈清楚地认识到,道德观念的混乱必然导致法制观念的虚无;同时,法制观念的虚无也会引起道德观念的混乱。因此,在加强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强道德观念的教育。本文想就道德观念与法制观念的关系,尤其是前者对后者的影响问题,谈谈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川端康成的小说将凝重与冷清,浓艳与虚无,不可捉摸地结合在一起,精致而富有朦胧的诗意,其中贯穿着一种淡淡的东方宿命,蕴含着人生的徒然与美的终结,以及无端的哀愁。小说《雪国》诗意地表现了川端康成这种禅意化的虚无思想。从作者对《雪国》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形象的虚无化处理着手,可挖掘并剖析川端康成虚无思想的特质。  相似文献   

10.
苏童从心灵病苦的角度,敏感地看到了过去与现在寓于我们文化内部的混乱与危机,但他没有囿于种种意识形态或观念的先验规约,而是保持了一种严酷而冷静的内省视角,关注神秘的宿命,致力于探寻心灵的奥秘,揭示生存的本相。  相似文献   

11.
女性所面临的空间焦虑,以及由此带来的生存问题和情感困惑是苏青小说一以贯之的一个母题。女性无论身处家庭或社会,总是感受到空间带给她们的压力,处在空间焦虑中。她们对空间的焦虑,反映了现代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挣扎,是作者对女性角色和自我认同的思索。苏青用自己的笔展示了现代都市知识女性真实而又普遍的生存状态,传达出她们真实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2.
幸福虚无观念的产生也许同人类文明的起源一样古老。这种观念在古希腊的犬儒学派中,在古印度的佛教中,在中国的老庄玄学中都得到集中而精辟的表述。以20世纪初达达主义在西方世界的风靡流行作为现代人传统幸福观念的转向或丧失的开端,应该是合理的。而在本世纪行将结束之时,这种代表幸福虚无的“幸福达达”的观念在中国境内也日益流行起来。虽然,幸福虚无的观念在中外思想史上绵绵不绝,但是,历史上的幸福虚无的观念对社会的冲击同本世纪相比,其深度与广度犹如溪流与大江之别,而且文化背景也大相径庭。造成本世纪初和本世纪末“幸…  相似文献   

13.
铁凝的散文充满了对人性的赞美,给人一种淳朴、自然的感觉。这种人性美因真诚强烈的平民意识而产生,因温暖真切的情感而成长,因淳朴善良的女性而闪光。同时,这种人性美也是作者明朗纯美的个人气质与其力求提升人的灵魂、拓展人的心灵空间的艺术追求相融合的结晶,对当代女性散文的发展、更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美国社会学学者乔治·里茨尔的新作《虚无的全球化》在前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全球现实层面的新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分析全球化的新的理论工具——虚无,并针对罗卜逊著名的新概念——全球本地化,创造了增长全球化(grobalization)一术语,以其提供一个更平衡地描述全球化的支点。总的来说,里茨尔试图论证:增长全球化的推动力促进了虚无在全球的扩散。该书的出版,有助于使全球化理论从混乱走向有序和统一。  相似文献   

15.
试论贾宝玉的多重化性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宝玉之审美价值由其性格的矛盾性所决定 ,其性格具有叛逆性与妥协性相对 ,痴情与泛爱相通 ,美好心灵与纨绔习气相连 ,双性人格相统一 ,现实性与虚无感相交融的多重化特点。  相似文献   

16.
佛教作为研究与解决人类精神的学问,是人的心灵栖息之地,对鲁迅影响颇深。佛教文化的人生即苦、地狱意象、普度众生、万法皆空与鲁迅的虚无观形成有极大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宗教文学从宗教的精神拯救性质出发,试图为我们揭示一个神性的意义世界。文章以北村、张承志、史铁生为代表,分析宗教文学现象和它的超越、救赎的特点以及神性维度和人本主义精神。宗教写作企图返回人类心灵的原始状态,用信仰填充生存虚无的梦境,向我们昭示了一条精神拯救的无极之路。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抗战战火从东北蔓延至全国,女作家们从正面空间与负面空间两个角度,如实记录了物理意义上的战争图景。在时空纵横并置的叙事空间中,人们在战乱中的空间流徙提升了战争罪恶的客观性事实的容量,同时在时间流转中也凸显出抗战时期人们心灵的创伤。女性作家记录战争的残酷、控诉战争的罪恶,在超时空追问中表达出鲜明的反对战争捍卫和平思想,对于抗战时期女性作家思想及创作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9.
空间叙事的主要手段是隐喻,方丽娜创作的典型意象“蝴蝶”和“宋城”隐喻着她的创作心理历程,反映她个人的价值体系。因此,从空间叙事这一角度出发深入探究方丽娜的小说集《蝴蝶飞过的村庄》和《夜蝴蝶》,探讨四种空间叙事类型:记忆空间的重塑与文化空间的浸染、地理空间的变迁与现实空间的落差、家庭空间的逼仄与私人空间的封闭、精神空间的审视与心灵空间的拯救。通过运用空间叙事学技巧,挖掘方丽娜作为海外华文女性写作的新特点,展现华人女性在海外的生存困境,对个体女性的心理和精神流动进行考察性书写,发现其艺术内涵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展开是伴随着对女性文学概念的讨论而开始的,对女性文学概念的争论延续至今。对女性文学概念内涵的争论,不是混乱的、苍白的没有涵盖力与阐释力的空洞能指,它是我们文学史观念和思维方式、方法论变革的重要一步,女性文学概念的讨论为当代文学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思维与阐释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