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竞 《社区》2011,(6):10-11
"找点时间,找点空闲,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这首《常回家看看》一夜之间风靡大江南北,唱遍城市乡村。唱这首歌的,当然是年轻人;用心听这首歌的,却大多是老年人。它唱出了老年人的心声。现在城里有许多只剩下老人的家庭,"常回家看看"正是老人的呼唤。然而,如今的社会分工愈发细致,谋生也更加依赖于保有一份工作,子女  相似文献   

2.
王馨娜 《社区》2010,(24):8-9
在有些时候,儿女虽未“远游”,但有了自己的家庭和事业,在不经意间就和原来在父母身边的生活拉开了距离,事实上“常回家看看父母”是对做儿女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3.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今年7月1日施行,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常回家看看"原本属于关心老年人精神需求的道德问题,随着新法的修订,如今变成了必须遵循的法律规定。对此大家纷纷热议,但我们不应过于质疑"常回家看看"的法治善意。值得深思的是,"常回家看看"的简单需求,何以成了许多老年人的"热门呼声"?归根到底,说明人们在对老年人的应尽责任上,做得  相似文献   

4.
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当一种行为已经不能够用道德来约束,即已经触及到了道德的底线时,这种行为才需要通过法律来加以约束。使道德义务转化为法律义务。“常回家看看”作为子女对父母应尽的道德义务,现已上升到了法律层面,满足了多少老人的心愿,也让多少人拍手叫好。但不乏有质疑者认为这有法律入侵道德的嫌疑,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因此本文着重介绍”常回家看看”有无必要性从道德层面上升到法律层面。“常回家看看”道德入法在司法实践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以及解决困境的几点微薄建议。  相似文献   

5.
小非 《华人时刊》2011,(3):10-12
老龄化社会,什么才是对老年人最大的关怀?赡养老人,并不仅仅是每个月定时寄生活费,让老人吃穿不愁就行了,还要从精神上给予老人慰藉,就像《常回家看看》歌中唱的那样:"找点时间,找点空闲,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  相似文献   

6.
正给中国人当孩子,意味着你要背世界上最沉的书包,参加最多的考试,最早品尝压力和孤独,最晚享受初吻和性爱,要绝对尊重父母,要听父母的,还要在他们老后常回家看看。你人生的所有磨难全来自一个地方——一对自称是你父母的男女同志,可他们口口声声说是你亲生的,弄得你没地方说理去。"悲惨世界"这本破书其实真应该让中国人的孩子们写!  相似文献   

7.
道德和法律在调整范围和价值追求等方面有一定的重叠。在我国现阶段道德滑坡、约束能力不断弱化的背景下,提高公民道德水平,重塑社会道德体系便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道德法律化作为其中一个有效途径,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修订后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常回家看看"入法便是道德法律化的一个例证。然而无论道德或是法律的调整作用都不是万能的,道德法律化也有其局限性,"常回家看看"入法也存在一定的操作困境;需要在此基础上,界定道德法律化的合理限度,并对提高"常回家看看"法律的可操作性和执行性提出合理化的规制措施。  相似文献   

8.
每月纵览     
近日,内地拟对子女常回家看看立法,这确实是个令人五味杂陈的消息。本应是儿女对父母最基本的孝道,如今需上升至法律高度来要求和约束。随着社会老龄化的日益加剧,独生子女家庭老人的养老问题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9.
"常回家看看"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体现了现行法律对中国传统孝道的肯定,强化并丰富了晚辈对长辈的法律义务。对大学生进行孝道教育,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个人优良品格的形成,而且有利于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大学生孝道教育应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要明确"常回家看看"是大学生不可回避的法律义务,其次要明确孝道教育目标,确保孝道教育课程开设的常态化,最后指出要努力开发孝道教育资源,实现高校孝道教育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0.
张竞 《社区》2011,(9):10-11
“找点时间,找点空闲,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这首《常回家看看》一夜之间风靡大江南北,唱遍城市乡村。唱这首歌的,当然是年轻人,用心听这首歌的,却大多是老年人。它唱出了老年人的心声。现在城里有许多只剩下老人的家庭,“常回家看看”正是老人的呼唤。然而,如今的社会分工愈发细致,谋生也更加依赖于保有一份工作,  相似文献   

