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感应母题"是中外文学共有的文化母题。中国古代早期的文史记载中便蕴含了"天人感应"母题。从印度传入的大量佛经及民间故事中也蕴含了这一母题。佛经"感应"故事所具有的印度神话的夸张性、荒诞性、神异性及虚幻性对唐传奇小说母题起到了很大的触媒作用。此外,佛教"感应母题"所宣扬的果报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天人感应"思想的有机融合,亦极大地催化了"感应母题"的风靡。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小说发展史中,存在着大量以镜为母题的小说,其中写到的镜几乎都是神异之镜,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用镜大不相同.究其原因,是因为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中,几乎各种宗教都与镜有所联系,而这正是镜母题小说中神异的宗教色彩的来源.在各种宗教因素的影响中,佛教尤显突出.本文通过对镜母题小说中佛教情结及其源流的深入剖析,得出结论:佛教向镜母题小说的渗透,是文化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也正是镜母题小说生命力强大而持久的一个重要原因,它表明了异质文化间的交融会给双方都带来无限生机.  相似文献   

3.
佛教对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佛教传入中国后 ,除了在义理上大力宣传以外 ,还更多地利用佛教典籍中大量的故事、寓言、譬喻、史诗等通俗易懂的形式 ,使佛教进一步走入广大的百姓中间。佛教的这些生动形式不仅为六朝正在兴起的志怪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题材、语词等 ,尤为重要的是 ,它们还在人生观、道德观、时空观、小说的情节、叙事方式以及奇特的想象等方面 ,对六朝志怪小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果抛开其宗教内容的话 ,可以说 ,佛教中的这些形式 ,是对中国文学的一大礼赠。  相似文献   

4.
唐代小说幻术母题有丰富的表现 ,显示了道教法术的影响。其来自唐代社会自由的文化氛围 ,来自前代的道教与佛教故事传说 ,也有唐代小说家的创造发展 ,对于后世小说创作 ,产生了多种影响  相似文献   

5.
佛教对志怪小说的影响,早在汉魏六朝的一些志怪小说中便已显露出来。佛教对汉魏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主要分三种类型:一是佛经譬喻中精变故事对志怪小说题材来源的影响;二是佛经地狱轮回观念与中国传统善恶报应观念的融合在志怪小说中的表现;三是增伽幻术所寄托的空幻思想对志怪小说意象与理念的渗透。三种形式相互作用,从而构成汉魏六朝志怪小说的基本的宗教精神。  相似文献   

6.
道教和佛教在六朝发生激烈冲突的同时又不断向佛教借鉴学习,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从道经到道教的辅教书--仙道类小说创作,皆深受佛经影响.就仙道类小说而言,其受佛经文学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小说中出现许多来自佛经的新名词术语;二,小说中的一些经典情节来自佛经;三,小说中对得道仙人神通莫测的描写很多均借鉴于佛经.  相似文献   

7.
佛教“修行”观念,不仅对《西游记》英雄史诗的风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丰富了其批判现实与游戏人生母题的内涵。本文以佛教“修行”观念影响《西游记》主题倾向为研究视角,从批判现实与游戏人生两大母题入手,运用比较和分析的方法,揭示《西游记》世俗思想与佛教“修行”观念之间的隐秘关联.论证二者之间的相容性特征,以及以往学者对此问题产生误读的历史与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8.
佛教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位,建立了独特的生存观理论,以空幻观、无我观、五蕴和合观等深刻地影响了古代梦幻主题小说的创作。追本溯源,外域佛教故事成为中土梦幻主题小说的原始母题。前人多认为梦幻主题小说受本土道教出世思想及虚主义的影响,视之为“庄生寓言之类”,本文则拟从佛教生存观的视角探讨梦幻主题小说的佛教影响。  相似文献   

9.
佛教作为六朝社会之重要文化类别,对其时之文学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而佛学对六朝文学之影响,主要存在三个维度:一曰语言维度,其影响包括佛经翻译提供新概念、佛经语言提供新风格、佛经唱读提供声韵新知识;二曰观念维度,其内容包括佛教一系列新观念影响文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审美观;三曰思维维度,其影响内容包括佛学严密的逻辑性、中观思维方式、批驳辩难技巧等对文人创作思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唐代小说中的僧人形象 ,高僧很少 ,也没有体现多少佛教思想。“服务型法术僧人”形象 ,缺乏佛教色彩 ;“斗法型法术僧人”形象 ,只是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矛盾斗争中失败的象征。“另类僧人”形象 ,反佛教的主旨更加明显。这些都体现了唐代小说的反佛教倾向。六朝多“辅教小说”而无反佛教小说 ,唐代小说宣传佛教者少而反佛者极多 ,这与唐代科举制度加强了士大夫与中国本土文化之间的亲缘关系等原因有关。  相似文献   

