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来,“长江《读书》奖”的评选是读书界的一件幸事。但大概出乎所有人的预料,评奖竟然评出了一个“《读书》事件”。据笔者作为一个局外人的观察,这个事件有三个相互关联的内容,一是有人评判这个奖有失公允,基本上是《读书》自己的人(编者和作者)给自己评奖,谓之创“中国学术腐败之新高”;二是由此引发了一些人对《读书》这两年来立场的不满,使之成为宗派的刊物;三是对《读书》的批评引发了一场斯文扫地的人身攻击。在香港的《读书》作者、“长江奖”评选委员会委员甘阳在没有弄清楚批评他的文章作者的情况下,用典型的“文革”…  相似文献   

2.
“长江《读书》奖”首次评奖就引发大的争议 ,在我看来 ,不简单是因为角色特殊的个别获奖者让人生疑 ,让人发出了“运动员兼裁判”的讽刺和抗议。争议已经展开 ,我希望把视点放在小群体上 ,把问题放在更大范围上来看 ,而不要跟个人过不去 ,或把什么都道德化。确实 ,评奖不规范不合理不公平早已是“民间”的一大不平。许多评奖出了问题 ,有的是没有“机制”或机制不健全 ,有的是有“机制”但“程序”有问题。还有的是“机制”或“程序”问题不大 ,但“行为”有问题。而隐藏在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授权问题。本次“长江《读书》奖” ,评奖的症结所…  相似文献   

3.
2000年6月9日,《南方周末》发表报道和评论,介绍“长江《读书》”评奖和获奖情况,记者在报道中说:“这次奖项,引发微词的是费孝通的《费孝通文集》,汪晖的《汪晖自选集》和钱理群的《想起七十六年前的纪念》。因为费孝通是特邀名誉主席,汪晖是学术委员会召集人,钱理群是评审委员会成员。”评论中说:“有关的非议之一,是关于汪晖及其《自选集》应否得奖。汪晖先生的学术成就可以暂放一边,汪晖先生的身份(《读书》主编)就使他的获奖令人存疑。”一石激起千层浪,关于“长江《读书》奖”的争论由此在学术界文化界热烈展开。“长江《读书》奖”由…  相似文献   

4.
(一 )  汪晖先生以《读书》执行主编的身份、以《汪晖自选集》一书获得香港李嘉诚基金会资助、《读书》杂志承办的首届长江读书奖之著作奖 ,成为近来学者们议论纷纷的话题之一。从已有的讨论看 ,问题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汪晖是否符合参与评选读书奖的条件 ?按照学术评奖的惯例 ,学者们几乎众口一词 :汪晖不具备评选资格 ,因为他是承办长江读书奖的《读书》杂志的执行主编 ;而且 ,按照《南方周末》2 0 0 0年 6月 9日的报道 ,汪晖还是“学术委员会召集人”。该报道也承认 ,“汪晖作为《读书》杂志社的成员 ,和其他所有杂志成员一样 ,…  相似文献   

5.
首届“长江读书奖”(这里是借用“首届‘长江读书奖’工作室”6月 30日《郑重声明》的“提法” ,下文将对“奖名”作一辨析 )公布以后 ,议论蜂起 ,热闹非凡。攻之者气势如虹 ,批其不公正者有之 ,骂其是丑闻者有之 ,必欲弄个水落石出 ;之者阵法严密 ,公布《工作日志》 ,发表《郑重声明》 ,给出《两点说明》 ,力图还自身清白。看来 ,事关学术规范和社会公正 ,作为读书人 ,你不关心这事真还不行 !其实 ,远在南国的我辈读书人 ,从该奖设立之日到评出之时 ,并没有给予主办者期盼的那种关注。不就是一个香港大老板出了一笔小钱 ,几个读书人搞了个…  相似文献   

6.
“长江《读书》奖”评选活动开始时,我应邀成为推荐委员。有人(包括其他一些被邀当推荐委员的人)劝我不要参加此项活动,理由是从《读书》近几年的办刊方针看,不能指望做到公正、公平,不张扬一种立场和倾向,排斥不同的观点。我回答说,这种忧虑不无道理.但总不能由此而推彼,我们不能根据有可能发生但未发生的情况采取不合作态度。我参加了推荐工作,并影响了一些持怀疑态度的学者参与此项活动。对于事前就有的种种疑虑,我内心认为:“不至于吧?” 我只是推委,不是评委。评选结果公布后,我惊讶得难于置信。以前的猜疑不但证实了…  相似文献   

