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我是一个男性。在我的手中,是一本关于女性问题的书:《关于性别的追问》。我翻开书,阅读;合上书,思考。正如女性有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一样,男性也有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在社会中,男性也有不同的角色。男性怎样看女性,这要由男性的不同角色决定,不能一概而论。这是就一个人而言。众多的人,更有不同的层面。但《追问》给我的感觉是作者似乎想给出一些定义,对“女人”,对“女性美”……尽管封面上就有作者引用的雨果《九三年》中的名句“我说的是平等,我没有说相同”,但我读完书,还是有些疑惑:作者是倡导平等,还是倡导相同?作家、女作家,诗人、…  相似文献   

2.
仅承认女性气质有多样性是不够的著名的文化相对主义学者玛格丽特·米德在她的人类学著作(《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中为我们描述了具有不同的两性气质并且与现代文明民族迥然不同的三个原始部落:阿拉佩什人的性格都像西方文化对女性期待的那样是温柔母性的,在性生活上都是被动的;蒙杜古马人的丈夫和妻子都性情暴烈,在性  相似文献   

3.
<正>"下辈子不再做女人"成为时下众多女性的口头禅。2007年三八妇女节前夕,国内某知名网站进行了一项名为"女性网民性别观念与内容偏好"的调查,过半(50.8%)的应答者表示"不愿意再做女人",而"做女人经历的生理痛苦太多了"是主要原因之一。调查中所指的生理痛苦,除了生  相似文献   

4.
"性别错置"这一概念大致借用了西方精神病学和心理学中的能指,特指生理性别上为女或者男,在性对象上是正常的(即爱恋异性),只是在气质上出现反向的现象,具体包含女性男性化与男性女性化两种。前者的代表有李宇春、周笔畅等,后者的代表有F4、木村拓哉、向鼎等。这一在当下青少年中得以流行的现象根源是根深蒂固的女性对男性的崇拜情结与消费社会下发达的大众传媒合谋的结果,而并非女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5.
(一) 在获得诺贝尔奖金的数百名科学家中,至今只有6人是女性。中国科学院400名学部委员中,女性委员仅有15人,男女之比为26:1。我国目前在校学生的男女比例:小学为1:1;初中是3:2;高中为3:1;大专院校是5:1。显然,文化水平的高低与女性在其总人数中所占比例呈反向关系。有些人根据这些现象得出这样一个社会上颇为流行的看法:男性的智力天生高于女性。这种看法对不对呢?回答是否定的。从人的体质来看,女性虽有生育、哺乳等生理上的  相似文献   

6.
康义萌 《职业》2011,(20):30-31
女性意识,一方面源于女性特有的生理和心理机制,在体验与感受外部世界时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和角度,实际上是一种性别意识,更多地属于自然属性的范畴;另一方面,女性意识又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决定着女性意识发展的不同层次和历史内容。中国女性意识的开始觉醒,  相似文献   

7.
高校美女文化面临着泛化的倾向。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与市场经济中女性地位的衰落直接相关。而高校社会性别教育的缺失削弱了女性的独立意识,大众文化的勃兴则强化着社会性别的刻板印象。高校美女文化的泛滥弱化了女大学生独立意识的形成,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也加剧了社会文化中男女不平等的局面,促使女性向传统价值观回归。为了重塑高校社会性别平等文化,应该使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政府决策主流,推动社会性别平等教育进入高等教学体系并实现学科建设主流化,培养大众传媒的社会性别意识。  相似文献   

8.
本文所关注的是个人及其周围环境中主导的性别观念和规范对于女性职业发展的影响。通过对中国社会科学院男女职工的调查和分析,以及与全国妇女的调查数据比较,本文认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女性普遍持有较现代的、平等的性别观念,而接受教育是她们培养和发展平等的性别观念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调查结果证实,性别观念与女性职业发展水平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性别观念越趋向现代和平等的女性,越可能获取较高的职业成就,越符合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模式的女性,越可能抑制其成就动机和进取行为。  相似文献   

