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 )  汪晖先生以《读书》执行主编的身份、以《汪晖自选集》一书获得香港李嘉诚基金会资助、《读书》杂志承办的首届长江读书奖之著作奖 ,成为近来学者们议论纷纷的话题之一。从已有的讨论看 ,问题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汪晖是否符合参与评选读书奖的条件 ?按照学术评奖的惯例 ,学者们几乎众口一词 :汪晖不具备评选资格 ,因为他是承办长江读书奖的《读书》杂志的执行主编 ;而且 ,按照《南方周末》2 0 0 0年 6月 9日的报道 ,汪晖还是“学术委员会召集人”。该报道也承认 ,“汪晖作为《读书》杂志社的成员 ,和其他所有杂志成员一样 ,…  相似文献   

2.
’98学术窗     
《学术的自觉与学者的自立:当代学者研究》余三定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出版,22.5万字。该书前有王富仁教授撰写的长篇序言材于研究者的研究》。全书分为三编:上编“学者研究”,包括一篇综论(《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学术一瞥》)、四篇关于哲学学者研究的论文和六篇关于文学学者研究的论无中编“学者风采撷录”;下编“学术书评”。王富仁“序言”指出,著者“把自己这部著作定名为《学术的自觉与学者的自立》,我认为是很好地抓住了中国新时期以来的学术文化发展的特征的”。《阐释修辞论》童山东、吴利权著,首都师范大学…  相似文献   

3.
英堂 《云梦学刊》2004,25(6):14-14
以“恪守学术规范,推动学术创新”为主题的“首都中青年学者学术规范论坛”于2004年10月17日在北京举办。同时,《学术规范导论》和《学术规范读本》两书的首发式也同时举行。参加本论坛的有来自包括教育部社政司、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湖南理工学院等学术机构的二十多位学者(另有三位学者因故未能与会而提交书面发言),还有来自《社会科学论坛》《历史研究》《美国研究》《中国高等教育》《暸望》《黄河》《出版…  相似文献   

4.
我刊1999年第1期所载曹树基先生撰《中国村落研究的东西方对话》一文在学术界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不少学者认为,该文引出了这样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话题: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迅速发展、各学科交叉融会的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如何在不同学科之间和中西之间进行学术对话?应当遵循怎样的学术规范?有鉴于此,《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历史研究》编辑部于1999年3月14日在京召开了以“学术对话与学术规范”为题的学术讨论会,来自上海、山东、北京的学者就以上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会后,我们约请部分学者撰写了下面一组文章,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文史哲》作为“学术名刊” ,已经走过五十年的风雨历程。孔子说 :“五十而知天命”。在“天命”之年的学术讨论会上 ,对《文史哲》办刊的经验和成绩 ,人们说了许多评价中肯的话。诸如 ,以学术为中心 ,坚持学者办刊 ;注意发表名家成果 ,也不忘记培养新人 ,发表“小人物”的优秀成果 ;对时代重要学术理论问题发起讨论、争鸣等等。所有这些 ,似乎都是述说《文史哲》所知“天命”的一些方面。那么 ,如果问 ,对于一份“学术名刊” ,其知“天命” ,到底应知什么呢 ?或者说 ,“学术名刊”的“天职”当何为 ?记得梁启超在上个世纪初曾说过 ,中国当…  相似文献   

6.
我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读大学本科期间,我把毕业论文投寄给不少杂志,其中也包括当时我甚为景仰的《学术月刊》。然而,投寄到其他刊物的稿子都“泥牛入海”、“杳无音信”,唯独《学术月刊》编辑部竟给我这个尚未毕业的大学生回了信。记得那是一张印有“学术月刊”字样的小便笺,上面讲了几句鼓励的话,并随信寄了两期《学术月刊》。当时激动的心情至今犹历历在目。从此,激起了我对学术的兴趣,使我矢志走学术的道路。我的第一篇自以为算是正规的论文,就是在《学术月刊》(1988年12月号)上发表的,标题是《论认识中的认知—评价结构…  相似文献   