7.
首届“长江《读书》奖”的结果公布后,我和一些朋友一样,感到吃惊和遗憾。如此引人瞩目的评奖居然因为一个本来完全可以避免的低级错误而黯然失色。作为百名推举委员之一,我曾经行使过我的推荐权(尽管我只推荐了著作,而放弃了推荐文章),获奖的著作中就有我推荐过的一种。如果当时主办者让我知道评选的详细规则,我一定会提出我的意见。 我一直没有公开发表我的看法,因为要说的话别人基本都已说了。前几天《文汇报》的记者作电话采访,我才说了几点看法。昨天她又打来电话,告诉我这篇报道星期六将见报,但引述我的话只有一句。今天…  相似文献   

8.
奖掖学术     
最近 ,有几桩新鲜的事情引起了我的注意。一桩来自香港首富李嘉诚 ,他出资赞助《读书》杂志设立了“长江《读书》奖”。一桩来自广西接力出版社 ,该社捐款协助《出版广角》杂志推出了“《出版广角》接力佳作奖”。两家的获奖名单均业已公布 ;而且 ,评奖活动今后将定期举办下去。还有另一桩事情或许也值得提提 ,那就是 ,座落在广州市的一家房地产公司———合生创展集团有限公司新近创办了一份学术性刊物———《合生》(月刊 ) ,到今年 4月份已经出了 7期。目前 ,该刊编辑部诚邀广东新闻界、学术界的领导、专家聚集一堂 ,共谋《合生》发展路…  相似文献   

9.
有关《读书》的争论,虽然因“长江《读书》奖”而引发,但背后的原因,不能不牵扯到这几年《读书》杂志的变化。《读书》杂志原来由沈昌文先生主持,大约四年前改由汪晖等人主持。几年来,风格大变,订数一路下跌,使喜爱《读书》的一批读者和作者感到失望。本来,无论谁主编刊物,都有权决定这个刊物的面貌。但《读书》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一直是中国知识界首选的交流思想的公共平台,现在已经渐渐演变为以某个学派为主的园地,就不能不让曾经喜爱它的人们感到遗憾了。 对于《读书》的转向,不少人对执行主编汪晖有意见。我倒不赞…  相似文献   

10.
一  据我所知 ,在《读书》奖的运作期间 ,无人对它表示反感 ,更谈不上抵制 ,大家都是愿意促其成功的 (我个人因推荐表迷失于案头纸山之中错过了规定期限 ,在 6月初《南方周末》电话采访中我已明确表示 :没有寄还推荐表 ,这是我的不对。)尽管那时有些人对《读书》的“转向”已有看法。如后来站出来批评该奖的雷颐先生不仅参加了推荐工作 ,而且就在 6月 9日的《南方周末》上还刊出了他为其中一本获奖著作写的书评。换言之 ,“自由主义与新左派之争”及其对《读书》方向的岐见尽管已经产生 ,但并不存在“自由主义”者因学派门户之见为难《读…  相似文献   

11.
一、《读书》杂志代表什么 :学术权力机器还是学术良心由于《读书》杂志近几年来在办刊方向以及近期开评所谓“真正有威望的民间奖项”———“长江《读书》奖”出现了明显的问题 ,学界一时沉入情绪的低谷 :批评者激愤 ,以学术良心的话语质问 ,《读书》为何如此沦落?沉默者伤感 ,叹今日世风日下 ,问人间钱是何物 ,竟使《读书》人也改名作孔方兄?对《读书》杂志的诸多感慨 ,都表现了对《读书》抱有厚望而突然失落的心理。由于过于善良和淳厚 ,学者竟然把他责转化为自责 ,把批评模糊为自谴。学者们感到失落或者愧疚 ,似乎自己也参与了学术腐…  相似文献   

12.
除了出于友谊之不获已,我不曾为人写过什么"序".这大约和我个人的性格有关.郭延礼同志将他的《中国近代文学新探》送来,要我为他写几句话作《序》.延礼同志是我的学生,而且还是我比较喜欢的学生之一,这就使我难以推却了.延礼读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时,我为他们班(中文系1955级)讲《中国文学史》两汉部分.一次作业,他写了关于汉乐府《妇病行》的文章,我觉得写得不错,便引起了注意.大学二年级时,他又写了学年论文《论古诗十九首》,阅后感到颇有见地.当时我是中文系主任,他的两篇论文遂由我推荐参加了山东大学学生优秀科学论文评奖.前文获山东大学第一届学生科学论文奖,后文因1957年的政治运动,评奖工作中断.据我回忆,山东大学全校性的学生科学论文评奖,"文革"前就只有1956年这一次.  相似文献   