11.
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形象与历史人物关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其结局更是被赋予了宗教色彩:皈依佛门。这不是作者的凭空构想,而是佛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将关羽纳入佛教体系,改造成为佛教中的护法伽蓝神。这种改造反过来又对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影响,并最终影响到文学领域,小说《三国演义》中关羽形象的美化、神化都与佛教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主张“断尽烦恼,解脱成佛”的修行观念,是佛学的核心,是对古代小说创作(尤其是宗教题材小说的创作)影响至深的一环。本文以佛教“修行”观念影响《西游记》主题倾向发端,从英雄、自由两大母题入手,运用比较和分析的方法,对《西游记>的佛教文化渊源进行研究,揭示《西游记》世俗思想与佛教“修行”观念之间的隐秘关联,论证二者之间的相容性特征,以及以往学者对此问题产生误读的历史与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3.
中国志怪类小说脱胎于古代神话,到了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才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小说类型。与此同时,于汉末传入中国的佛教也逐渐摆脱了道教的附庸地位,开始正式在中国社会宣传自己的宗教思想。而佛教观念中最基本的因果观,随着佛教的传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在小说中,即是志怪小说中出现了大量宣扬因果报应的故事。佛教因果观不仅为六朝以后的志怪小说提供了新的素材,而且其思想还深入到了小说的叙事逻辑结构之中。  相似文献   

14.
母题研究是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小说中的错位情感进行母题解读是一种独特的文学作品研究方式。严歌苓小说的错位情感故事可以提炼出苦难与救赎、放逐与回归和命运与悲剧三类母题,通过对这三类母题的解读可以挖掘出严歌苓小说深刻的人性内涵。  相似文献   

15.
摘要:汉魏六朝文学因其丰富的题材、多样化的文体特征,历来被学者视为后代文学发展的土壤。这一时期,无论诗歌、小说还 是散文,皆已初具模型。 《搜神记》,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因其记载了大量鬼神故事、逸闻传说,初具小说模型,也历来是研究神怪 小说参照的原型。以神话母题为研究基础,从“死而复生”的框架中挖掘《搜神记》 “复生”母题所蕴含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与佛经故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佛教文化早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佛教自汉传入中国,影响深远,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属罕见。佛经对中国古代哲学宗教伦理影响很大,而且对文学艺术,也有重大影响。佛经故事的传入,是中国小说创作的“新的种子”和“催产婆”。鲁迅认为中国六朝鬼神志怪小说之兴起,莫不受动于佛教的传入。“魏晋以来,渐译佛  相似文献   

17.
金庸武侠小说的过目不忘母题,或直接化用,或弱化、化嵌、合理变形。该母题确立,来自中古时期的佛经传译,其间印度与西域僧人来华的博闻强记,引起了中原人极大的惊奇、钦敬与效法,佛教密宗,对母题确立有最突出的贡献。金庸小说中的超人记忆描写,主要体现在女性人物上,这与金庸小说整体上对于女性的人文关怀合拍。金庸还关注到,女性的惊人记忆力拥有及使用,往往会伴随着沉重的代价。在“精英淘汰”机制支配下的“削强适弱”心态,使人们不愿将“过目不忘”荣誉再送给男人,女性拥有这一特异功能则较易于被接受。  相似文献   

18.
新近读到济南大学教师刘艳芬博士的新著《佛教与六朝诗学》,感觉这是一部揭示佛教和中国诗学相互影响渗透关系隐秘的难得佳作。《佛教与六朝诗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8月出版,全书23万字。该书针对佛教与中国诗学关系研究断代研究较少、专题研究较少、文艺学研究视点较少的实际情况选题,从文艺学角度着手,分主体研究、意象研究和范畴研究三个专题,对佛教与六朝诗学关系展开系统分析和深入探析,将佛教与中国诗学关系研究进一步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19.
作为六朝志怪小说的一大子类,南北朝时期大量涌现的“释氏辅教之书”,与此前志怪小说相比,其叙事风格具有迥然不同的特征,具体表现在所表现的人物、所采用的叙事笔法、叙事视角等方面呈现新变的态势。这一方面与热闹的唐前佛教民众化运动有关,与作者的佛教徒身份和宣佛意图有关,另一方面则由小说“史官之末”的传统所决定。  相似文献   

20.
佛教传入中国后 ,伴随着佛教的不断世俗化和普及化 ,从发展走向成熟的中国小说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佛禅思想的影响。无论是在小说的思想内容、小说的结构 ,还是在小说的人物塑造上 ,我们都可以明显地看到佛禅思想对小说的影响。当然 ,这种影响是双向的 ,一方面 ,佛禅思想为中国小说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另一方面 ,借着小说的深入人心 ,佛教又无形中加速了其世俗化与普及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