7.
回首20世纪,探究中国学术研究的嬗变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代代学者殚精竭虑,“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中国学术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从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到钱穆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思想史》、王伯祥的《中国学术演变史》、杨东莼的《中国学术史讲话》,到陈平原的《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等著作,通过剖析潮流,辨别良莠,评判高下,厘清师承,均对中国学术思想的演进作了精细深入的研究,为中国学术留下了清晰的印痕。如何展示20世纪中国学术的心灵印痕?如何把诸多学者多年的…  相似文献   

8.
中日价值论学术讨论会综述张蓬《人文杂志》编辑部1993年9月5日至11日由人文杂志等14个单位发起,六十多位中日学者参加的“中日价值论学术讨论会”在古城西安召开。中日学者就两国价值论的研究进展状况、历史沿革进行了交流,并集中就价值的本质、价值的创造与...  相似文献   

9.
奖掖学术     
最近 ,有几桩新鲜的事情引起了我的注意。一桩来自香港首富李嘉诚 ,他出资赞助《读书》杂志设立了“长江《读书》奖”。一桩来自广西接力出版社 ,该社捐款协助《出版广角》杂志推出了“《出版广角》接力佳作奖”。两家的获奖名单均业已公布 ;而且 ,评奖活动今后将定期举办下去。还有另一桩事情或许也值得提提 ,那就是 ,座落在广州市的一家房地产公司———合生创展集团有限公司新近创办了一份学术性刊物———《合生》(月刊 ) ,到今年 4月份已经出了 7期。目前 ,该刊编辑部诚邀广东新闻界、学术界的领导、专家聚集一堂 ,共谋《合生》发展路…  相似文献   

10.
重温20世纪70年代美国外交史学界的一场学术批评风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3年。美国史学家罗伯特.J.马多克斯出版了《“新左派”与冷战的起源》一书,向曾为其师的威廉.A.威廉斯为代表的“修正学派”发难。揭露了修正学派在证据引用上的种种“作假”之举,从而把美国外交史学界自战后初期就激荡不已的“反修正主义”声浪推向顶点。在这桩学界“公案”中。右翼杂志称赞马多克斯的书“揭发了一场学术水门丑闻”,暴露了修正学派“思想的妖术本质”;受到马克多斯指控的修正主义学者则撰文进行集体辩护。最后,由于史学界主流的参与才使得这场争论没有在非学术的谩骂歧途上滑落得更远。  相似文献   

11.
《学术月刊》创办五十年来,其最大特色就是重学术,以学术标准为先。《学术月刊》之名堪称名副其实。仅以我个人的感受为例,我在《学术月刊》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马克思以前西方哲学史上关于对立统一理论的发展》(1963年4月号),现在看来,显然有浓厚的教条主义色彩,但在当时的形势下,应该算得上是一篇学术性很强的专论,而且编辑部约稿时就强调要我写得有学术性。由于文章篇幅较长,引文也多,重史料和说理,《学术月刊》把这篇文章作为该期首篇发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歇笔十余年。1980年,我的《黑格尔与荷尔德林》一文是“文化大革命”以后…  相似文献   

12.
《读书》杂志从1994年3月号到7月号连续发表5篇题为“人文精神寻思录”的座谈讲话(上海和江苏学者参与其事),引发了范围广、时间长的关于人文精神的热烈讨论和争论。第一批发言者把人文精神理解为人的终极关怀,安身立命的根本态度,直面现实、敢于批判的勇气。他们是有感于这些价值和精神不复存在而提出问题,认为涉及到的是文学和人文学术各门学科和中国知识分子整体,并认为这是时代的问题、世界范围内的问题。需要深入讨论的是:什么是人文精神?它是什么时候、什么原因失落的?如何重建人文精神?各次座谈发言的重点、内容和倾向都不相同。第一…  相似文献   