11.
老槐  竹报 《新天地》2012,(8):4-5
正6月26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以下简称"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草案对家庭养老重新定位,将现行法"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修改为"老年人养老以居家为基础"。至此,我国已有5000年历史的"养儿防老"传统观念有望改变。此外,"常回家看看"、"拒绝啃老"是否适合写入法律,草案中与此相关的规定引起了社会各界热议。"啃老"已成一种不可忽视的现象话题背景:毕业于北京大学的高材生小魏,如今因为不找工作,靠父母养活而被父母告上法庭,要  相似文献   

12.
2013年7月1日,修订后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开始生效,第18条被人们称为"常回家看看"条款,该法条从初见雏形到最终完善,始终饱受热议。"常回家看看"条款兼具法律性和道德性,此条款展示了法律与道德的冲突和契合,体现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道德观念的淡化以及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文章从法律和道德两个角度深入剖析该条款的现实意义、存在问题及其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3.
潮词点击     
海红 《山西老年》2013,(10):41-41
节庆式孝亲是指奔波在外的儿女,往往在节庆时才能匆匆回家尽孝,在城市工作的人们,也往往在节庆时才会表达自己对父母长辈的关爱。在高负荷超速运行的社会中,节庆式孝亲让"常回家看看"这句极为平常的话,蕴含着几多无奈。  相似文献   

14.
王振 《老友》2014,(4):54-54
正2013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八条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这条规定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常回家看看"。随着《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实施,"常回家看看"就不可避免地以民事案件的形式进入人们的视野。案例:储某是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太太,育有一双儿女。2009年3月,储某夫妇与两个子女签订了一份协议。在协议中,双方约定因储某夫妇住的老房子被卖,今  相似文献   

15.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平平安安。”看到作文考题,我想起这首歌。半年来,每当听到这歌声,我心里总有惶惶的感觉。歌声让我想起父母,想起一包泥土。有时,我也想带上那包泥土。  相似文献   

16.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增加规定子女应当经常看望年老父母,“常回家看看”第一次被写入法律。“常回家看看”入法本质上符合道德法律化的目的及其限度,凸显了法律对老年人精神赡养的认可。该法律条款具有一定的强常性,伦理性色彩浓厚,兼具规范与倡导功能,并可作为起诉与裁判的依据。法院判决要求赡养人履行看望义务具有一定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现实当中也遭遇了标准模糊、执行困难等障碍,故一方面需要完善立法,在审判和执行中充分运用调解,敦促赡养人自动履行,另一方面有赖道德进步和养老制度的完善,使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获得满足。  相似文献   

17.
误区一:"常回家看看"不是子女的义务案例:王老太有一儿三女,均已成家立业。一直不定期地给她赡养费,有时还会带老两口到公园里  相似文献   

18.
小非 《老友》2011,(4):46-47
老龄化社会,什么才是对老年人最大的关怀呢?赡养老人,并不是每个月定时寄生活费,让老人吃穿不愁就行了;还要从精神上给予老人慰藉,就像《常回家看看》那首歌唱的那样。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自立门户的子女,很少去父母那里走动,有些子女甚至对老人不理不睬,实施"冷暴力"。痛苦不堪的老人即便想要维权,也总因相关法律不够具体而难以得到保护。现如今,对大多数老年人来说,物质养老已不再成为问题,"精神赡养"成为新的社会课题,乃至成为一个法律难题。2011年伊始,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草案出炉,"常回家看看"将写入法律……  相似文献   

19.
刘凌 《社区》2012,(6):48-49
前年,我们在城西买了套商品房。由于"就近",儿子顺利转进那所重点小学。搬家那天,清理好必备的家庭用品,打完包后,母亲说,离得又不远,带着孙子常回家看看,我们就心满意足了。汽车启动的那一刻,我看到母亲眼圈红了,掏出手帕在抹泪水。这以后,我们忙工作、赚钱、与朋友应酬。原来跟父母说好的,一周至少过去一次。开始我们还能坚持,可这原  相似文献   

20.
曲兰 《社区》2003,(13)
——你家里有老人吗?如果有,你“常回家看看”吗?如果没有,你是否想到过自己有一天也会成为老人?不论你家里有没有年迈的父母,请你一定读一读下面这篇催人泪下并将为之唏嘘感慨的报告文学吧,因为关注今天的老年人,就是关注明天的你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