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远在两千一百年前,在我国的西南边陲——蜀郡成都,曾经出现过一个著名的赋家司马相如。他的赋的问世,标志着汉赋这种文体创造的成熟。他是汉赋的奠基者。他的赋影响了两汉整个赋坛,成为人们仿效的对象。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相如共有赋二十九篇。但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却只有《史记》所载的《天子游猎赋》(《文选》误分为《子虚赋》与《上林赋》两篇)、《大人赋》、《哀二世赋》和《文选》所载的《长门赋》、《古文苑》所载的《美人赋》等五篇。而在这五篇中,《天子游猎赋》最负盛名,它奠定了司马相如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梁昭明太子萧统在编纂《文选》时,将《史记》《汉书》所载之《天子游猎赋》分为《子虚》《上林》两篇,后人多从之。自宋人王观国以来,不少学者认为《子虚》《上林》实为一篇赋,不宜加以割裂,所论不无道理。但从本质上讲,《子虚》《上林》赋的分篇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它不仅使赋题与内容的对应更为准确,而且有效地遏制了《天子游猎赋》在先唐时期异名繁多、指称混乱的局面,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从混沌走向精确、从含糊走向明晰的历史进程。《子虚》《上林》之名行用已久,自然不宜进行更改或抛弃。  相似文献   

3.
<正>《文选·宋玉〈风赋〉》云:"宋玉对曰:‘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其所托者然,则风气殊焉。’"李善注:"枳,木名也。枳句,言枳树多句也。《说文》曰:‘句,曲也,’古侯切,似橘屈曲也。《考工记》曰:‘橘逾淮为枳。’"李注影响极大,后来注家多依其说,如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云:  相似文献   

4.
<正> 康有为的《论语注》是一部很有特色很有价值的著作。不仅时《论语》的词语作了简明的训释,而且从经世致用方面,阐发了《论语》的义理,探索了孔子及其主要弟子的思想,可谓兼汉学、宋学之长。对康氏这部书,中华书局据《万木草堂丛书》刻本,重加整理标点,于1984年出版,可谓必要而及时。这里仅就点校方面,提出笔者浅见。整理者对这部书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康氏原著中的疏误之处,整理者也注意予以纠正。如《八佾篇》“子夏问巧笑倩兮”章,注(以下凡云“注”,均指康氏注)引《考工记》“画绘之事,后素功”,而误作“绘画”。《述而篇》“子所雅言”章,注引郑氏曰“读先王典法”,而误作“法典”。《子罕篇》“凤鸟不至”章,注引《礼·礼运》“河出马图”,而误作《礼器》。《子罕篇》“吾自卫反鲁”章,注引《史记·孔子世家》“《诗》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而误作《儒林传》。《乡党篇》“齐,必有明衣”章,注引《既夕礼》“明衣裳用幕布”而误作《士丧礼》。《先进篇》“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相似文献   

5.
力之 《北方论丛》2008,(5):28-30
李善以《集》与《文选》所题异,断《赠丁仪》与《又赠丁仪王粲》之“仪”、《为顾彦先赠妇》之“俱云‘赠妇”’与《为顾彦先赠妇二首》之“云‘赠妇”’为“误也”等等,均非圆照。其失乃因一切以《集》为准,而没有注意到这些《集》多非作者手编。即从文献可信度的层面看,《文选》所题未必不及“《集》云”。今人或以此为《文选》成书仓促之一证,其失或仅以《文选》观《文选》;或以今绳古。以古还古,将《文选》放在古代文化背景上考察,至今为止,没有任何材料能证明其成书仓促。  相似文献   

6.
古籍整理中,校勘是一个重要环节。校读《管子》,觉得有两个问题,特别需要注意。第一:由于对古字古义的训解有所不察而发生误校。略举数例,加以说明。如《轻重戊》:桓公问管子日:“民饥而无食,寒而无衣,应声之正,无以给上,室屋漏而不居,墙垣坏而不筑,为之奈何?”王念孙的校勘是:“‘居’当为‘治’,字之误也。《齐民要术》一,《太平御览·木部一》引此,并作‘治’。下文‘室屋漏者得居’,二书‘居’亦作‘治’。”(见《读书杂志》)大概王氏以为“居”是居住、居处的意思,在这里讲不通。而《齐民要术》、《太平御览》引此正作“治”  相似文献   