13.
“古史辨运动”的兴起这一学术史事件为观察学术媒介与近代史学的深层次关联提供了一个有代表性的案例。从学术媒介的角度来看,《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发表后引发的轰动效应,与《努力周报》良好的学术传播效果有关;在随后展开的古史讨论的过程中,《读书杂志》等报刊媒介又为“疑古派”取得讨论的胜利提供了诸多舆论上的便利;而当《古史辨》第一册刊发之时,朴社等出版媒介则为顾颉刚全力推销该书提供了很大的助益。总之,学术媒介在“古史辨运动”兴起历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而“古史辨运动”的兴起,不仅推动了中国史学的近代化进程,还扭转了近代史学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有人问我长江集团最早是怎么找到三联的?我也不知道。听说长江集团有人看三联的书 ,包括订《读书》的繁体字版。本次奖虽是以“长江《读书》”的名义 ,但是与《读书》杂志的关系不是外边有人想象的那样是合二而一的。《读书》四个专职编辑、两个兼职主编 ,加上编务 ,一半以上的人完全没有参与评奖的各类活动 ,而《读书》以外的三联的几位工作人员参加了“长江《读书》”工作室 ,具体组织和服务工作是由这个工作室做 ,评奖则是在推荐委员推荐的基础上由评委独立完成的 ,所以 ,名为“长江读书奖”或“长江—读书奖”“长江《读书》奖” ,《读…  相似文献   

15.
各位专家、学者,各位同志: “《实践论》、《矛盾论》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术讨论会”今天就要结束了。这次会议开得很成功,与会同志感到很有收获。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对这次学术讨论会的圆满成功表示热烈的祝贺! 下午,中宣部理论局副局长李君如同志作了大会发言,两个小组的代表交流了研讨的成果。当然,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研讨的成果很多,由于会期较短,还来不及充分表达,好在有的专家已将研究成果写成了论文,有的已将沦文送交讨论会。我们南京市社科联、社科院主办的《南京社会科学》杂志将陆续刊登这些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6.
问:北大王铭铭教授的学术剽窃问题被《社会科学报》率先披露后,引起很大反响。您最初听说此事时有什么感触?答:我读了晓声(王晓生)先生的《北大博导剽窃,叫人如何不失望?———王铭铭〈想象的异邦〉抄袭哈维兰〈当代人类学〉》和曹树基教授的评论《就王铭铭抄袭一事谈建立学术道歉制度》(均载《社会科学报》2002年1月10日)后的第一感觉,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触目惊心、痛心疾首”。问:为什么当初会有这种“触目惊心、痛心疾首”的感慨?答:因为我从未想到像王教授这样一个国内外著名的学者也会存在学术剽窃的严重问题…  相似文献   

17.
我第一次知道《学术月刊》是在20余年前,那时我还是“文革”中的中学生,虽已对文史初有兴趣,但却常常苦于无书可读,无杂志可看。一次偶而在亲友处翻书,从一堆杂书中忽然发现了一册合订的旧杂志,其庄重不俗的封面,格外引人注目。这册杂志就是《学术月刊》的合订本。当然,相对于“文革”时代十几岁的中学生而言,《学术月刊》无疑  相似文献   

18.
最近读书,觉得有三篇序言很值得关注,写下来与大家共享。这三篇序言有一个共同点:诚邀学术批评。梁启超著有《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该书的"绪言"(1924)中  相似文献   

19.
《人文杂志》创刊50周年了。创刊命名者不大可能依据20世纪八十年代后才在汉语学术界兴起的“人文学科”(the humanities)或“人文科学”(the humansciences)观念,也不会预见到世纪之交人文精神思潮对于中国现代化行程的独特重大意义。刊物标举“人文”,可能是心仪“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境界。这“轴心期”(Axial Period)的古典境界今天依然为现代人文精神难以企及。从一定角度讲,当代中国人文学术已越发困窘了。一个违背人文学术本性而日渐强化的格局是行政化。所谓行政化,是指学者的研究方向志趣、学术选题、出…  相似文献   

20.
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兼评汪晖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晖涉嫌抄袭事件出现后,有关上世纪80年代学术规范的情况成为学界热点问题。许多学者先后对此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作为与汪晖同辈的学者,著名历史学家杨奎松教授同样在80年代接受大学教育,并于1982年进入《党史研究》杂志做编辑,对于那时的学术规范,有着直接的认识。其后,他以自己的系列研究闻名于近代史研究界,并深受读者喜爱。与此同时,他对于学术规范也形成了自己的见解。近日,《新京报》记者张弘就学术规范问题专访了他。本刊特此刊登,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