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流动人口规模以超常规的态势增长,与此相适应,流动人口所引发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化,流动人口的城市择业、社会生活、子代教育和社会保障等问题日趋严峻。鉴于此,笔者认为,对于流动人口的管理首先在理念上要推陈出新,政府及各职能部门、社区等需要通力配合,流动人口管理才能步入常态化、正规化和合理化。  相似文献   

2.
浅谈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就解决我国流动人口适龄子女教育问题的重大意义、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流入地和流出地应共同关心流动人口适龄子女的教育,并针对这一问题的特殊性和综合性,通力合作,齐抓共管。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流动人口数量的日益增加,流动人口的生存状况和心理问题影响着城市的安定和发展。采用标准化量表对河南省604名城市流动人口和341名非流动人口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城市流动人口经济收入低于非流动人口,并存在自尊、心理健康、自我肯定和生活满意度水平较低,忧郁、焦虑和紧张程度较高的心理问题。经济问题和心理问题存在一定的关系,成为了城市流动人口所面临的双重困境。政府部门和用人单位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帮助城市流动人口摆脱经济和心理困境,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4.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系作者就成都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的调查报告。文章概述了成都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 ,指出其主要问题是盲流及其导致的犯罪 ,并总结了成都市有关部门处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的各种措施和经验。强调指出 ,西部散杂居民族地区城市民族工作应当妥善地处理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问题 ,以兴其利、弃其弊 ,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城市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各民族人民的团结。  相似文献   

5.
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背景下 ,流动人口自农村大规模流向城市 ,流动人口管理问题日益引起人们重视。现行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明显存在三大问题 ,即思想认识上存在一定误区 ;管理体制上存在一定缺陷 ;管理方式相对滞后。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而关键在于更新观念 ,客观辩证地认识流动人口的作用和影响 ,创新管理体制和模式 ,并强化服务 ,使流动人口管理融入到对流动人口的服务之中  相似文献   

6.
关注流动人口健康问题,提高流动人口健康水平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内在要求。为了解流动人口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利用描述性统计和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从健康自评(SRH)角度对流动人口健康状况和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人口学特征、收入差异和健康服务显著影响流动人口健康自评状况,具备男性、汉族、低龄、高学历、高收入和健康素养等特征的流动人口健康状况较好;收入水平对流动人口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流动人口健康状况倾向于变好;健康服务越规范,流动人口健康状况越乐观;自评健康并不一定完全等于健康,中老年流动人口存在较高健康风险。为提高流动人口健康素质,应加强女性、少数民族和高龄老年人健康筛查;提高流动人口收入水平;促进流动人口市民化;积极开展健康教育;规范健康档案建立和推行定期体检制度。  相似文献   

7.
流动人口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聚焦点是群体层面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问题。采用自编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问卷,对随机抽取的郑州市实验区的1 110名流动人口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实验区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由社会参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经济融合和心理融合五个维度组成。实验区总体社会融合指数略高于全国常模,但公共服务、经济融合和心理融合得分低于全国水平,尤其以公共服务得分最低。不同人口学变量下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程度不同。得出结论:实验区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总体水平较好,但需针对不同流动人口特点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和服务。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口低生育水平的日趋稳定和流动人口数量的与日俱增,我国人口计生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矛盾逐步向流动人口方面转移.由于流动人口的特殊性以及人口计生部门管理队伍及服务手段的局限性,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工作中的管理服务不到位、数字虚假不实等问题也日显突出,严重影响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质量的提高.如何采取措施,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应引起各级领导和人口计生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在创新社会管理背景下,如何做好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工作是目前我国公共管理面临的挑战.调查发现,北京市X区在流动人口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存在如下问题: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体系的缺陷;管理主体和管理工具不完善;流动人口相关信息不充分;流动人口的社区认同感不强.为此,X区应转变观念,加大流动人口管理方面人、财、物的投入,创新机制、优化流动人口服务,构建数字化管理系统,扩大民主参与,优化流动人口管理制度,吸纳第三部门参与,培养流动人口社区认同感.  相似文献   

10.
外来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的治理对策黄渭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流动人口的数量日益增多。同时也带来了由流动人口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中,以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违法犯罪问题更为突出,如何防范和治理流动人口的违法犯罪、加强社会管理、实现社会稳定所不容回避的...  相似文献   

11.
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分析主观阶层认同、阶层流动感知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影响。研究表明,主观阶层认同感高的农业转移人口,其市民化水平较高;阶层的上向流动,能提升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水平。机制分析表明,家庭阶层、社会经济地位自评分别在主观阶层认同对市民化水平影响中发挥调节作用、中介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老一代、女性农业转移人口的主观阶层定位对其市民化水平影响更大,中、西部地区较东部地区有更大的市民化发展潜力。据此,应为农业转移人口搭建多元化社交平台,畅通阶层的上向流动,尤其关注老一代和女性农业转移人口的主观阶层定位;中部地区可探索户籍准入同城化,鼓励就近市民化,西部地区应重点维护农业转移人口的阶层地位,以促进东中西部地区市民化协调发展,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  相似文献   