13.
编者按:首届“长江《读书》奖”评选结果一公之于世,便激荡了整个学术文化界。人们对该奖项的评选结果及运作方式的正当性和公平性提出了种种质疑,并由此触及到学术文化界存在的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其实,首届“长江《读书》奖”现象不过是中国学术文化界之秋风秋雨之一叶。 在中国社会处于急遽的转型过程中,脱序和失范是普遍的社会现象。像社会一般大众一样,习惯于在威权主义圈定的赛马场内跑马的学术文化界,一俟脱逸既定的轨道,面对蕴潜着更多可能性的新的生存境遇,一方面由于新的游戏规则付之阙如,另一方面由于持守妾奴之道而…  相似文献   

14.
1988年末,广西文坛似乎应验了老康德的“二律背反”:一方面,全区性评奖沸沸扬扬,最高“铜鼓奖”,首届“青年奖”,首届“壮族奖”相继颁发,文坛呈现歌舞升平、繁花似锦的景象;另方面,以几个青年“刺破青天锷未残”的勇力为先导,忧文忧民之士面对广西九年与全国“大奖”无缘的事实,愤世疾俗,痛定思痛,拒腕反思,颇有“凄凄、惨惨、戚戚”之感。“评奖”、“议奖”的热风,给人带来惊喜,也注入困惑。或者更确切地说,借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福克纳的名著——《喧哗与骚动》。不管怎么说,这总比封闭、沉寂,此一潭死水好吧。  相似文献   

15.
我谈谈关于社会科学评奖工作的意见。我认为除个人奖外,还应有集体奖,因为重大课题不是靠个人能搞出来的。我在南大,就感觉到有人在利用集体的项目搞个人的私活,这种做法是不好的。所以,我就想到也要给大项目的主持者、组织者评奖。比如上海的罗竹风同志为搞《辞海》花了不少精力,我看就可以评奖。当然,他不在我们江苏,不在我们评奖的范围内,我这里的意思是评奖应该考虑重大课题的组织者。  相似文献   

16.
有人说:“民歌嘛,‘七言四句豆腐块’,没有什么名堂!”果真民歌不值得下力学吗? 从《民间诗律》[段宝林、过伟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1990年1月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首届评奖(1979—1989年)最佳著作奖]所介绍的,汉族民歌有七言四句体的“齐山歌”,有突  相似文献   

17.
这句诗是说士人读书最好能有女人在一旁伴读。最近有人在报纸上著文,以为这是词人茫然的想象,如实有其事恐怕心要旁骛,书读不成了。这话我甚同意,我认为读书贵在专一,不一定如古人所说“头悬梁”、“锥刺股”,但如有娇姿在旁,岂能不为之分心乎?正如《孟子》所说“奕秋诲奕”之比。  相似文献   

18.
赵园访谈录     
赵稀方(文学博士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您原来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卓有成就 ,《艰难的选择》等书曾经激动了我们这一代人。后来您遁入了古代 ,少了许多声息 ,而在《明清士大夫研究》获长江读书奖后 ,您又重新受到了注目。请问您现在正在做什么方面的研究 ?赵园 :我正在为那本《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撰写“续编”。其实在那本书写作的过程中 ,我就在为其他题目作准备 ,这也是我的工作方式 ;许多题目是同时在做的 ,只不过有的终于成形 ,而有的将是永远的半成品罢了。这种工作方式的方便之处 ,是有可能保持多方面的兴趣 ,对较…  相似文献   

19.
在新兴经济学科奋力开拓———访第五届“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李京文教授吴尚民在1996年国家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第五届评奖中,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众多学者合作撰写、著名经济学家李京文教授主编的专著———《走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获得了...  相似文献   

20.
一  从程序的角度看 ,本次“长江读书奖”之评选的确存在着相当大的缺陷。其中最明显的是 ,发起和组织其事的机构成员的作品最后得了奖。而且 ,由于对章程的有关条款尚有不同的解释 ,所以获奖著作的类型也引发了争议 ,无法令人对最后的结果心悦诚服 ,不能避免人们瓜田李下的猜想。这样的猜想的确不大好 ,像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可能会让一些涉“案”人士有一种受伤害感 ,不过从来制度设计的基础都是将所有的人假定为利己主义者。甚至 ,在讨论这个问题的语境下 ,这里的假定本身就是一种假定 :人们之所以要设立“长江读书奖” ,之所以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