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50年代以来,河西地区发现了许多魏晋十六国镇墓文。这些镇墓文主要书写死者去世时间及建除十二直、死者生前所在郡县乡里、死者姓名及相关信息、解注辞与隔绝生死辞、沟通人鬼的神灵以及代替死者承受央咎、罚作的承负之物等六个方面的内容,主要目的在于隔绝生死、使死者安息、为生人除害。这反映出民众"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并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民众丰富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王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劳边使者过界中费》简册为依据,结合文献与其他汉简的有关记载,对王莽末年河西地区的盐价进行了初步考察,认为王莽末年,河西地区的盐价以每石200钱的可能性最大。  相似文献   

3.
魏晋南北朝,始于汉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三国鼎立,终于杨坚建隋后灭陈,统一全国,历时369年。经两晋十六国,南北朝。在这大动荡大分裂走向再度统一的阶段,西北地区始终处于政局变幻的中心地带。前凉时期“永嘉之乱”西晋灭亡,大批汉族南迁。但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和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族、社会诸方面因素的制约,一部分汉人迁入西北和其他地区。西北地区的主要迁入地是当时较为安定的河西走廊。河西地区远离中原战场,由于当地的地理条件有利于农业开发,所产的粮食足以养活大批移民人口。早在西晋永宁元年(公元30…  相似文献   

4.
一九七三年在居延的肩水金关遗址,出土了一组非常珍贵的汉代简册。这组简册包括四个文件,即《甘露二年丞相御史律令》(按简文应称《御史律令》)、《张掖太守移书》、《张掖肩水司马兼都尉事移书》、《肩水候移书》。这组简册发现后,甘肃居延考古队作了报导,初仕宾同志也作了《居延简册<甘露二年丞相御史律令>考述》(以下简称《考述》),从此这组重要简册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初仕宾同志的《考述》,对《御史律令》及三件移书论述考证都很精辟,解决了简册中很多疑难问题,但也有言犹未尽之处,因此笔  相似文献   

5.
十六国时期,社会动荡,农业生产遭到破坏,社会经济趋于萎缩,民众流离失所,在这种特殊的战乱背景下,各少数民族政权为了维护统治,采取蠲免、赐赠等方式抚慰民众,民间也以邻里互助的方式实施救助,这种政府与民间救助措施的结合,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改善了民众的生存条件,成为中国古代颇具特色的社会保障系统.  相似文献   

6.
由于人口大规模流入,改土归流后武陵民族地区人地关系发生巨大变化,导致土地争讼日益增多且复杂化,这是资源竞争的集中体现,主要由土司时期遗留争端、地方豪族欺压移民、契约意识不强、唆讼等四种方式引发。土地争讼加剧了民众的行为失范,加重了民众负担,给吏役剥削压榨民众提供了契机。官方通过止讼、治吏、发挥民间精英和乡规民约作用、宣传“息讼”思想等措施治理土地争讼,取得了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7.
北朝河西文学具有自身独特的风貌.通过对现有零散的材料进行整理,能够看到河西文学在创作上呈现出的总体风格是典雅纯正,充满了现实关怀.同时,河西文学带有非常鲜明而浓厚的儒家文学特征.究其原因,一方面,河西的最高统治者都比较重视文教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十六国时期的河西地区是当时中国北方儒学的特盛之地.  相似文献   

8.
北魏平城时期的艺术具备民族化、多元融合、雅俗杂糅的时代特征,墓志书法作为墓葬艺术中的重要部分亦展现出独特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书体总趋势是由隶向楷转变。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建立起很多草原民族政权,他们在书法艺术方面承袭汉晋遗风的同时汇入草原文明的特质,北凉体便诞生于民众书手之中。公元439年北魏灭北凉,北凉体进入北魏平城墓志的发展路径清晰可考,并且对后世产生了重要且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自西晋末到北魏统一北方的一百三、四十年间,入居中原的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少数族,相继在中原和巴蜀地区建立二十多个政权(其中也有汉人建立的政权),历史上习称“五胡十六国”。十六国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个分裂割据时期,政权更迭频繁,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错综复杂。作为封建社会历史“轴心”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也呈现出复杂的形势和独具的特点。一、十六国时期各族人民起义概况  相似文献   

