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0世纪湖南小说家用得最多的叙事视角还是传统的全知视角,也有不少作品是采用第一人称"我"叙述的,但这个叙述者"我"和作者几乎没有距离,是一个自我叙事者。叙事视角的选择是由以政治作为人生第一要义、以经世致用作为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的湖湘文化精神规约着的20世纪湖南作家创作心理定势的强力表达。20世纪湖南小说文本中的叙事关系大多可用"叙述者(作者)———人物"模式来表示,叙事语式和语态大多是作者经历、身分、思想情感的一种直接的投射。20世纪湖南小说文本的叙事视角还存在一个"隐含作者"现象。忧患的叙述情调是与20世纪湖南小说叙事视角相关的一个特点。20世纪湖南小说叙事语式和语态带有明显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法国“新新小说”在叙事中采用了不动声色的策略,体现在叙事视角、叙事语调、叙事语言、叙事空间和叙事节奏五个层面。在叙事视角上,“新新小说”喜欢运用“外视角”来剥除叙事者的主观情绪,即便在运用“内视角”时,也同样限制人物的情感。就叙事语调而言,作者和人物、叙事者和其叙述之间存在距离感,形成了一种中立、客观、冷峻、反讽、不带情感的叙事语调。叙事语言则体现了简化和精确两个特征,一方面叙事者将语言简化到最基本的信息,另一方面给出过度的细节描写,造成失真的效果。叙事者还喜欢描写“非人格化”的叙事空间,包括死寂的空间、迷宫般的空间和抽象空间,将空间与人物隔离开来,不再提供稳定的意义。在叙事节奏上,迫切和收敛形成紧张和平静两种节奏,造成叙事收放并存的效果。“新新小说”不动声色的叙事是对传统小说中意识形态、形式主义、本体论和心理描写的反抗,体现了当代文学的“平面”美学。  相似文献   

3.
全知叙述是一种传统的叙述模式,其特点是在叙事手法上享有极大的自由度。叙述者既可透视人物的内心活动又可叙述人物的言行,以构成或公开或隐蔽的评论。从叙事学角度探讨丁尼生的叙事诗《伊诺克·阿登》中全知叙事视角下的叙事者评论,并解读诗中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和角色间的对白,进一步剖析由此带来的叙事者、叙事、人物及读者间的距离变化,寻觅其创作的引人入胜之处。  相似文献   

4.
狄更斯创作的十五部长篇小说中,有两部是纯以第一人称叙事的,即《大卫·柯波菲尔》和《远大前程》(以下简称《前程》)此外还有《荒凉山庄》的部分章节由女主人公埃斯特以第一人称叙事,其余章节则是以全知的第三人称叙述的.比较而言,《前程》最能体现狄更斯对第一人称叙事的灵活而又纯熟的运用.帕西·路伯克说:“小说写作技巧中最复杂的问题,在于对叙述观点——即叙事者与故事的关系——的运用上.”这话有道理.狄更斯在《前程》中选择了正确的叙事角度,以第一人称叙述,极成功地完成了叙事任务.  相似文献   

5.
全知叙述是一种传统的叙述模式,其特点是在叙事手法上享有极大的自由度。叙述者既可透视人物的内心活动又可叙述人物的言行,以构成或公开或隐蔽的评论。从叙事学角度探讨丁尼生的叙事诗《伊诺克·阿登》中全知叙事视角下的叙事者评论,并解读诗中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和角色间的对白,进一步剖析由此带来的叙事者、叙事、人物及读者间的距离变化,寻觅其创作的引人入胜之处。  相似文献   

6.
古龙小说中叙事策略的极变表现在:从人物身份、侠客武功等"形象"的塑造实现了叙事权威;利用独特的干预叙事策略,使叙事者、被叙事者与读者关系交织,从而极具艺术张力;同时,对传统武侠模式进行颠覆,体现了过分追求"个体"完整性等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7.
第一人称叙事与可靠性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讲故事人有时代表隐含作者的价值观和道德信仰,他是隐含作者戴的面具和传声筒,是可靠叙事人。但有时隐含作者让受述人与第一人称叙事人享有共知信息,使某些人物处于弱势,叙事产生戏剧反讽,叙事人有讽刺性质。而当隐含作者让叙事人在讲故事的同时无意中暴露自己的各种短处成为不可靠叙事人时,隐含作者就具有讽刺性质。第一人称叙事人难免孤陋寡闻,但他和读者近距离交流,使读者领略尘封久远的历史。第一人称的有限性被隐合作者用来挖掘与叙事人之间的差异,构成纷繁多姿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李渔的拟话本小说集<十二楼>在叙事上很有独到之处,具体表现为:有意错综叙事时序,形成倒叙和预述;通过限制全知叙事者的空间视野和窥探人物内心的权利或变换叙事者将全知叙事变成部分全知叙事;调整叙事速度形成场景.利用错综叙事时序、限制叙事视角制造悬念,通过调整叙事速度突出叙事重点.这种叙事上的精心操作保证了<十二楼>的娱乐性和可读性.李渔在小说中对叙事者、叙事视角、叙事时序、叙事速度清醒合理的调动和使用体现了他对小说叙事的整体控制意识和宏观把握能力的加强.  相似文献   