7.
<正> 一、说九疑:帝舜南巡,死葬九疑,载于《史记·五帝本纪》。《山海经·海内经》云:“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离骚》、《五帝本纪》、《初学记》卷八与《文选·上林赋》注引此经并作“九疑”。郝懿行云:“盖古字通也。”山而名之曰“疑”,为什么呢?《海内经》郭《注》还算简明:“其山九溪皆相似,故云‘九疑’。”笔者游览过九疑,领略过九溪相似,游人生疑的实况。但是,九疑之所以为九疑,  相似文献   

8.
《文选》旧注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衡《思玄赋》;"彼无合而何伤兮,患众伪之冒真。"李善注:"冒,覆也。"按:冒为嫉妒之义。亦作"。《尚书·泰誓》:"人之有技,冒疾以恶之。"《礼记·大学》所引"冒"作"字,郑玄注:",妒也。"冒作"嫉妒"为常见义,如《吕氏春秋·明理》:"知交相倒,夫妻相冒,日以相危,失人之纪。"高诱注:"冒,嫉。"可参。司马相如《上林赋》:"振溪通各,蹇产淘读。"李善注:"张揖曰:'振,技也。'善日:"言山石收敛溪水而不分泄。"'《文选考异》曰:"袁本、茶陵本拔作收。何云下言收敛溪,当从收。今案,《汉书注》、《史记索隐》引皆作拔。"按:…  相似文献   

9.
司马相如赋论质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西京杂记》中记载着司马相如论赋的一段文字,向为历代研究赋的专家所珍视,以为此说反映了汉代大赋的创作经验,并对后人的赋作具有指导意义。原文如下: 司马相如为《上林》《子虚》赋,意思萧散,不复与外事相关,控引天地,错综古今,忽然如睡,焕然而兴,几百日而后成。其友人盛览,字长通,牂牁名士, 尝问以作赋,相如曰;“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繡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赋  相似文献   

10.
天瑞“用之不勤。”《注》:“王弼曰:‘无物不成而不劳也。”’《管锥编》引《老子》五二章:“终身不勤”,王弼注。“无事永逸。”按《列子》称《黄帝书》,实际所引为《老子》,称《黄》而不称《老》,既为托古之法,亦与所依据之时代思潮相关。全书数处征引《黄帝书》(张注:“古有此书,今已不存”),如本篇引“谷神不死”云云,又引“形动不生形而生影”云云,《力命》篇引“至人居若死”云云,所征引或《老》或非《老》,颇可见战国秦汉黄老思潮形成后,《黄》与《老》亦分亦合状况。汉时托名黄帝之著作颇多,观《汉书·艺文志》…  相似文献   

11.
在现存陶渊明的诗文中,《闲情赋》是一篇思想和艺术都比较复杂的作品,引起后人颇多的争议。主编《文选》的萧统认为它蹈袭了汉赋“劝百讽一”、“卒无讽谏”的窠臼,视为陶集中的“白璧微瑕”。后来,赞同萧统意见的人甚至将它归于“丽以淫”的“词人之赋”,说它“轻薄淫亵,最误子弟”,是一篇包含“邪心”的“情赋”。另一些人不同意这种观点,首先起来发难的是苏武,他说:“渊明《闲情赋》,正所谓  相似文献   

12.
唐普 《重庆师院学报》2011,(6):42-49,102
《文选》是在总集的基础上再次选编作品的总集,其赋篇的来源当是以《历代赋》为蓝本。其一,从其选文的下限来看,《文选》赋类的选文范围与《历代赋》相符合;其二,奉敕注《历代赋》的周舍为昭明太子东宫高层官员,他在东宫任职的时间恰恰是昭明太子开始从事总集编纂的时期,其对太子的影响不小;其三,从《文选》未收陶渊明《闲情赋》和张融《海赋》来看,恐怕也与《历代赋》的选赋范围有关。  相似文献   

13.
《尚书·盘庚》佶屈聱牙,向称难读.旧解往往有误,乃试作新解.兹略陈之如下,以就正于方家.[序说]谈五个问题.第一,篇名问题.《左传》哀公十一年引此篇称篇名曰“盘庚之诰”.是知《盘庚》篇虽不称诰,而实际上是诰体.后世韩愈作《进学解》谓“周诰殷盘,佶屈聱牙”,诰与盘连言,亦以为《盘庚》篇是诰.是诰不言诰而以盘庚之名名篇,其原因如马融所说:“不言‘盘庚诰’者何?非但录其诰也,取其徙而立功,故以‘盘庚’名篇.”(《经典释文》引)  相似文献   