10.
十六国时期 ,五凉政权割据河西约百余年光景。就在如此短暂的历史时期 ,又在僻陋的河西一隅 ,而且几个割据政权还处在内外纷争的搅扰下 ,河西却保存了大量的文献典籍。涌现出一批儒士学子 ,他们倾注学业 ,勤为著述 ,在中华学术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业绩。生成于河西的五凉学术文化 ,作为重要一源 ,加入了隋唐统一混合的文化之中 ,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正> 石勒是我国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建立者。他出生于山西武乡县,羯族人。在二十多岁时被西晋并州刺史司马腾掠卖到山东荏平地主家做耕奴,不久被主人释放。后到武安临水做佣工。西晋末年,天下大乱,他乘乱而起,集积人马,逐鹿中原,南征北战,建国立业,与河北特别是邢台结下不解之缘,对河北、邢台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1979年,新疆吐鲁番地区高昌古城北面约3公里的阿斯塔那古墓区出土了一批十六国时期的文书,其中有关水利灌溉的内容极其重要。本文试就这些文书并结合《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一册(十六国部分)所收录的有关文书,对十六国时期高昌郡的水利灌溉管理制度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羯族是西晋时期众多弱小民族之一,西晋末年羯人石勒在匈奴汉国逐渐壮大并建立后赵.西晋时期,石勒尚处于起步发展时期,是众多反抗西晋力量之一,因加入匈奴汉国,成为推动西晋灭亡的重要力量.而在进攻西晋的战争中,其实力也在发展壮大,最终消灭西晋在北方势力.进入东晋后,后赵吞并前赵,统一北方,与东晋相对峙.双方皆有统一全国的愿望,但受实力所限及内部不和等因素的影响,都以失败告终.虽然后赵与两晋战争不断,但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也在稳步进行,后赵通过招抚汉人进入政权,使得后赵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出现明显的汉化倾向,有利于羯族的汉化,加速了后赵境内各民族的汉化与融合.  相似文献   

14.
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迭遭战乱,社会动荡,商业的恢复与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极为艰难曲折的历史过程。一般说来,在北方地区相对稳定和社会经济逐步好转的曹魏、西晋,十六国时期的后赵、前秦以及北魏孝文帝改制后的各个历史阶段,北方商业曾出现过三次发展与兴盛时期;而在晋末永嘉之乱、淝水战后前秦政权瓦解以及北魏分裂为东、西魏和北齐、北周相争的年代里,北方商业也出现过三次破坏与衰落时期。所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社会经济并未被破坏到难以恢复的程度,商业复苏的生机亦未被斫丧殆尽,它在重重阻碍下艰难发展,并经历了“三起三落”的曲折过程  相似文献   

15.
明中叶以后的徽州社会流行奢靡之风,因为追逐财富和迷信风水而加剧了乡村民众之间的争讼,徽州成为"健讼"之区。为一事争讼数年不已、不胜不休的风气,影响了民风,加重了民众负担。徽州官府通过严饬乡约、规定状纸的文本格式、规范诉讼程序、整治诉讼过程中的钻营和官府内部的不良行为、推行和息合同等措施治理健讼行为。徽州宗族则利用族规家法约束因葬地风水、宗族财产、主仆关系、伪造土地房屋交易契约等引起诉讼的行为。  相似文献   

16.
十六国时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社会剧烈动荡,政权更替频繁,兵连祸结,战火绵延。在这种环境下建立起来的少数部族政权,其兵制与魏晋有些不同的地方。这里拟对当时军士的来源、服役期限和兵士地位作些探讨,并初步考察一下士兵及其家属的待遇问题。错误之处,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17.
信访是中国特色的政府与民众沟通的桥梁,但是过度信访也使桥梁负载过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回顾历史,观察现状,分析问题,借鉴西方中国问题专家对我国信访制度的分析和评论,提出构建我国和谐的信访制度的有效路径是:培育正直成熟的公民、理顺各政府部门的权力和责任、参考英美法中一些减少争讼促进和谐的制度、"维稳减压阀"、扩大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鼓励信访心理咨询疏导机构的设立,从"心"开始的引导等。  相似文献   

18.
胡汉分治是十六国时期政治史上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对于这一问题,以往人们往往仅从概念上做出简单的结论,把它视为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产物;这不仅是不切合实际的,也是不公正的。那么胡汉分治的内容如何,它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是否是民族压迫与民族歧视的产物,在十六国史上到底产生了什么影响?需要给予回答。笔者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求教于治魏晋南北朝史的专家和同行。  相似文献   

19.
唐宋之际,诸多民族汇集交融于敦煌河西地区,多方政治势力交织,地域政治主导权或丝路经济控制权在粟特、吐蕃、回鹘、汉族等民族中交替或并存,为这一时期敦煌民族交融和文化互鉴奠定了基础,影响到了河陇地区,乃至西北社会文化的变迁与重构。吐蕃长期占领河陇西域地区,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中大量内容涉及吐蕃日常社会生活,自殷商时期就已存在的占卜习俗,成为唐宋时期河西,乃至丝绸之路诸民族文化互鉴的媒介。敦煌文献IOL Tib J 740(Ch.9.Ⅱ.19)号占卜文本内容比较完整,是吐蕃占卜文献中最具典型性的文书之一,内容涉及占卜财运、婚姻、子息、权势、家产、经商、诉讼、军功等诸多方面,是河西社会各阶层民众生存状态的真实体现,表达了各阶层民众为争夺生存时空权的努力与欲望,也推动了河西地区民族间的交融。  相似文献   

20.
为了使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政权法制中的司法制度得到进一步的解读和认知,运用例证、比较分析和理论归纳的方法,对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探究,认为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基本是仿效汉魏晋以来的中原汉制建立自己的司法制度,但在一些方面也不乏创新和建树,从而对中国历史上司法制度的发展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