9.
李锐的《无风之树》中叙事人称的设置尤为特别,小说采用了两种叙事人称的交替:第一人称(我)与第三人称(他),“我”承担了十二个人物角色,共有五十八节;“他”承担了一个人物的角色,只占五节。本文将从文本出发来讨论其叙事人称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简·爱》中的“女性声音”品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中运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唯我独尊"的叙事主体形象--简·爱.其叙事颠覆了男权叙事传统,建构了女性叙述声音和叙事权威.同时,小说成功地在读者与叙事者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使读者能够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从而加强了叙述声音的女性权威.然而,夏洛蒂·勃朗特作为殖民地中产阶级白人妇女的文化身份使她在女性权威的建构过程中带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知情叙述者,是对叙述者与叙述对象的关系进行考察而提出的概念,“他”与叙述对象有着某种特殊的社会关系,由此决定了他的知情身份,并区别于全知叙述者、隐含或显露叙述者,表现出自己特有的性质和叙事作用。知情叙述者叙事,实际上是一种跨界叙事,不仅融合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叙事长处,而且在叙述的可靠性及人称转换的便利性上表现出特有的叙事优势。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以来,有学者对戏剧进行了形式主义的研究,其方法论借鉴于叙述学。叙述学是通过对小说的分析而总结出来的文学理论。在分析戏剧的叙述形式时,直接套用叙述学的相关理论是不恰当的,其应用时需要经过一定的转换。在小说文体中,存在两类最重要的叙述者类型:第一人称叙述者和第三人称叙述者。其中,第三人称叙述者只存在于直接引语中,此时的全知叙述者沉默或者隐蔽,将叙述者的功能转让给了他(她)。同样的,在戏剧文体中,第二文本中的叙述者可以对应于小说中的全知叙述者。第二文本的叙述者作为戏剧故事之外的叙述者,叙述戏剧人物的外貌或心理状态等情况。在大部分戏剧文本中,第二文本中的叙述者是沉默的,而戏剧中的人物作为第三人称叙述者承担了叙述者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故事话语活动可被理解为“讲”、“听”双方共同参与 ,以故事为中介的交流活动 ,它时刻发生在当下 ,而故事由讲至听的过程决定了在时间向度上“讲”者在先、是已知者 ,听者在后、是未知者。因此故事话语是已知者与未知者发生在当下的对话。这一对话关系与故事活动的动机密切关联 ,也制约着故事的意义和特点。“讲”、“听”双方共通的内在需求决定着故事活动的持久生命。  相似文献   

14.
反身代词"自己"语义指向的功能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功能的角度看,反身代词入句除了从句子本身可以离析出叙述者和听(读)者来外,它还同时并存着同指对象和语义联项."自己"一般遵循以叙述者为基点的行为事件参与角色最短空间距离同指原则.当最短距离参与角色和行为事件表示的概念与事实相悖,或叙述者有意凸显与其空间距离较远的行为事件参与角色时,它便越级同指相应的下一个最短空间距离参与角色.在"句内联项句内指"这一平台上,在参与角色及其行为构成的行为事件都符合事理的情况下,如果参与角色人称相同(通常是第三人称),整个句子便存在歧义.  相似文献   

15.
谁在叙事-试论新闻的叙述主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是一种叙事 ,即向受众报告“新近发生的事实”。本文通过对新闻作品的分析 ,认为在新闻作品中 ,客观事实的叙述者并不完全等于写作新闻的记者 ,而是由记者和新闻事件中人物这两大类构成的 ;并进而总结出了 7种叙述主体类型及其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6.
《荒凉山庄》的两条故事线索是由两个叙述人分别讲述的。一个以作者的姿态作全知叙述,担当了德洛克夫人故事的铺陈和社会环境的全景介绍的任务;另一个则模拟书中女主人公埃丝特.萨默森的口吻,以第一人称自述的形式,讲述了荒凉山庄中埃丝特及其朋友的故事,体现了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韩少功的《马桥词典》以词典体的文本形式出现,背后隐藏着他对人性、人格的高度关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人》则从叙事者的角度出发,表达对“小人物”命运的深切关注。两部小说有着相同的主题,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描写丧失话语权的小人物,表现他们的悲苦命运;探索“人”的价值,表现他们在生存重压下人格的裂变;描写女性命运,揭示造成她们悲剧的根源。在小说创作上,二者也有着相同的表现手法,都运用了复调的结构,通过“我”和他人的叙述交叉推动情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月牙儿》的文本隐含多重意蕴,在第一人称叙事模式和与此相应的人物“内部聚焦”的和谐表象下,文本呈现出明显的叙事裂隙,从中既可感受到主人公的宿命感和性格缺陷,也可隐约地窥测到作家本人的某种欲曲折传达的生命隐痛。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 ,从整体上把握毛泽东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特色 ,有助于揭示毛泽东这一思想的真正科学价值。毛泽东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的特色主要表现为 :和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一脉相承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所发展 ,具有鲜明的与时俱进理论品格 ;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 ;首次提出了在毛泽东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中居核心地位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社会实践的新视角重新解读马克思时间观,认为马克思第一次把时间与人的实践联系起来思考,创立了科学的时间观。在马克思看来,时间是人的积极存在,是人的生命尺度和发展空间。马克思的时间观具有主体性、革命性、辩证性等特点。重新认识和应用马克思时间观,对于重视时间,节约时间,把握有利时机,合理利用时间,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