14.
魏文帝《典论论文》云:“徐干时有齐气”。李善注引《汉书地理志》为证,谓“齐俗文体舒缓,而徐干亦有斯累”。历宋元明清无异辞。黄侃谓“文帝论文主于遒健,故以齐气为嫌”(骆鸿凯《文选学》附编一引),则是以“齐气”为平弱,实申李注。惟近人范宁《魏文帝<典论论文>齐气解》(《国文月刊》第36期)据《初学记》所引,以为“齐气”乃“高气”之误,云“所谓高气是一种韧性的反抗精神,这种精神表现在行为上就是落落寡合”。或又据《魏志·王粲传》注所引,谓“齐气”当作“逸气”,皆非是。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外杂篇精义”系列的第五篇。《外物》全篇结构缜密,各章照应精妙。郭象的篡改误断和曲解妄释,导致旧庄学认为《外物》“杂引博喻…‘文义不相属”“颇琐碎”,实属错失佳篇的严重误读。  相似文献   

16.
赋体文是由《诗经》中“赋”的表现手法演化而来的。《文心雕龙、论赋》指出:“《诗》有六义,其二日‘赋’。‘赋’者,销也;铺采擒文体物写志也。”认为赋是体物写志的,这个概括很精当。“物”、“志”范围很广。《文选》赋类前面放的“京都”、“郊祀”、“耕籍”、“畋猎”、“宫殿”类所写的“物”是指与帝王生活有关的物,抒写的是合于帝王好大喜功的“志”。除此之外,更能打动人心,流传久远的恐怕是那些描摹一般景致、不太追求比并寄托、不重经国体野、更重作者个人情志的小赋。这类赋,《文心雕龙·诠赋》在大赋后讲:“至于草…  相似文献   

17.
《论语·述而》之“子曰:‘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清人刘宝楠正义曰:“‘修’与‘*?’同,谓以*?为挚,见其师也……《隋书·刘炫传》:‘后进质疑受业,不远千里,然啬于财,不行束*?者,未尝有所教诲。’”(《论语正义》卷八)其所“正义”之谬,早有另文正义之,今欲纠误者,刘氏引例《隋书》之失耳。今查《隋书》卷七十五《儒林列传·刘炫》,根本不见上引例文;料想刘氏断非杜撰之笔,然又其书所由何处误引?览其同书同卷之《刘焯》传下,方得如类载文:“天下名儒后进,质疑受业,不远千里而至者,不可胜数。论者以为数百…  相似文献   

18.
《唐六典》云 :“桑钦 〔 2〕《水经》所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 ,江河在焉。郦善长注《水经》 ,引其枝流一千二百五十二。”〔 3〕《唐六典》在《水经》所引的百三十七条大河中 ,只着重提出“江河在焉”。《礼记·王制》说 :“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 ,五岳视三公 ,四渎视诸侯。”说明古代天子所祭的大川是“四渎”。何谓“四渎” ?《尔雅·释水》有明确解释 :“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 ,发源注海者也。”所以“四渎”指四条独流入海的大河。除了《唐六典》所说的长江、黄河以外 ,还包括淮河与济水。《水经注》卷一《河水》也引《风俗通》说 :“江…  相似文献   

19.
《典论·论文》有云:“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语出《东观汉纪·光武帝纪》)此语现在通常解释为“自己家里的破扫帚,也会把它当成价值千金来享用。”(如十三所院校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林俊荣《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选》等)我认为这样解释很别扭。观《文选》李善注:“杜预左氏传注曰:亨,通也。亨或为享。”胡克家《考异》卷九云:“享当作亨。善引左传注:‘亨,通也。’而云‘亨或为享’,正文是亨字甚明。后来以亨改享,各本皆然,与注不相应,非也。”胡言是。善注言“亨或为享”  相似文献   

20.
刘勰《文心雕龙》为赋体所画出的骈化轨迹是:起点自西汉司马相如、扬雄,再由此到达东汉张衡、蔡邕;接下来发展到魏晋赋家。同时,又把骈赋起始阶段和真正形成阶段的不同特点分辨得非常清楚。但它描述的过程和范围还有局限:对赋体骈化的初始阶段和形成过程的阐述比较详尽,但是对骈赋的高潮期———南朝骈赋没有论列,所以不够完整。同时对骈赋作家作品的分析和介绍也有片面性,主要也表现在对南朝的忽视。然而恰恰在这两个方面,萧统的《文选》做了很好的补充,二者相得益彰,互为表里。《文选》最突出的特色是因“选”达“旨”,有关赋体的骈化轨迹,也是通过其选文体现出来的。应该说,通过考察《文选》所选之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赋体骈化从初始到高潮的完整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