9.
社会性别赋予男女两性不同的角色、期望以及两性不平等的关系被认为是导致女性整容群体壮大的重要原因。社会中处处蕴含着性别文化,它深刻地影响着每个人的人生经历,却常常被视为理所应当的事情而不加深入思考。要探索女性整容群体壮大的社会问题,必须深入到整容群体的日常生活中,从她们的亲身经历中得到答案。从她们的人生历程中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尝试用性别分析的工具,从文化的视角把身处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巨大变迁中的弱势群体女性作为研究对象.指出就业中存在性别不平等状况,揭露了性别不平等背后的制度性和结构性因素,分析了社会制度和结构中造成和影响性别不平等的文化机制,认为经济转轨时期社会文化的堕距是女性就业性别歧视的根源,提出构建先进的性别文化对解决性别歧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童梅 《社会学研究》2012,(4):67-83,243
社会学理论认为,人们的社会网络具有性别偏好,这导致了男女求职结果的性别分化,并部分地解释了职业的性别隔离问题。本文根据2009年8大城市调查数据,分析了我国城市女性的职业性别隔离在何等程度上受社会网络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8大城市在职者的社会网络具有性别同质化倾向,女性和男性更多地与同性亲朋交往;使用强关系成功求职的女性往往进入性别隔离的女性职业;使用弱关系成功求职的女性能摆脱职业性别隔离趋向,进入中性职业或男性职业。  相似文献   

12.
在性别研究的领域里。男性和女性先天的生物差异被称为性别。后天习得的社会角色与表现称为性属。两者的意义以往常常被混为一谈。其实两者应是有分别的。一般人常说。男性和女性生来就不相同,其所指的是先天的生理差异,也是生物基础上的差别;至于男女性的性向、气质行为表现和社会角色则属于性属的范围。  相似文献   

13.
女大学生性别文化观念是女性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当代女大学生先进性别文化观念对于促进女大学生自我发展、适应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性别文化的角度,探讨了先进性别文化观念的内涵及其在女大学生中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14.
传统意义上的社会性别理论基于男权制的生理决定论而形成,它强调两性差异是生理因素自然形成的。但是这种认识显然是片面的,实际上社会性别理论还受到社会和文化等人为性因素的限定。现代社会,性别差异需要以马克思辩证主义的观点审视。先进的社会性别教育是一种有效的手段,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理性、客观的性别意识。文章以浅谈我国的性别教育发展为题,重点从性别教育的内涵,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建议等方面展开论述,得出关于性别教育的一些结论。  相似文献   

15.
徐蕾 《公关世界》2023,(5):108-110
广告作为大众传媒,其中的性别角色构建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制约和影响,透过广告我们可以洞见性别文化的发展。因此本文选取20世纪50年代起的日本广告,分析其中女性角色的变化。发现女性地位在就业、教育、家庭与婚姻观层面都得到了一定提高,但同时受到现实社会结构以及传统文化的限制,日本女性在社会中依旧处于被动地位,因此需要继续探究女性文化未来的发展方向,推动性别平等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性别虽然只有简单的男女之分,但其内涵却要复杂得多。一般来说,我们把性别分为自然性别和社会性别两种。自然性别(sex)也称为生理性别,不言而喻,它是指人出生时所具有的生理性征属性,是生物  相似文献   

17.
王欣  李晶 《现代交际》2011,(10):101-102
社会性别是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下,形成的一种对于男女两性在社会中的关系、地位、价值权利、责任职能的认识和评价。本文应用社会性别理论,探讨女性被禁锢的状态和原因,说明女性在史诗中的压抑特征。  相似文献   

18.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关系到劳动者工作和退休期间的生活方式与收入状况。由于生理、心理及社会角色的不同,男性劳动者和女性劳动者生命历程的具体形态存在一定的差异。社会保险制度也相应地存在性别利益问题。与1997年的养老保险方案相比,  相似文献   

19.
女性教育问题是社会性别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而妇女受教育状况是影响妇女社会地位提升的重要因素,本文以社会性别理论和女性教育的价值和功能理论为女性教育问题研究的理论支撑,分析当代女性教育与女性社会地位的相关性关系,阐述当前女性教育在性别差异、城乡差异以及其他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促进女性教育发展进行策略研究.  相似文献   

20.
伴随伦理学的社会性别转向,20世纪60年代西方女性伦理学家基于研究主体性别的差异,在伦理思考的文化内涵上,显示了与男性伦理学家的不同。从伦理道德上看,女性伦理学家的理论内涵体现了社会性别视域中的女性关怀伦理,突出了女性关怀生命、关注个体、关心他人的文化内容。具体到女性关怀主义伦理学的理论建构,以吉利根、诺丁斯等为代表的理论家们试图挣脱男性树立的秩序/等级模式,通过塑造以关怀相联结的乌托邦世界,再现基于关怀的世俗伦理,确认女性关怀的伦理自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