12.
气候对老年人口健康的影响虽然已经通过大量的文献得到证实,但对流动老年人口的健康关注还相对较少。文章使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构建Probit模型,重点分析气候变量——平均气温、日照时长和降水量对中国老年流动人口健康状况的影响,并加入个体因素、流迁因素、医疗卫生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等作为控制变量。样本统计结果显示,超过80%的老年流动人口自评为健康,但客观上看超过46%的老年流动人口有疾病风险,说明老年流动人口的健康状况值得关注。基准结果显示,气候对老年流动人口健康状况有显著影响,平均气温上升会提高老年流动人口健康的概率,用工具变量处理内生性后,这一结果依旧稳健。异质性结果显示,平均气温对低龄和中高龄老年流动人口的客观健康状况均有显著影响。平均气温上升和日照时长增加都会显著降低长期流动的老年人口的客观患病概率,而降水量增加则会显著降低长期流动的老年人口自评健康概率。气候对中西部老年流动人口的健康状况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外来人口流入易融入难。论文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将外来人口社会融合的因素划分为经济、社会公共服务制度、文化三个层面。浙江省是工业大省,外来人口在经济因素方面对社会融合的影响不大;而社会公共服务制度方面却对社会融合影响较大,应该为他们提供无差别的公共服务,解决制度方面的障碍;文化方面对社会融合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4.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农民工的主体,绝大部分人处于婚恋和生育的黄金阶段,其生育意愿对中国城镇化发展和人口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纵向和横向对比分析,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生育意愿具有明显的现代性特征。相对于老生代农民工而言,新生代农民工生育意愿显著降低,并趋近新生代城—城流动人口;其生育意愿的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差异等内部分化显著弱化。而且,基于城市适应理论视角,从经济适应、社会适应、心理适应、制度适应4个维度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城市适应对新生代农民工生育意愿的影响呈现代际显著增强的态势。经济适应、社会适应、心理适应程度的提高会显著地降低新生代农民工期望生育子女数。这使得中国城镇化发展与新生代农民工生育意愿降低的现象并存,存在城镇化发展与人口可持续发展之间二律背反的矛盾困境。而制度适应却能显著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生育意愿,这为促进城镇化发展和人口可持续发展相协调提供了可能和路径。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户籍管理制度的松动,在城乡、区域之间“推拉力量”的作用下,东部沿海地区开始涌现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庞大外来人口群体,从而造成相当部分地区外来人口数量超过本地户籍人口数量,形成“人口倒挂”现象,特别是出现了一大批“人口倒挂”村,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文章以H市为例,指出此类村庄普遍存在的管理体制机制、公共安全维护、公共资源配置、生活环境优化、公共事务参与等方面的困境。提出对“人口倒挂村”完善信息化管理,实现协同式管理,推进融入式管理,实行“调控式”管理。   相似文献   

16.
新生代流动人口逐渐成为流动人口主体,其幸福感不但是其生活质量的重要体现,也会对中国城镇化进程、水平及其质量、城市可持续发展等产生重要影响。从住房条件、社区环境、城市评价等3个维度来分析环境适应对新生代流动人口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建立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实证分析模型,在与老生代流动人口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探索其具体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与老生代流动人口的情况完全不同,只有住房条件中建筑类型和住房产权因素,社区环境中的物业服务和邻里友好态度等社区态度因素、超市便利程度等生活条件因素,城市评价因素中生活水平评价等因素对新生代流动人口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应根据新生代流动人口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一步提高其幸福感。  相似文献   

17.
基于 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和 2015年全国 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从社会排斥角度研究居住隔离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居住隔离显著降低了农民工市民化,居住隔离程度越高,农民工市民化程度越低,两者之间的负向关系在新生代农民工和在大型城市就业的农民工群体中更为明显。居住隔离通过影响城镇社会对农民工的社会排斥,间接影响个体城镇社会经济状况和文化适应状况,进而对农民工市民化产生抑制作用。本研究为有效解决人口半城镇化问题和推进农民工有序市民化提供重要政策借鉴。  相似文献   

18.
基于对厦门市实地调研资料的分析,认为我国流动人口已经发生结构性变迁,而严重滞后的流动人口社会管理体制不仅不能适应这种变迁,反而有损"农民工新政"的政策绩效。鉴于此提出,应树立流动人口和本地居民乃利益共生体的管理理念,构建社区层面的居住地管理体系,并据此建立梯度累进的公共服务享受机制。  相似文献   

19.
受雇农民工数量和工资的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受雇农民工是农民工中数量最庞大但很少被专门研究的基本群体,其数量和工资的估计受到既有农民工数量和工资调查研究中统计口径不一致的困扰。以微观数据为基础的一致统计口径可以纵向连贯、横向可比地考察受雇农民工数量与工资的变化趋势。研究发现:(1)外出农民工数量已从增长阶段进入基本稳定阶段,其内因是农村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减少,这是城市化和市民化的必然结果。(2)受雇农民工数量总体上虽略有增加,但也已进入相对稳定阶段,而且青年农民工(35周岁以下)的比重在逐年下滑。(3)受雇农民工工资水平虽有显著上涨,但与城镇职工的相对差距却有所扩大。(4)学历工资的阶梯状分布在大专及以上学历阶段呈现跳跃性,且这种跳跃性仍有扩大倾向。研究结果揭示了农民工群体内部的结构性分化,同时也表明了农民工市民化的复杂性和现实困难性。  相似文献   

20.
普及流动人口子女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大量、快速流动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需求。而城乡社会文化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上的差异性对流动人口子女学业、习俗和价值观教育产生的影响,值得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